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2018年,有許多事可以被樓市銘記。

比如,最火的地鐵線,是17號線!

比如,最火的地鐵上蓋項目,是17號線上扎堆而來的地鐵上蓋。

其中,綠地佈局的32萬方TOD綜合體,180米高樓——綠地中心,更是熱中之熱。

其中,TOD綜合體之下的綠地柏源晶舍,為爆紅的17號線開出一張居住的良方,以超高層住宅正在續寫城市。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一座建立在17號線上的地鐵TOD綜合體,有如此能量級!

憑什麼?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地鐵對於城市來說,是一張名片。

這張名片,可以印上世界最長線路,比如11號線。

這張名片,也可以印上全球最國際交匯,比如2號線。

如今,這張名片上最火的印記,標在了17號線之上。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為什麼是17號線?

單單因為它對接著大虹橋這個超級樞紐嗎?

是,也不是!

大虹橋,是城市風標,是國家戰略,是整個上海驅動的方向。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必然,對接大虹橋之下的17號線,帶來是城市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一整個生活所需的各種元素。

所以,17號線之下,誕生了太多的產品,太多的項目,太多的話題。

“綠地中心”如何不同?

當澱山湖大道站,從田字格變成九宮格,從地價1萬3到地價3萬1,風頭正勁。

綠地反其道,選中了青浦新城站,也是青浦新城唯一的地鐵上蓋。

話說,膽敢以新城為之命名的站點,可見核心位置。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因為這裡,是整個青浦產城融合的重點地區。

南側,是整個青浦居住生活的中心。

小吃一條街、各種飯店舉步可至,不管是川菜、粵菜、本幫菜都一網打盡。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娛樂休息好去處,兩公里範圍內四家影城,青浦博物館、青浦曲水園,溜娃好地方。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醫療教育不用愁,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中醫院、上海瑪麗醫院等。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青浦校區、青浦示範級幼兒園佳佳幼兒園等等教育機構都是區域內配套。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綠地的優勢,是2公里範圍內解決衣食住行的所有問題。

北側,是肩負青浦產業未來的智能區。

隨著哈工大人工智能產業園,落戶在張江高新區青浦園區,科創的因子注入青浦,為產城融合的未來填上科創的翅膀,也帶來一波又一波城市高能級的人群。

或許,當初綠地瞄準的,就是新城二字。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如果說,僅僅著眼於大虹橋,著眼於國際級,那麼綠地中心,無非只是一條爆紅線路上的一員而已。

但是,17號線的另一頭,連接的是生態。

所以,綠地在給出世界級居住名片的同時,也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就像在2035規劃中所提及的,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所以,你能在綠地中心看到一個180米的超高樓宇,這個全球第36座得綠地中心,是門面,是標杆,是這個城市賦予綠地所能啟及的高度。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同樣,你也能在綠地中心看到屬於居住的未來,這是綠地所能給予城市的厚度,需要有一個承載城市人居的空間。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今天,綠地柏源晶舍的出現,正是基於此。

作為高端晶舍系列,綠地將最好的元素都聚集在此。

其一,選用國際大師級設計團隊,UA團隊設計。

其二,選用法式奢華建築風格,1-2樓全乾掛石材。

其三,七大組團式景觀設計,保證戶戶有景。

其四,增加公共會客廳,讓鄰里充滿暖暖人情味。

其五,配置羽毛球場和兒童樂園,讓動感充斥每一個細胞。

……

總之,就是完全描摹著青浦高端人居應該住的模樣,一一打造的細節。

所以,主打的128-161平方米戶型,更是做到了細緻之極。

其中,128平方米的超寬三房,足足擁有6米麵寬的客餐廳3開間朝南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128平方米三室兩廳兩衛

50米大樓間距之下,這樣薄透的戶型,能夠將更多的陽光引入整個空間之中,配合著大面積的落地窗,足以傲視整個上海市場。

不僅如此,帶有270度視角的陽臺,進深做到了1.5米,讓你一飽室外的自然之景。

同樣的設計,在臥室中也被運用,就連衛生間也如此“奢侈”。

有了爆發的外部基因,不用費功夫,或許都能紅。

猜猜看,今年最火地鐵17號線上,誰的“套路”最得人心?

但是,想要走入真正的青浦之心,17號線之心,需要研讀這塊土地,這條軌道。

而作為一個地產商的必修課,始終是產品。

這,才是綠地想要賦予的居住厚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