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开国皇帝中,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有哪些区别?

阿里巴巴首席喷子


所有的答案里面都提到了庙号和谥号的不同,都说了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是也无一例外地认为是司马迁误导读者。

其实我想说的是,司马迁这么说完全没问题,因为他说“高祖”,并不是把“高皇帝”的“高”和“太祖”的“祖”各拉出一个字,组合出来了一个新词叫做“高祖”,他的意思本来就是“谥高的那个祖”,这样简化为“高祖”,并不一定是他用错了词。


汉代人的讲法是,祖有功,宗有德,所以两汉只有两祖,一个是开国太祖刘邦,一个是中兴世祖刘秀。太祖开创基业,世祖拨乱反正,只有创业之主才够祖的资格。其他诸帝哪怕雄才伟略如汉武帝,也只能称宗。

至于说有些朝代存在太祖、高祖均有的情况,比如唐代,太祖是始封之君李虎,建立王朝的李渊是高祖,这是因为李虎作为李渊的祖父,在北周被追封为唐国公,成为后来唐国号的始封之君。在宗庙之中,太祖地位最尊,是给始封之君的,而不一定是建立王朝的那个人。举例来说,周的太祖是后稷,武王才成为天子,但是武王并不能因此成为太祖。唐的情况类似,李虎已然作为太祖,李渊建立王朝,也应该享有一个祖号,所以称高祖。元太祖铁木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不过建立王朝的忽必烈是用了世祖。

至于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这些人,他们都是庶人而为天子,不存在前代的始封之君的问题,所以他们自己愿意当太祖也就当了。


pku小动物


不管太祖,还是高祖,其实都是“庙号”。

那么庙号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

首先开宗明义,帝王庙号起源于商朝,由于商朝人极其看重祭祀,而在祭祀以及供奉先祖的过程中得有名号,因此最初的庙号,如“某某祖”,便是某位皇帝在死后被供奉时的名号。

直到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驾崩后,才正式起用“高祖”这一庙号,称汉高祖,所以我们通常写到刘邦或者念到刘邦,前面都会加上“汉高祖”,这其实也属于一种心理上的遥敬行为,后来汉景帝登基,为后世开了一个先例,正是将汉高祖的庙号,又提上一个等级,尊称为“汉太祖”,以此表达对开国皇帝刘邦的敬意,并歌颂他建立的功德,这种行为便被称作“追尊”。

因此在汉代天子的家庙中,刘邦的庙号便由“汉高祖”改为“汉太祖”。

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帝王们,都开始遵从这一惯例,但凡是开国皇帝,供奉所用的庙号即为“太祖”。

那么如汉高祖,隋高祖等皇帝,为何庙号最早并非“太祖”,而是“高祖”呢?

原因正是这些皇帝都将“太祖”的庙号,用来追封自己的祖先了,他们虽然是开国皇帝,但还是想用“太祖”的庙号追尊先祖,所以等他们驾崩以后,则以“高祖”来称之。

如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朝后,就曾追封自己的祖先李虎为太祖,是为唐太祖。

到此,我们就可得出结论,太祖正是开国皇帝的庙号,而高祖虽然也是开国皇帝的庙号,但因为这些皇帝认为自己能建立某个王朝,离不开某位祖先留下的基业,因此念及祖先的功德,就将太祖的庙号追封于祖先,所以在自己死后,庙号便称为高祖。

再普及一个小知识,只有开国皇帝才能有资格称为“祖”,再往后的子孙当上皇帝,那就只能称为“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尊李渊为唐高祖。

总结来说,我们只要看到某位皇帝的庙号是“太祖”,那也就能明白,这位皇帝肯定是自己打下的江山,没有祖先的功德基础,纯凭单枪匹马白手起家,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反之如果某位开国皇帝的庙号是“高祖”,那我们就能想到,在他之前,还有一位祖先曾经留有基业,帮助这位皇帝打下了江山,这就是太祖与高祖的区别所在。

——————


钱品聚


太祖、高祖都是庙号,也就是皇帝死了以后,后面的继承者给他们立庙,庙的名号。

首先,庙号起源于西汉,秦始皇就没有什么庙号,可以说,刘邦是第一个有庙号的皇帝,而他真正的庙号是“太祖”,他理应被称为汉太祖而不是汉高祖,他之所以被叫成汉高祖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而司马迁称之为高祖也不是毫无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混淆了刘邦的庙号和谥号,刘邦的谥号是“高帝”、“高皇帝”,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太祖高皇帝”这一说法,这是称呼刘邦比较全也比较准的。

