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當客戶買完理財後,你認為銀行拿著這筆錢去做什麼了?銀行如何才能利用客戶的存款創造高收益?

洞明哲人


現在銀行所出售的理財產品,基本上都不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實際上,有的理財產品的業務本身超出了銀行的營業範圍(如保險),這些理財產品大多數是代售產品而已,代售本身並沒有超出銀行的營業範圍。由於大家是從銀行購買的,所以通常會認為這是銀行自己出售的產品,這是典型的誤區。當理財出了問題的時候,你再去找銀行的時候,人家會把你簽過的協議拿給你看看。

通常有以下套路:

1)魚目混珠,瞞天過海

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時,不主動揭示業務的性質,且有誤導性的認為這是銀行的產品;

2)高利引誘,到期無法兌現

很多人都認為理財產品的兌換是剛性兌付,其實不然,而且所顯示的預期利益也不是真實的實際利率。

3)保底承諾

實際上,這是銀監會已經禁止的銷售方式,因為理財產品無法保本保息。而銀行人員在銷售時會傾向性引導客戶這樣認為。

當然,並不是所有銀行都是這樣,但是存在這種現象。

回到題目中來,大家都知道銀行是吃利差的,存款的利率低,銀行自然可以拿來貸款,這樣一來就可以有利差可以吃了。但是理財產品的利率高,那麼再以相同的貸款方式也就吃不到利差了;那麼,有哪些方式呢,實際上,具體得看理財產品的類型?

1)高息貸款

比方說,一般的理財產品也不過是4%左右,那麼銀行可以用這筆錢去買陸金所的產品(比喻而已,銀行本身不屑於這樣做,有更高級的方式),利率至少在6-7%左右,在安全性方面比較高,還能穩吃利差。

有人說銀保監會不會同意貸款式的理財產品,當然了,銀行本身也許不會做,但是代售的理財產品會不會呢?股票質押貸款算不算貸款呢?

2)股票

這一般是股票型或者是混合型基金,這種類型的風險和收益都比較高;

3)債券

債券一般以國債和企業債為主,企業債利率也比較高,但風險相對較高,在經濟好的時候,這類企業債也比較靠譜。但是承擔經濟風險的能力較差。

4)貨幣基金市場

5)外匯市場等

創造收益的方式多的很,關鍵要看好理財產品裡面的介紹。


非專業人士,僅代表個人觀點,請勿以此作為投資依據,如有紕漏,請見諒。


以股易金


銀行理財的去向是很明確的,而且可以在權威網站上查詢得到。

這個網站是中國理財網www.chinawealth.com.cn,是中國銀監會主導建立的,是正規官方的網站。

理財的去向主要是債券、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等標準化資產

根據理財網公告顯示,目前銀行理財的去向主要是一些標準化資產,包括債券、銀行存款,同業拆借跟買入返售,合計佔到67%左右,其中債券佔比最高,42%。

從大類上看,餘額寶也是這麼幾大類,所以,銀行理財的大部分資金去向是跟餘額寶這類貨幣基金很接近的,但是銀行理財的債券比例要相對高一點。

銀行理財的債券主要也是國債、地方債、央票這些,當然也會一些商業性金融債券、企業債、公司債,只是這些債券佔比相對不高。

銀行理財還買了些公募基金,權益類資產,但是整體佔比不高

非保本浮動的理財,主要的資金投向是公募基金,各類權益類資產(其實主要是股票)這些,大宗商品類資產(原油黃金這些),還有就是非常少的一些金融衍生品,比如股指期貨什麼的,但是買期貨什麼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把控風險的考慮。

但是,上述的投資在理財中的佔比很低,並不是主流。

銀行吸收的存款被嚴格監管,去處有限,不是想怎麼投就怎麼投的

銀行作為單個金融主體,受到的監管是很嚴格的,特別是老百姓的存款安全,這個事情關乎國計民生,所以,不是銀行想怎麼投就怎麼投的。

銀行吸收的存款最主流的去處是以貸款的形式放出去,賺存款跟貸款之間的利差,除了這種方式外,銀行通過存款獲得的收益是很有限的。



金融筆記


這題其實沒什麼討論的空間,只是很多人不清楚,還有的人誤導視聽,造成了我們認知的混亂。

我認為銀行拿這錢做什麼,我認為有用嗎?

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會有產品說明書,產品說明書上有一項叫投資範圍,詳細的標明瞭本理財產品本金投資範圍都包括什麼,可以投資的比例是多少,只要是在這個範圍內的投資渠道,或多或少或沒有投資,但是不會出現範圍外的投資,一旦被發現投資超出產品說明書公示外的投資,處罰力度相當大,銀行是不會打這個擦邊球的。

而且作為某銀行負責過上報銀監局報表工作的人,我可以負責的告訴大家,之前銀行理財採取“資金池”開發的時候,可能會存在投資標的不明的情況,而現在,以某市銀監局要求為例,銀行每一隻理財產品,具體投資什麼,投資比例、投資金額都要按要求報告,比如某債券類產品投資的是“18中化01”,募集金額5000萬全部投資,這些都屬於市場公開信息,在交易所都能查到的,銀行敢欺上瞞下?瘋了吧。

