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你敢爱吗?

有人说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场伤心;

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在错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场荒唐;

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生幸福。

但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时间?什么是对的人?

而且,此时是对的,彼时也可能是错的。

爱可以强大到几十年不变,但却可以一朝土崩瓦解。

你分明像个渴望篝火的小刺猬,想要靠近温暖,但却宁愿冻僵,你怕被冻死,也怕被烧伤。最诱惑你的,也是最让你恐惧的。

渐渐的,我们都在爱中,不知所措,踯躅于爱与不爱的虚空……

1

没有“寄托”的自由,是桎梏

生命,常常有两种烦恼:

  • 一种是生命之不可承受之重。要还房贷,要还车贷,要供孩子,要照顾一大家人。责任之重,不亚于泰山。
  • 一种是生命之不可承受之轻。事业也好,婚姻家庭也罢,通通不去苛求。 了无所求,一身轻松。

太重了,生活没有乐趣与放松,容易压垮;太轻了,没有任何的“寄托”,却也时常感到空虚、无意义感。

小晴是我一次去阿尔山的旅行路上认识的。那个时候,她年纪不大,却已经游历了二三十个国家。

你敢爱吗?

我们周围人,都很羡慕她。觉得她潇洒自在,无牵无挂。可小晴并不以为然,她这样形容自己:

“我有什么可羡慕的?我只是用你们买房买车养娃的钱,去旅行了而已。说到底,我只是一个,没房没车没娃的三无人员。”

小晴用“三无人员”,表达出认为自己的生活,其实是“一无所有”的感慨:

她渴望婚姻,却与相爱七年的男友,迟迟未走进婚姻;

她渴望孩子,却无比担心着,那不可预知的未来;

她想要买房,却在签合同的最后一刻,反悔了;

她想要宠物,却又害怕经常旅行,宠物会孤单;

她渴望与父母关系融洽,却至今不愿回家见父亲;

她想要寻找到,热爱的事业,却依旧在各种兼职工作中打转;

……

小晴,仿佛把自己关进了一个玻璃瓶子,小心谨慎地对待着外面的世界,不愿与之发生“现实”关系。

“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我渴望这些,又害怕这些,我不喜欢被束缚、被捆绑,但有时候,我又常常陷入空虚之中,觉得人生聊无意义。”小晴如是说。

小晴讨厌受束缚,却又在“了无牵挂”的生活中,感觉空虚,无意义。有时候,没有“寄托”的“自由”,反而,成了通向幸福与自由的桎梏。

2

不敢投入,源于过度投入的母亲

这个世界上,真有不愿意投入的人吗?还是,不敢投入?

“我害怕投入,无论感情,还是别的。我想躲得远远的,躲到一个没有人招惹我的世界里。所以,我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地方的“过客”,变成另一个地方的‘过客’。“小晴这样说道。

我想起卢悦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不敢对生活投入的人,十有八九,有一个过度投入的母亲。

没想到,这句话完全是小晴的写照。

小晴的妈妈,一直将小晴视作自己生命的全部,她没有事业、厌恶自己的丈夫、她甚至没有朋友,她的生活的所有,人生的整个希望,就是小晴这个女儿。

然而,面对母亲为自己牺牲了一切的小晴,却感受不到幸福,更多的却是内疚:

我从小到大,目睹父母之间的相互厮打,我常常看见妈妈,一个人蹲在地上,鼻涕和眼泪混作一团,无声地哭泣。我无法忍受目睹着母亲的痛苦,我问她,为什么不能和父亲离婚,母亲每次的理由都是我。

小的时候,是因为我还小,离婚了,怕没人带我;大的时候,是因为我还没结婚,离婚了,怕影响我找对象。我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一直活在内疚之中。

你敢爱吗?

过度付出的母亲,通常是低价值感的人,她们通常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寄托——比如幸福的婚姻、良好的事业,因而她将自己的价值感,放在了子女身上,只要子女成功,她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就是成功的。

所以,在面对他人质疑的时候,比如有人问她“为什么你不离婚?”,她们的回答,常常是,为了孩子。

低价感的母亲,因为对孩子的过度付出,会培养出内疚的孩子。

而内疚的孩子,长大后,通常会拒绝关系,关系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吞噬。

“我知道男友很爱我,但我很难说服自己,去完全接受他的爱,对我而言,我不知道爱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我害怕男友的爱,会变成妈妈那样的爱,我也很怕自己会变成妈妈,失去自我。”