西汉时候为皇帝立庙比较严格,不是说是皇帝都有庙的,所以西汉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开国皇帝称为祖,后面的皇帝大部分是宗,祖,又以太祖和高祖为多,太祖,一般是指白手起家的那一代,开始显贵,这也是刘邦是“太祖“而非“高祖”的原因,刘邦的家庭八辈农民,从他这里开始变成皇帝的,变成贵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

高祖,一般也是开国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渊,他建立了大唐,但是他的祖父李虎在北周时就是重臣,上柱国,唐国公,为他起兵夺得天下奠定了基础,所以被李渊追尊为唐太祖。

到了隋唐以后,庙号就是皇帝人手一个了,所以唐代宋代皇帝大都有一个什么宗的称呼。




磨史作镜



在开国皇帝中,最常见的庙号是‘太祖’和‘高祖’。两者的区别是:太祖是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如刘邦、赵匡胤、朱元璋。高祖是出身贵族。其先辈颇有权势。依靠先辈留下的良好基础,统一天天下。如李渊。

先说白手起家的太祖们。

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汉高帝。司马迁将刘邦的谥号与庙号合并,称为汉高帝太祖。简称汉高祖

赵匡胤虽然出身布衣。却不是白手起家。而是窃取了大周的柴家政权。故其庙号原本为中宗,谥号为景皇帝。以表示对郭威、柴荣功绩的肯定。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改其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文皇帝。

朱元璋的庙号是明太祖。谥号是神圣文武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

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三位皇帝都是出身庶人。赵匡胤却不是白手起家。

再说高祖们。

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封爵陇西郡公、北周时期代西魏追封唐国公。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后,追谥李虎庙号为唐太祖。谥号是景。

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唐太祖。李渊的庙号只能是唐高祖。


杨朱学派


在阅读中国古代文献时,中国古人的一些亲属称谓、礼仪称谓,往往给今天的读者带来许多的困惑。其中,某些亲属称谓、礼仪称谓往往混杂兼用,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从而出现了一些不准确的说法或做法。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大多数人很自然的称其为汉高祖。即便知识渊博、学识明鉴的专家学者,亦有不察之时。如张舜徽先生等认为,刘邦死后庙号高祖。(张舜徽主编:《三国志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79页)


由于古代典籍中多有“始祖”、“太祖”等含义既相近又有别的称谓,致使后代宗庙中出现以“始祖”之称代替“太祖”之称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于同一庙制中既设“始祖”之室,又设“太祖”之室,造成混乱。由于对“太祖”、“高祖”庙号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太祖”、“始祖”含义的异同等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因而对有关历史问题的诠释,难免出现差错。

“始祖”,顾名思义,即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如先秦时期的商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契,周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弃,皆无父,为母感神灵(契系母亲简狄吞食玄鸟卵孕育,弃系母亲姜嫄踩大脚印孕育)而孕育。虽然,我们今天依据民族学的有关理论,可以对此古人颇难理解的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一现象是商、周两族分别在契、弃时,处于母系社会时期的一典型特征,即知母而不知父,契、弃之所以被后世的商、周族人分别尊为第一位男性祖先,也是商、周两族分别在契、弃时,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阶段,且这一社会转型宣告完成之时的生动体现。

“始祖”这一称谓,大致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由西周初周公据以往丧服礼俗加以修改、制定,再经过春秋时孔子的编订而成书的《仪礼·丧服》中,已出现“始祖”这一称谓:“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

李衡眉先生认为,“始祖”的广泛使用,与东汉末著名儒家学者郑玄有密切的关系。郑玄注释《周礼》、《礼记》时,也采用“始祖”这一称谓。由于郑玄经书诠释风靡一时,后人多沿用其说,不察其误,致使后代宗庙中出现以“始祖”之称代替“太祖”之称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于同一庙制中既设“始祖”之室,又设“太祖”之室,造成混乱,直至五代后晋张昭远始纠其谬。这一说法不准确。张昭远并非发觉上古时仅有“太祖”,无“始祖”称谓的第一人。早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五月,太常博士张齐贤就明确提出:“莫不尊始封之君,谓之太祖……太祖者,商之玄王、周之后稷是也。太祖之外,更无始祖……伏寻礼经,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

