08.14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據說,9月份將要送園的媽媽們,不約而同地陷入了集體焦慮。

聽聞,一旦進入集體環境,上廁所要排隊,老師叫到名字才能發言,看到別人玩玩具要忍耐等待,一直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們,都將要變成作息規律、文明禮貌的小標兵。

艾瑪,上面說的會是我家孩子嗎?為啥怎麼都覺得毫無可能呢?

不太誇張的說,幾乎所有的寶寶最終都會適應幼兒園,但是這適應或自然,或艱難,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家庭教育偷下的懶,最終都會逼迫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扳回來。

今天咱們就具體到細枝末節,手把手教你入園前的準備工作要怎麼做

不需要馬上送幼兒園的也不要急著走,你一定知道什麼叫未雨綢繆。

這些準備工作,很早就可以操練起來啦!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1

基礎自理能力

吃、喝、拉、撒,別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很多家庭都是一送園才發慌,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會,哪哪都沒準備好。

想培養基礎技能其實很簡單:停止大包大攬,停止對孩子的過度滿足

吃飯

1、不要追喂。

讓孩子自己進食,不管他能吃多少

3歲左右的孩子,只要活動量足夠,他們每一頓都會吃的很好,餵飯絕對是慣出來的壞習慣。

2、要讓孩子接受大部分的食物。

幼兒園的老師允許孩子不吃某一種或幾種食物

但如果你家孩子完全不吃青菜,或者主食只能接受米飯,那麼本著對孩子身體發育負責的態度,老師也一定不會放任不管的。

至於怎麼管,只能說,別人管了你管不了,大都是因為孩子經受了沒在你眼前受的。(不要過度聯想,參照下文正面管教方式)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如廁

這一條不太好控制,很多如廁訓練很好的孩子一上幼兒園也會因為緊張或不適應而尿褲子,這一點要做好心理準備,千萬不要一味責備。

但是,有一些如廁習慣還是可以提前培養的

1、出門前去一下廁所。

記得原來給CC找動畫資源的時候,看過一集Hello Kitty。

一家人準備出去玩,媽媽囑咐出門前每個人都要上一下廁所哦,Kitty認為自己不需要。

結果在路上,她尿急,最後不得不回家,取消原定的遊樂項目。

那時候CC還小,看完我覺得:這也值得做一集?

等CC上了幼兒園才發現:真的很有必要。

因為一旦入園,連如廁這麼隨性而為的事,也不得不“規範化”。

如果在“該”上廁所的時候不上,一回到教室又立馬要去,老師也會很頭大的。

2、不要養成不好的如廁習慣。

是時候出賣一下我家的反面教材了。

CC如廁訓練初期,玩High了非得憋到下一秒就尿出來了,才告訴大人要上廁所。

每次一聽見她著急的說“憋不住了”,全家都緊張的跟著一秒進入作戰狀態:飛速的衝到她身邊,抱起來衝進廁所,還會有畫外音友情提示:先扒褲子

因為她也許根本等不及你靠近馬桶。

之前我一直被我媽洗腦,認為她是膀胱小,憋尿能力差。

後來我才明白,這鍋,完全不該讓膀胱來背。

看上去是生理能力,但實際反應的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自己承擔後果的責任意識

為什麼非要憋到最後一秒才說呢?

因為大人的行為讓她知道,總會有人替她的行為買單,即便自己把事情搞到了火燒眉毛,也會有人衝出來幫她滅火。

說到底,還是沒有讓她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憋到憋不住就讓她尿褲子裡而不是衝過去救急)。

雖然這自然後果並非因為錯誤,而是出於習慣。

還有一些孩子在家已經不尿褲子,但是入園之後開始尿,除了緊張、對幼兒園的節奏不熟悉,還有一個原因,是不敢說

所以可以用一些類似的繪本,讓孩子熟悉幼兒園的如廁環境。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並教給孩子要勇敢的跟老師表達自己的需求。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其實不只是上廁所,只要是有問題,有需要,都可以跟老師說。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2

社交技能

1、 明白公共玩具的使用規則:

排隊,先到先得,不能一直獨霸,要輪流玩

如果這些基本的規則都不能明白,那麼去了幼兒園絕對是一大折磨。他會覺得為毛全世界都不給他讓路,都跟他作對。

2、 鍛鍊孩子正確表達自己需求的能力。比如:

  • 與小朋友有爭端時,能不能嘗試講道理;
  • 想玩其他小朋友玩具的時候,試著提出交換;
  • 被小朋友欺負的時候,去跟老師尋求幫助。

如果這些事情之前一直由父母出面幫忙交涉,那麼是時候放手,讓他自己去溝通了。

開始可以引導,教他禮貌的表達方式,只要沒有衝突,儘量不要插手,把解決問題的機會還給孩子。

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多跟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這些技能就自然而然鍛煉出來了。

如果沒有固定的玩伴,父母也可以模擬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3

應對分離焦慮

說到入園,很多全職媽媽都很惶恐,覺得寶寶從未跟過外人,適應起來會不會特別艱難?

通常來講,媽媽一個人獨自帶大的孩子,最初的分離焦慮可能確實比幾個家庭成員同時帶大的孩子更明顯。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即便是獨自帶著寶寶的全職媽媽,分離練習也一樣可以做。

1、培養孩子獨自玩耍的能力。

難適應分離的,並不是只有媽媽一個人帶的孩子,而是凡事都需要拽個人陪的孩子。

幼兒園老師不會像父母一樣一對一照顧到每一個小朋友,如果寶寶有獨立玩耍的能力,那麼進入幼兒園也能很快適應;如果沒有培養孩子獨立,不管是幾個人看護,對孩子來說,分離都會很艱難。

最好的陪伴就是在一起,不打擾。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玩耍?可以參照這篇《不會自己玩的寶寶才可憐》。(點擊標題可直接查看)

2、多帶孩子去跟同齡人玩耍。

越是一個人帶孩子,越是要帶孩子多接觸外人,減輕一些陌生人焦慮。

3、不要為了分離而練習。

有的全職媽媽為了讓孩子適應分離,想著先拿家裡人來練手,覺得有了過渡,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幼兒園?

如果跟長輩平日接觸很頻繁,很熟悉,那麼可以嘗試做一些短暫的分離練習。比如帶去姥姥家一天,去奶奶家過個週末。

但如果是平常見都沒見過幾次面的,千萬不要!

這非常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對於接下來適應幼兒園沒有任何好處。

只要父母給的安全感足夠,分離焦慮的緩解只是時間問題。

孩子很快會適應白天去幼兒園,下午媽媽來接他的生活。

另外也可以用相關的繪本,傳遞給孩子安全感。

讓他知道,不管發生什麼,媽媽都一定會準時接他。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4

習慣正面管教

簡單的說,幼兒園老師面對不受控的寶寶,採用的大都是正面管教。

即:不打不罵,通過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限制某項行為,來理解什麼是規則。比如:

  • 對玩遊戲堅決不排隊的孩子,提醒一次,排隊的小朋友才能順利玩遊戲哦。
  • 還是不排?
  • 好,那麼你就不能玩或者少玩一輪。
9月份要入園的,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如果家庭教育中沒有實施過這套管教方式,寶寶可能會完全不吃這一套。被限制行為只會狂哭,完全不能溝通

他不能理解"如果執意要...就不能...."這個句式,因為沒有“遵守規則”的正確體驗。

也很難理解為什麼老師不允許他玩,他會理解為對人不對事——這一切都是因為老師不喜歡他,進而討厭幼兒園。

如果追究至家庭教養,一般都是因為無規則養育,養育者常常只能做到前兩項(提醒和警告),而放棄最重要的第三步(執行)。

如果不遵守,那麼自然要承擔後果,搶玩具就不能繼續玩,睡前不刷完牙就不能聽故事。

規則不只是讓他更容易的適應社會,也能更好的規範自己。

上了幼兒園就知道,社會化是一個不那麼快樂的過程。

因為底線不再是做好自己那麼簡單,還要改變自己去適應集體,這對寶寶來講並不容易。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當是相輔相成的。

一心把改造孩子的責任寄託在學校和老師身上,絕不是明智之舉。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