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呆了三天,每天都下好大的雨,儘管天氣很涼快,但也沒有辦法出門去轉了,這次住的是離古城比較遠的下關,也只能晚上等雨停或者雨小的時候去附近的大排檔嚐嚐雲南美食了。
那天晚上逛到客棧後面的一條背街小巷時,發現一家店裡有很多人吃飯,連門口都擺滿了桌子,走過去仔細一瞧,原來這家賣的是大理賓川的海稍魚,老闆娘說這是大理賓川的名菜,反正也沒吃過,看吃的人多就隨次大流吧。
店堂裡已經沒座了,就在店門口擺了張桌子,那天吃飯的人很多,魚上的也很慢,老闆怕大家沒事幹特地上了一盤很小的葵瓜子,這瓜子只有普通葵瓜子的一半大,剝起來挺費勁但吃起來挺香的。
等了最少半小時我們的“海稍魚”上桌了,原來就是普通的酸辣魚,開始朋友說起時我聽成“海燒魚”了,後來才知道海稍是賓川一地名,也是一水庫的名字,海稍魚就是用賓川當地的水燒的本地魚,不過這魚的味道確實不怎麼樣,感覺比不上重慶麻辣味的來鳳魚、北渡魚、水煮魚那些好吃。
雲南做魚味道不像重慶那麼重,酸辣味的魚也配了幾個佐料碟子,裡面除了醬油和辣椒外,還有大蒜和側耳根......
大理人特別喜歡吃這個“粉腸”了,炸的又酥又脆,這盤是豬粉腸。
這雲南風味的“回鍋肉”,做的也挺香的,好吃。
這道“小瓜燜洋芋”是這段時間大理各大餐館的主打菜了樣,連續三天在大理的大排檔吃飯,問起店裡的招牌菜,老闆們都推薦這個,這應該是正宗的雲南大理菜吧。
這是我們另一天晚上在一家“白族風味”的餐館吃的,第一個上的就是“小瓜燜洋芋”,看起來比前一家做的清淡些,味道也不錯。
朋友那晚點的又是“粉腸”,只不過這盤是牛粉腸,還加了些牛肉,後來才知道“粉腸”就是連接大腸和小腸的那一段小腸,吃起來比其他的小腸要脆,所含的營養物質也多一些,這東東在市場上還不容易買到呢。
這盤是用“黴豆腐”炒的青菜,第一次吃這樣的菜,感覺有點黏黏糊糊的.....
這盤“豆腐燒小魚”拍糊了,小魚應該就是洱海里的吧......
當然,在洱海邊走走,這種燒烤的小魚小蝦是隨處可見的,味道也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