秦汉以后,中国历代皇帝未有以“始祖”为庙号者。这说明,在古代中国,“始祖”仅仅是对久远最早的祖先的一种尊称。

太(大)祖,在周代礼制中,是作为宗庙的“始祖”来使用的。《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郑玄注曰:“大祖,后稷。”不过,郑玄注释《礼记·丧服小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时,并没有继续使用“大(太)祖”这一称谓,而是使用“始祖”这一概念:“始祖感天神灵而生,祭天则以祖配之。”“始祖”一词,其含义与《礼记·王制》郑玄注中的“大(太)祖”意义相同,并无新意。都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天子“七庙”中的“太祖”庙万世不毁:“太祖之庙,百代不迁。……太祖者,商之玄王、周之后稷是也。”

太祖用作帝王的庙号,始于汉高帝刘邦。刘邦卒后,群臣沿袭古礼,追尊其庙号曰太祖。《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史记》卷一○《孝文本纪》:“高帝亲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诸侯,为帝者太祖。”

此后,魏曹操、吴孙权、晋司马昭、北魏拓跋珪、隋杨忠、唐李虎、宋赵匡胤、辽阿保机、西夏李继迁、金阿骨打、元铁木真、明朱元璋、清努尔哈赤等历代帝王宗庙,皆被追加太祖庙号。用作庙号的太祖,其“始祖”的含义日渐淡弱。

“高祖”原是某人对其父亲之祖,即曾祖父之父的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祖”逐渐被赋予“远祖”含义。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之二四《髙祖》:“汉儒以曾祖之父为髙祖。考之于《传》,髙祖者,远祖之名尔。《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曰'我髙祖少皥挚之立也’,则以始祖为髙祖。《书·盘庚》'肆上帝将复我髙祖之德,乱越我家’,《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髙祖寡命’,则以受命之君为髙祖。《左传·昭公十五年》王谓籍谈曰'昔而髙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则谓其九世为髙祖。”

先秦时人有时笼统地通称曾祖父以上的祖先为“高祖”。清代学者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五《补正日知录》曰:“祖称曾祖之父为髙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谓之髙祖……按《周书·康王之诰》'无坏我髙祖寡命’。髙祖,文、武也。在康王之世称文、武为髙祖,是又以曽祖父、祖父为髙祖矣。”

秦汉以后,“高祖”在用作亲属称谓的同时,逐渐被用作皇帝宗庙庙号。以往多习惯称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宗庙庙号为“高祖”。清代张尚瑗《左传折诸》卷二二曰:“愚按汉髙祖、唐髙祖皆始受命之君也。刘宋、萧梁、陈三武帝,髙齐神武帝庙号皆称髙祖,亦同此义。”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高”乃刘邦去世后,惠帝及众臣僚为其追加的尊号、谥号。邦宗庙庙号应为太祖:“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

司马迁混淆刘邦“高皇帝”谥号及太祖庙号,称其为“高祖”。相比较而言,班固则较为审慎,没有使用“高祖”这一混杂谥号和庙号的称谓来称呼刘邦。清代儒者阎若璩对司马迁混淆刘邦宗庙庙号、谥号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又按汉之群帝有号有谥。如太祖,其号也。髙皇帝,其谥也。此既葬后,孝恵与群臣至太上皇庙上其父之称,著见《史记》,迁忽讹而为髙祖。班固撰《汉书》即正之,曰《髙帝纪》,但史文未尽厘正耳。”(《尚书古文疏证》卷四第五十九)

“高祖”作为皇帝宗庙庙号,始于三国魏明帝。魏明帝追加其父魏文帝曹丕的宗庙庙号为“高祖”:“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至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始更奏定七庙之制,曰:'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此后,晋司马懿、南朝宋刘裕、梁萧衍、陈陈霸先、北魏拓跋(元)宏、北齐高欢、北周宇文邕、隋杨坚、唐李渊、后晋石敬瑭、等历代帝王宗庙,皆被追加“高祖”庙号。

