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古代皇帝死后,害怕陵墓被盗,立一特殊石碑,盗墓贼看了扭头就走

帝王陵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帝陵,一般规格较高,里面还有金银珠宝等大量随葬品。正因为这些随葬品,人们时常惦记,甚至一些不安分的人铤而走险干起了盗墓掘坟的行当。纵观历史,帝陵被盗的例子数不胜数。在这些例子中,不仅宝物被盗走,而且帝王的遗骸被大肆破坏,甚至暴骨荒野,十分凄惨。

古代皇帝死后,害怕陵墓被盗,立一特殊石碑,盗墓贼看了扭头就走

根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被项羽凿毁,30万人花了一个月还没有把东西搬完;同样是史书记载,武帝刘彻茂陵被赤眉军掘开,士卒搬取陵中宝物,几十天“仍不能减半”;东汉末年,董卓派吕布遍掘东汉帝陵,用其中金银充作军饷,自此以后两汉帝陵,多被盗掘;北宋灭亡之际,北宋帝陵被投降金国的刘豫觊觎,不仅陵中宝物被盗,而且帝陵本身破坏严重,众多皇帝尸骸散乱荒野……

古代皇帝死后,害怕陵墓被盗,立一特殊石碑,盗墓贼看了扭头就走

很多皇帝有感于此,往往绞尽脑汁,机关算尽,设置了一些精巧绝伦的防盗措施,但还是没有避免被盗取的厄运。正如魏文帝曹丕所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这里,他却有了不同的做法。

古代皇帝死后,害怕陵墓被盗,立一特殊石碑,盗墓贼看了扭头就走

唐太宗死后葬在礼泉九嵕山上,因山为陵,山腰凿有玄宫,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缘山凿石架有栈道,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昭陵。根据记载,唐太宗在建陵之初,本想效仿刘邦,进行厚葬,但遭到了虞世南等人的反对,仿汉制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容易引起盗墓贼的光顾。唐太宗想想也是,便决议效仿尧帝,因山为陵,“悬绝白仞”之处建设墓室,内部不藏金玉。墓室修好后,拆除栈道,从而断绝后人的一切念想。

古代皇帝死后,害怕陵墓被盗,立一特殊石碑,盗墓贼看了扭头就走

唐太宗觉得这样防盗还远远不够,于是他陵墓上竖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他的一段话“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段话意在说明陵墓不藏金玉,意图断绝盗墓人的非分之想。据说,有些盗墓贼历尽千辛万苦爬上去之后,看到石碑上的这段话,扭头便走。

古代皇帝死后,害怕陵墓被盗,立一特殊石碑,盗墓贼看了扭头就走

与昭陵类似的还有清代的孝陵。孝陵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陵墓,里面葬有顺治皇帝的遗体骨灰。顺治皇帝平素崇尚节俭,反对厚葬,所以地宫没有什么特别的宝藏的。同时,康熙还让人在神功圣德碑上刻上这样一句话:“皇考遵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意在提示后人,陵寝里没有随葬珍宝,从而让人望而却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孝陵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不能不说与这些规劝有关。

古代皇帝死后,害怕陵墓被盗,立一特殊石碑,盗墓贼看了扭头就走

当然,规劝也不是绝对的,五代时昭陵还是被求财心切的盗墓贼光临,许多比金银更为珍贵的名家书法和绘画作品流于世间。这也说明,唐太宗昭陵薄葬之说不过是一种“掩人耳目”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