至於你說銀行如何才能利用客戶的自己創造高收益?我想只有一條,好好按照合同約定去投資,獲取更好的收益。

以某銀行預期收益率5.22%的理財產品為例,先來說這個預期收益率是怎麼來的,計劃投資預期收益率3.5%的貨幣市場工具(類似貨幣基金)投資比例5%,投資預期收益率5.3%的同業存款和債券類資產90%,投資預期收益率5.4%的銀行承兌匯票5%,那麼預期收益率就是3.5%×5%+ 5.30%×90%+ 5.40%×5%=5.22%,也就是如果投資都達到了預期收益率,那麼這款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就是5.22%,如果低於這個收益率,銀行只能賺取0.3%/年的產品銷售費,如果高於這個收益率,銀行才有可能賺取超出預期的收益,這還要看合同如何約定,超出預期收益是全歸銀行,還是跟客戶按比例分。

所以,銀行理財產品(注意是銀行自身理財產品而非代理產品),一定會按照合同約定去投資,也只有認真盡責的投資謀取更多的投資收益才能獲取更大的收益。

不懂可以多學習,千萬不要瞎想瞎說,不要害人害己。


鑫財經


當客戶購買理財產品後,銀行會如約將資金自行投資或交付給負責投資方進行投資。而銀行利用客戶存款創造收益的主要方式為存貸差。

按照約定統籌調度資金

當客戶購買理財產品後,銀行自然會按照事先所約定的事項,按照自營或代銷,將資金調度到負責管理方。

1.銀行自營理財產品。在客戶購買理財產品後,銀行會按照《產品說明書》及相關協議,將資金投向自己所負責投資管理的理財產品。

銀行從中收取託管費、銷售手續費、管理費等費用。

2.銀行代銷理財產品。倘若為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銀行會及時將資金調度給負責投資方進行投資。銀行收取相關代銷費用。

如果事先約定由銀行自身對該理財產品資金進行託管的話,那麼銀行會將資金存入專用託管賬戶中進行託管,並按照約定收取託管費。

而銀行主要將儲戶的存款進行放貸,依靠存貸差獲取收益。當然也可以利用銀行間同業拆借賺取利息,由於體量巨大因此收益不菲。


冀蒙嘉澍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存款和理財是兩種產品,風險和收益都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銀行存款是債權投資,存款人是債權人,銀行是債務人,即銀行存款屬於銀行資產,具有對資金的支配權。這種支配權通常表現在銀行的運營策略上,比如借貸。

  而理財是類信託型的權益投資,投資人是委託人,銀行理財(或證券和保險理財)方為受託人,即理財產品的資產非受託人資產,風險也非由受託人承擔。簡單來說,對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人來說是“盈虧自負,風險自擔”。

  受託人在這裡扮演的角色僅是按照產品說明書,包括並不限於《受託管理合同》、《認購說明書》、《風險提示函》和《投資組合說明書》等,進行策略性配置資金,即資金配置的侷限性很大,僅能在《投資組合說明書》中篩選產品並按一定的策略配置資金。

  如果買的是銀行理財,銀行不能拿這筆錢做什麼,銀行理財的部門僅能按照《投資組合說明書》的投資標的配置資金。如果要想獲得預期收益率,那麼這種配置策略也基本確定,即配置比例確定。

  而銀行存款屬於銀行資產,按照銀行自身的運營策略,可以做它想做的事,借給想借的人,並沒有那麼大的侷限性。然而,並不能給存款人提高收益,因為存款的利率是固定的,銀行獲得多少利益與存款人沒有關係。

  總而言之,題文本身有問題,不可解,理財和存款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

  在這裡還有一點要提的是,在銀行買理財不一定買的是銀行理財,銀行代銷第三方理財產品,定期類有預期收益率的主要包括證券理財和保險理財,而不具備有固定期限的理財主要為基金,包括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


三人聚眾


在我們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通過說明書或者合同,一般可以知道我們的錢會被投資於哪些地方。其中正常理財產品投資去向都包含以下幾種:

1.債券:國債、地方政府債、央票、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和信用債(如企業債)等,這個收益一般不高。屬於較為穩定的一種。

2.現金及銀行存款,這個大部分是定存的,利率一般也較低。

3.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主要有投資信託產品,借給信託公司錢,委託信託公司投資,這部分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的高低。



一般來說,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佔比直接影響整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以上就是拓天速貸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助你。


拓天聊財經


銀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吸儲放貸。

銀行收了你的錢,給了你微不足道的利息,比如一年期定存利率大概在1.5-1.95%左右,然後銀行用你的錢再去放貸給大企業或者大客戶等等,貸款利息大概在8-10%不等。可見,銀行掙了大頭兒的利差,而你只拿到了一點兒小頭。所以在中國最盈利的企業是銀行。

所以把錢存到銀行是不保值的。你的資產是縮水的,跑不過通脹的。

沒事兒好好看看這本書吧。投資理財是每個人必須都要弄明白的,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你以為把錢放在銀行裡邊就安全了?其實風險更大。因為你的資金是貶值的。




藍色夢想


銀行的理財種類也很多啊,有自己內部理財、委託代售基金、年金保險等等。

放在股票應該是收益最高的,當然高風險意味著高回報,【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