“太祖”、“高祖”庙号有无地位尊卑之别?从最初并采“太祖”、“高祖”作为皇帝宗庙庙号的三国曹魏来看,在魏明帝和众臣僚的观念中,“太祖”的地位,似尊于“高祖”。魏明帝君臣虽比较严格的遵循儒家典籍有关记载,以曹操为皇家宗庙“始祖”,曹操之前三世祖先宗庙,亲尽迭次迁毁。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被追认为皇家宗庙太祖,无疑是因为无论就宗法行辈,还是生平功绩而言,都高于其子曹丕。其后,北魏、北周分别追加道武帝拓跋珪、文帝宇文泰太祖庙号,孝文帝拓跋(元)宏、武帝宇文邕“高祖”庙号,虽似皆表明“太祖”尊于“高祖”。但也有例外,如南朝刘宋追加开国皇帝刘裕“高祖”庙号,而追加其子文帝刘义隆太祖庙号,且后来的南朝梁、陈、北朝的北齐及后来的隋、唐、五代后晋,皆唯有“高祖”庙号,而未有太祖庙号,似表明某些朝代统治者的观念中,“高祖”尊于太祖。


糖糖的五千年


太祖和高祖的区别其实很简单,这两个庙号一般都是给开国第一个皇帝的,就像是宋太祖,唐高祖。一般都是开国皇帝被称为祖。

那么为什么又有太祖和高祖的分别。其实二者的差别主要是,开国皇帝是不是白手起家的。如果是白手起家,就被称之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础上夺取天下的,那么就是高祖了。

就像是朱元璋出生贫寒,在他的努力之下才登基为帝的。因此也被称之为明太祖。像是李渊,他的祖辈就已经是一方的诸侯了,有权有势,自然他也被称之为高祖。


MINGYINGHOME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

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庙号的人。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庙号应该是“汉太祖”,简称谥号则是“汉高帝”,而不是人们习惯称呼的“汉高祖”,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问题就出在司马迁的《史记》上。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曰:“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汉书·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文字相同,只是恐引起歧义,将《史记》中的“高祖”换为“帝”。

司马迁

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时,首称刘邦为“高祖”。司马氏为汉世宗孝武皇帝(武帝刘彻)时人,孝武皇帝之皇考为孝景皇帝(景帝刘启),孝景皇帝皇考为太宗孝文皇帝(文帝刘恒),孝文皇帝皇考即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对武帝而言,高皇帝是自己的曾祖父。

按《尔雅》:“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照理讲,汉武帝要称呼太上皇(高帝之父)为高祖,但是《尔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释名》云:“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韬诸下也。”《潜邱札记》云:“曾祖之父为高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谓之高祖。”

汉武帝时期的汉朝疆域

《周书·康王之诰》:“无坏我高祖寡命”,高祖指文王、武王,这是以曾祖父、祖父称“高祖”。因为周文王、武王是肇基建国之王,功高至伟,所以称高祖,是最上之尊称。

同样,汉武帝称曾祖父高帝为“高祖”亦是此意,是后世子孙对于先祖的至高称呼,司马氏应该是使用当时汉朝对高皇帝的尊称,以刘邦为“高祖”。

因此,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每天读点历史


祖宗十八代的来源。

对于姓氏家族成员的称呼,我们中国人是根据古书《尔雅·释亲》中的定义来称呼的,这个是我们中国礼仪文化的特色。

我们先来看看这古书中是如何去定义。以自己开始算,往上次序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往下次序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由此,古人编排好了十八代的各种称呼。



开国皇帝中,太祖与高祖的区别。

一般的意义上,太祖与高祖都能称为开国皇帝,可是严格来说,两者有着的区别,太祖是庙号,而高祖是谥号与庙号并列。

太祖是庙号,只有功劳非常大的皇帝才能享有,例如刘邦的庙号就是太祖,一般来说,太祖就是开国皇帝。 《史记》、《汉书》都记述了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显然,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而高祖最早也是称呼刘邦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称呼刘邦为汉高祖,而汉高祖则是汉高皇帝太祖的简称。所以这个高祖是谥号与庙号。 但是在当时高祖和太祖混用,人们也不大区分二者,所以可以说从汉代开始,两者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如唐代,李渊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为了追封李渊的爷爷李虎为太祖,就只能称呼李渊为高祖了。 从宋辽开始,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努尔哈赤都是始受封与始受命,全部为太祖,不再使用高祖,才结束了这种称呼。

太祖是指事物的原始,而高祖并没有这个意思。 如《文子·道原》:“夫无形者,物之太祖。”(意思是那没有形状的东西就是太祖。)

