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2008年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上映时,有人评价说,“日本的家庭电影已经达到了世界巅峰,《步履不停》更是巅峰中的巅峰”。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导演 是枝裕和

10年过去了,世界各地的家庭电影层出不穷,但再没见过如上这般笃定的评价。

10年之后,又是是枝裕和,在巅峰之上,再造了一个高峰。这一次,他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特殊的“家庭”。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说实话,我本没指望《小偷家族》在国内能有多火。毕竟以是枝裕和的风格,在当下的内地电影市场上并不讨巧。

这就好比你在各色美食琳琅满目的中关村食宝街上开了一家粥店,而且,还只卖白粥,偶尔会有吃腻了大鱼大肉的客人走进来清清口,但大部分人,还是会奔向川菜鲁菜淮扬菜烧烤火锅小龙虾。

事实上,是枝裕和也从来没想讨巧,就像他拍出来的每部电影一样,用艺术的手法再现极其生活化的场景,汨汨流动,却让人动情。没错,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里,就是隐藏着那么多值得停留的瞬间。

△ 驻足观看本身,就是意义

柴田治将祥太从孤儿院接到他新住处那一段,他问祥太晚上能不能住下来,然后又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履薄冰地试探,“祥太呀,从明天起爸爸我就又要变成你叔叔了。”

电影没什么配乐,也没有抱头痛哭的场景,却把柴田治那种想要重新走进祥太的世界又担心会打扰他的纠结和小心翼翼体现得淋漓尽致。镜头就是这么静静地看着“父子俩”,柴田治的手足无措,祥太的故作镇定,一览无余。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柴田治与祥太父子

我坐在电影院里的时候,心想,是枝裕和太坏了,现实生活里,我最见不得这种“父子相顾无言无法和解”的场面,他却硬要我在电影院里一帧一帧地见证整个过程。

它太真实了,几乎没有任何戏剧化的处理,也没有滥俗的、突如其来的转折,一切都生活化地进行着,像极了日常每一次父亲和儿子的相处。

屏幕前的父亲或者儿子应该怎么做?他没有告诉我们。他只是希望你能在此停留,耐心看看整个过程。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他不是给你一碗浓鸡汤,让你涕泗横流痛改前非;他只是给你一杯白开水,让你慢慢喝。

生活节奏太快,我们有那么多的主观臆断,因而并不总能“停下来,仔细看看”。其实慢下来、停下来,凝神观看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 是谁说,捡来的就不值得被爱

信代为由里剪了短发,换了衣服,把旧衣服烧掉的时候,她抱着由里跟她说:“如果说爱你,还打你,那一定是在说谎;如果爱你,就会像这样抱住你。”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在有血缘关系的家庭里,爱看起来似乎是“应该的”,“我爱你”变成了“作为你的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儿子/女儿,我应该爱你”。但很多时候,我们以爱之名,做了许多并不能称得上是“爱”的事情。

而在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里,我们接纳你成为这个支离破碎家族的一员,理由只有一个,我们喜欢你,我们爱你。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小时候,我们常常问爸爸妈妈我们从哪里来,最害怕听到的答案是“捡来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是没人要的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不想要了,随时都有可能被再次扔掉。

“小偷家族”中的六个人,全部都是被人抛弃的,全部都是没人要的“拖油瓶、老不死、社会渣滓”,但是谁能说“被抛弃的人”就不值得被爱?

他们依然可以有自己的“家族”,一起吃只有白菜和面筋的火锅,一起在屋檐下观赏看不到的烟花,一起去海边享受阳光和沙滩。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是枝裕和塑造这样一个日本社会所谓“蛆虫”组成的家庭,是希望人们在驻足观察这个家庭的时候明白,爱不是一种义务,爱是一种本性。

就像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恻隐之心,这种见不得人被抛弃、见不得别人受委屈的心,是人的本性。

既是本性,人人、处处皆有,只不过在支离破碎的生活中显得格外珍贵。如果说是枝裕和在让观众驻足观看之外还有别的期待,那就是哪怕在支离破碎的生活里,也能发现人性的闪光点。

△ 很可惜,生活,总是支离破碎的

奶奶死后,柴田治和信代隐瞒死讯继续领退休金;祥太被抓之后,信代他们决定扔下祥太逃跑……

柴田治和信代捡回来了孤寡老人,捡回来了两个孩子,是出于人性的善,是爱;但也会利用他们、抛弃他们,这是人性的恶,是自私。

而生活也本就是时好时坏,可以美好得像海边的那个下午,也可以破碎得像入狱的那个夜晚。只是,对于是枝裕和塑造的这个群体来说,生活里的破碎总是比美好多罢了。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是枝裕和的灵感,来源于当时日本国内的一则关于小偷家族的新闻,新闻里面提到在查抄的赃物中有高档钓鱼竿,讯问中,小偷表示是因为自己喜欢钓鱼,才偷了钓鱼竿。

是枝裕和发现,哪怕是担惊受怕四处流浪的生活里,也有些东西能够带来幸福感;哪怕是在千疮百孔的人生里,也总有些美好的瞬间。

于是他将这个故事搬上了荧幕,影评人评价这部《小偷家族》“如手术刀一般,剖开了日本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面貌”。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站在道德的高地上的人总喜欢片面地审视着底层的一切,他们觉得底层的“蛆虫”要么懒要么坏,并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没文化、素质低、品质差……是枝裕和没有大开大合地反驳,他只是面面俱到地展现了最支离破碎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会大难临头各自飞,会自私自利目空法纪,但他们也是善良的、有爱的,在兵荒马乱的生活里,也会有着自己幸福的瞬间、美好的期许和人性的闪光。

然后就戛然而止了,没有批判,没有反驳,没有呼吁。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但我觉得整部电影就是一杯泼在所谓“上层社会”脸上的白开水:“你们哪儿来的优越感?”

人家写个“感谢贫穷”,只是为了给自己个交代,却要被一些媒体拿来居高临下地强行正能量甚至“忆苦思甜”;

哥哥为了养活弟弟而偷盗,弟弟帮助哥哥销赃,生计所迫的两兄弟只能偷来一个“家”,不少报道中只有道德批判,却少有对民生疾苦的敏感。

世界上从不缺谈论生活的人,缺的是凝视生活的人。

是枝裕和正是擅长凝视,并把他看到的东西拍给我们每一个人看。

有些人,就在你不屑的眼光里步履维艰

【作者为观点流实习生】

• end •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聒 蜢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