在谈到和相恋七年的男友,迟迟未走进婚姻时,小晴这样说道。

过度付出的母亲,很难将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她们通常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全新的自己”,她们牺牲自我,成全孩子,其实是牺牲掉了那个“没有价值的自己”,成全那个“全新的自己”。

所以被过度付出的母亲,养育大的孩子,她们很难守住自己的边界,她们的边界被母亲一步步侵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而非独立个体),她们无条件地接受了“自己是母亲不幸人生的罪魁祸首”这一事实。

所以,她们会一步一步地退让,将自己逼到死角里,在那个死角里,为自己隔离出一个安全地带。就像小晴所描述地那样: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边缘人,边缘人都比我好,我感觉自己就活在真空中,看似潇洒自在自由,却感到难以承受的恐惧和虚无……“

将自己隔离进“真空“中,而不去现实生活中发展关系。因为她们对关系的经验(人生第一次对“关系”的经验,即与母亲的关系)充满了怀疑、不安,以及被吞噬的恐惧。

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回到内心深处

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心理学知识,心中依然隐隐作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回到内心深处。我们真正的答案,只能从内心深处去寻找,那个被你隐藏起来,无法独自承受的真相。

你敢爱吗?

在我的建议下,小晴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咨询室里,小晴第一次看见真实的自己,一个弱小的自己,一个一直活在恐惧中的自己:

“我看见自己,躲在桌子底下,吓得瑟瑟发抖,父亲和母亲在外面吵架,相互踢打对方……

我看见母亲,像一个怨鬼一样,朝我咆哮:

你的父亲,就是一个混蛋,他毁了我!

我为了你,才留在了他的身边,你这个小混蛋!

你的父亲,不负责任,他根本不爱你!

我看见自己,没有一点价值,被母亲憎恨,不被父亲疼爱……

我看见自己的无能和无助,我看见母亲不断地朝我吼叫,我想帮她,可我吓坏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看见了,我对自己的恨,恨自己流淌着父亲的血液,恨自己不能帮母亲,我更恨母亲,把这一切全部都推给我,而我又不能拒绝她……

在咨询室的小晴,最终看见了对自己的恨,恨自己不能拒绝这一切,恨自己全盘接受了,母亲强加给自己的罪过,而一直活在内疚之中……

我们对世间一切的怨怼,最终的恨都会指向自己。

我们总是在讲,要与他人共情,可我们常常忽略了,与自己共情。

与自己共情,意味着与自己在一起。

我们的诸多痛苦,便来自无法与自己共情,不愿意与自己在一起:

“我这一生,去了很多地方,想要和很多美景在一起,想要和很多很美妙的时刻在一起。可我从没想过和自己在一起。”小晴在咨询室说道。

而我们之所以,抗拒回到内心深处,拒绝与自己在一起,其原因在于: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都住着一个弱小、充满恐惧、无助的小孩。她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创伤,受着各种各样的惊吓。我们以为,接受了内在那个充满恐惧和无助的自己,我们就会变得弱小,所以选择远离它。

然而,逃离那个弱小的内在小孩,并没有让我们变得强大,反而会让我们感到更虚弱,更没有能量。因为我们与自己的真实感受,脱离了……

和内在小孩的分离,意味着,我们和自己的内在力量断裂了……

你敢爱吗?

在咨询师的鼓励下,小晴试着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

“我看见她卷缩在一个角落里,不愿意说话,也根本不看我。我试着去抚摸她,却被她生气地拒绝了……

我坐在她旁边,等待她愿意靠近我。”

“过了好长时间,她悄悄地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我眼里含着泪水,她突然主动伸出手,帮我擦掉泪水。

虽然她自己也会恐惧、无助,然而她却依旧善良;虽然她充满愤怒,让人害怕,然而她想要的,只不过是被我看见。”

在咨询室里的小晴,和自己的内在小孩,终于拥抱在了一起…

看到了内在小孩的恐惧,意味着我们拥抱了这部分的弱小。拥抱了那个被遗忘的自己。

在小晴完成咨询的三个月以后,我看到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她与相恋七年的男友领证结婚了。

那个曾经不喜欢被绑捆的小晴,现在被一个叫“幸福”的东西,捆住了……

后记:

有的人,行了万里路,却始终在心的此岸。

有的人,未出门,却已到了心的彼岸。

愿你,能到达彼岸。

愿你,能回到心的深处,找到那个被遗忘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