而鼻祖,是我们中国人认为人在胎中成人形时,是鼻子最先形成,所以叫鼻祖。


醉墨客


庙号是古代特有的一种习惯,皇帝死后要被供奉到庙中,而庙号就是对他的称呼。这种习惯最早是源自于商朝,那时的人们喜欢祭祀,也就慢慢演变出了这种习惯。

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皇帝中,有的人被称之为太祖,有的人被称之为高祖,那么庙号和庙号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太祖和高祖的区别其实很简单,这两个庙号一般都是给开国第一个皇帝的,就像是宋太祖,唐高祖。一般都是开国皇帝被称为祖。

那么为什么又有太祖和高祖的分别。其实二者的差别主要是,开国皇帝是不是白手起家的。如果是白手起家,就被称之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础上夺取天下的,那么就是高祖了。

就像是朱元璋出生贫寒,在他的努力之下才登基为帝的。因此也被称之为明太祖。像是李渊,他的祖辈就已经是一方的诸侯了,有权有势,自然他也被称之为高祖。

但是也有特例存在。刘邦也是白手起家的,本来也应该被称之为太祖。他的庙号其实也是汉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是司马迁却把二者相结合称他为高祖,这种叫法就沿用了下来。

带祖的庙号还有一种,那就是世祖。世祖也是第一个皇帝,但是他并不是开创基业的人。就像是刘秀他就是汉世祖,虽然他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但他是延续的汉朝的统治,汉朝早有太祖刘邦了。还有就是忽必烈,虽然他是元朝的第一个皇帝,但是在他之前的成吉思汗才是真正的奠基者,所以忽必烈也被称为世祖。

除了开国皇帝,其他人一般被称为宗。但是还有两个人比较特殊。一个是朱棣,他本来庙号是明太宗的。只是后来的嘉靖皇帝由于也不是正常继承皇位的,他比较推崇同样不是正常登基的朱棣,于是就抬了他一级称他为成祖。

还有就是康熙。他也不是第一个皇帝,也应该被成为宗。但是由于他的功绩斐然,也被抬了一级被称为清圣祖。

在古代还有最特别的两个人没有庙号,一个是武则天,还有一个就是秦始皇。武则天最后退位了,死的时候身份是皇后所以无庙号。秦始皇他认为庙号就是大臣评价皇帝,是大不敬,于是就废除了庙号。


君馨看世界


在阅读中国古代文献时,中国古人的一些亲属称谓、礼仪称谓,往往给今天的读者带来许多的困惑。其中,某些亲属称谓、礼仪称谓往往混杂兼用,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从而出现了一些不准确的说法或做法。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大多数人很自然的称其为汉高祖。即便知识渊博、学识明鉴的专家学者,亦有不察之时。如张舜徽先生等认为,刘邦死后庙号高祖。(张舜徽主编:《三国志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79页)


由于古代典籍中多有“始祖”、“太祖”等含义既相近又有别的称谓,致使后代宗庙中出现以“始祖”之称代替“太祖”之称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于同一庙制中既设“始祖”之室,又设“太祖”之室,造成混乱。由于对“太祖”、“高祖”庙号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太祖”、“始祖”含义的异同等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因而对有关历史问题的诠释,难免出现差错。

“始祖”,顾名思义,即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如先秦时期的商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契,周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弃,皆无父,为母感神灵(契系母亲简狄吞食玄鸟卵孕育,弃系母亲姜嫄踩大脚印孕育)而孕育。虽然,我们今天依据民族学的有关理论,可以对此古人颇难理解的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一现象是商、周两族分别在契、弃时,处于母系社会时期的一典型特征,即知母而不知父,契、弃之所以被后世的商、周族人分别尊为第一位男性祖先,也是商、周两族分别在契、弃时,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阶段,且这一社会转型宣告完成之时的生动体现。

“始祖”这一称谓,大致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由西周初周公据以往丧服礼俗加以修改、制定,再经过春秋时孔子的编订而成书的《仪礼·丧服》中,已出现“始祖”这一称谓。

李衡眉先生认为,“始祖”的广泛使用,与东汉末著名儒家学者郑玄有密切的关系。郑玄注释《周礼》、《礼记》时,也采用“始祖”这一称谓。由于郑玄经书诠释风靡一时,后人多沿用其说,不察其误,致使后代宗庙中出现以“始祖”之称代替“太祖”之称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于同一庙制中既设“始祖”之室,又设“太祖”之室,造成混乱,直至五代后晋张昭远始纠其谬。这一说法不准确。张昭远并非发觉上古时仅有“太祖”,无“始祖”称谓的第一人。早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五月,太常博士张齐贤就明确提出,太祖就是始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

