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窯洞村有朵“格桑花”

青海新聞網訊 近日,平安區三合鎮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幸福家園小區裡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乾淨整潔的廣場上,大媽們正熱鬧地跳著廣場舞,她們手裡拿著彩扇歡快地舞動,嘹亮的歌聲在廣場上久久飄蕩。

“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趕上了好時代,也多虧了黨的好政策,給我們村派來了一個好書記。要是沒有楊書記,我家老頭子的命早丟了。”

村民口中的“楊書記”是村裡的“第一書記”楊菊林。2015年10月,她被選派到平安區三合鎮窯洞村擔任“第一書記”。近日,知道楊書記要走,村民們都有些不捨。三年的駐村扶貧生活,窯洞村裡發生了許多事情,也讓窯洞村的村民和楊書記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三年前的窯洞村,位於平安區三合鎮南端,距平安城區30公里,全村共有農戶155戶486人,是一個由漢、藏、土三個民族聚居的腦山村。這裡山高坡陡,自然條件較差,產業結構單一,廣種薄收、靠天吃飯。農戶大多住著老舊房屋,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

作為“第一書記”,村裡的大情小事都離不開楊菊林,工作的特殊性使楊菊林經常不辭勞苦、加班加點,“5+2”“白+黑”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剛到村裡開展工作,問題就來了。精準識別貧困戶及精準確定貧困戶屬性時,有的農戶爭著要當貧困戶,有的想方設法為關係戶說話,甚至千方百計隱瞞財產,提供虛假信息,致使精準識別工作難度加大。

面對重重困難,楊菊林和扶貧(駐村)工作隊員挨家挨戶走訪調查,瞭解致貧原因。在全面掌握基本情況後,楊菊林和村“兩委”班子及時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民主評議,最終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戶11戶36人,經村委會核實公示後,沒有一人提出異議。

然而擺在面前的困難不止一件,易地搬遷的擔子隨後又壓在了楊菊林的肩上。窯洞村近80%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常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鄉土觀念重,搬遷難度大。

“我也是農民的孩子,我熟悉農村生活,理解村民不想搬遷的心情,但要讓全村人過上更好的日子,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楊菊林說話時堅定而有信心。

為了讓易地搬遷項目順利實施,她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結合實際,堅持“群眾自願、積極穩妥”的原則,因地制宜探索安置方式。經班子成員多次走訪農戶,宣傳易地搬遷相關政策,和群眾談心交流,組織大家到建好的安置小區參觀後,最終打消了群眾的疑慮。通過努力,窯洞村130戶406人目前已經入住新居,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戶36人也搬進了幸福家園小區的新房。19戶農戶進行了貨幣安置,其餘6戶農戶也正在準備搬遷入住。

祁雅秀是村裡的留守兒童,2008年母親因車禍去世,父親離家在外打工,孩子由多病的奶奶照顧。得知這些事後,楊菊林便積極幫助小女孩及她的家庭,將自家的沙發、衣櫃、電視、冰箱等送到了小女孩家,還經常為她買學習用品,關心她的學習和生活。

分到房子的那天晚上,女孩高興地打電話給楊菊林:“書記媽媽,我們分到新房了,是2單元5樓……”。孩子脫口而出的一聲“書記媽媽”,讓她百感交集。

為了使搬遷農戶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確保搬遷對象儘快脫貧,她積極聯繫相關部門開展了挖掘機、農機駕駛、串珠、餐飲服務等培訓。93人取得了各類培訓證書;8名貧困勞動力分別在茶卡、平安、循化、西寧、果洛等地務工就業,月收入在2000至3500元不等。同時,她還積極與相關企業聯繫,通過解決農戶就近就業、推進特色農作物的規模經營、產業扶持資金到戶等,使貧困戶有了穩定可靠的經濟收入。

“我們的國家在快速地發展,我們農村也在一天天進步,正是有了楊書記和‘精準扶貧’的政策,以及許許多多的扶貧人,才有了我們今天幸福的好日子。”窯洞村黨支部書記祁世喜說。

這幾日,幸福家園小區花園裡的格桑花開得正豔,每一朵都像一張笑臉。在群眾眼裡,楊菊林就像一朵美麗的格桑花,她帶領他們脫貧致富,也走進了他們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