秦汉以后,中国历代皇帝未有以“始祖”为庙号者。这说明,在古代中国,“始祖”仅仅是对久远最早的祖先的一种尊称。

太(大)祖,在周代礼制中,是作为宗庙的“始祖”来使用的。《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系三昭三穆祖先庙与大祖庙合而为七。郑玄也注说,大祖,就是周人的始祖后稷。不过,郑玄注释《礼记·丧服小记》 时,没有继续使用“大(太)祖”这一称谓,而是使用“始祖”这一概念。所以,“始祖”的含义与《礼记·王制》郑玄注中的“大(太)祖”意义相同,并无新意。都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天子“七庙”中的“太祖”庙万世不毁。

太祖用作帝王的庙号,始于汉高帝刘邦。刘邦卒后,群臣沿袭古礼,追尊其庙号曰太祖。

此后,魏曹操、吴孙权、晋司马昭、北魏拓跋珪、隋杨忠、唐李虎、宋赵匡胤、辽阿保机、西夏李继迁、金阿骨打、元铁木真、明朱元璋、清努尔哈赤等历代帝王宗庙,皆被追加太祖庙号。用作庙号的太祖,其“始祖”的含义日渐淡弱。

“高祖”原是某人对其父亲之祖,即曾祖父之父的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祖”逐渐被赋予“远祖”含义。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之二四《髙祖》中已经指出了这一问题。

无独有偶,清初学者阎若璩在《潜邱札记》卷五《补正日知录》中也指出:先秦时人有时笼统地通称曾祖父以上的祖先为“高祖”。顾炎武、阎若璩的研究表明,古籍中记载的“高祖”,不单纯是某人对父亲祖父的称谓,还有可能是对远世祖先的一种笼统的称谓。

秦汉以后,“高祖”在用作亲属称谓的同时,逐渐被用作皇帝宗庙庙号。以往多习惯称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宗庙庙号为“高祖”。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高”乃刘邦去世后,惠帝及众臣僚为其追加的尊号、谥号。邦宗庙庙号应为太祖。惠帝以后的汉朝人称呼刘邦,严谨的合乎礼仪的称谓是“太祖高皇帝”。

司马迁混淆刘邦“高皇帝”谥号及太祖庙号,称其为“高祖”。相比较而言,班固则较为审慎,没有使用“高祖”这一混杂谥号和庙号的称谓来称呼刘邦。所以,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卷四第五十九中对司马迁随意混淆刘邦宗庙庙号、谥号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高祖”作为皇帝宗庙庙号,始于三国魏明帝。魏明帝追加其父魏文帝曹丕的宗庙庙号为“高祖”。此后,晋司马懿、南朝宋刘裕、梁萧衍、陈陈霸先、北魏拓跋(元)宏、北齐高欢、北周宇文邕、隋杨坚、唐李渊、后晋石敬瑭、等历代帝王宗庙,皆被追加“高祖”庙号。

“太祖”、“高祖”庙号有无地位尊卑之别?从最初并采“太祖”、“高祖”作为皇帝宗庙庙号的三国曹魏来看,在魏明帝和众臣僚的观念中,“太祖”的地位,似尊于“高祖”。魏明帝君臣虽比较严格的遵循儒家典籍有关记载,以曹操为皇家宗庙“始祖”,曹操之前三世祖先宗庙,亲尽迭次迁毁。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被追认为皇家宗庙太祖,无疑是因为无论就宗法行辈,还是生平功绩而言,都高于其子曹丕。其后,北魏、北周分别追加道武帝拓跋珪、文帝宇文泰太祖庙号,孝文帝拓跋(元)宏、武帝宇文邕“高祖”庙号,虽似皆表明“太祖”尊于“高祖”。但也有例外,如南朝刘宋追加开国皇帝刘裕“高祖”庙号,而追加其子文帝刘义隆太祖庙号,且后来的南朝梁、陈、北朝的北齐及后来的隋、唐、五代后晋,皆唯有“高祖”庙号,而未有太祖庙号,似表明某些朝代统治者的观念中,“高祖”尊于太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