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騰勢的新品電動車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一挑一。

前不久,車雲菌飛了將近3000公里,冒著高反的風險,跑到拉薩測試了一款騰勢的新品電動車——騰勢500。

要說起這高原反應,其發作效果真不是吹的,車隊抵達林芝地區,我還親自體驗了一把:

當晚,我感覺就像有人在自己兩個眼球后面,支起兩個千斤頂一樣,漲得我眼眶生疼,好在第二天一早看到試駕車,體內腎上腺素一發作,痛感就消失了。

為了防止車內乘員高反影響行車安全,每輛車都配備了一個氧氣瓶

不過相比於人來說,新能源電動車面對高原就毫無壓力了。

事實上,在抵抗高原環境這方面,電動車比傳統燃油車有太多先天優勢,因為電機可不管你什麼海拔高度,該工作繼續工作,所以陪伴我們兩天的騰勢500,在我們個別人都感覺昏天黑地的時候,一樣在318國道上活蹦亂跳。

騰勢的新品電動車_騰勢500的測試

由於工作性質,車雲菌接觸過很多款電動車,這些車有價格高企的特斯拉,也有進口自歐洲的寶馬i3,更有部分自主品牌的電動車……

這些電動車千差萬別,但是在車雲菌看來,這些電動車中,凡是表現出色的產品,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質——全部為正向開發。

而這,也是車雲菌今天要從騰勢500說起的原因。

為什麼正向開發對電動車如此重要?從消費者體驗角度來說,其事關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電動車驅動單元體積緊湊的特點,意味著在傳統燃油車上必須為發動機和變速箱保留的巨大空間,可以得到大大簡化。

這同時也意味著,在接下來設計車輛空間佈局時,設計師可以把車輛結構設計得更加合理,大幅度提升車輛的乘員空間利用率,而且懸掛系統的設計難度也可以相應降低,以方便提升車輛的行駛舒適性。

以騰勢500的造型為例,你能看到這個小傢伙的發動機艙極為緊湊,且四個車輪儘可能貼緊四個角,這意味著你買車時花的錢,更多地用在了圍繞乘員艙等你經常用到的空間上,而且車輛的操控性能也具有很好的先天基因。

其次,得益於結構設計難度的降低,正向開發的電動車更有利於從外形設計方面降低風阻阻力。

就以騰勢500側面的水滴外形來看,其平滑的車頭設計外加圓滑的車尾,都有利於大幅度降低車輛在行駛中的風阻阻力,這對消費者也就意味著,電池電能的利用率會進一步提高,本來比燃油車就省錢的電動車,更有可能取得更經濟的使用成本。

騰勢的新品電動車_騰勢500的測試

當然,說到騰勢500的外形,有的人會納悶到底應當把它歸為哪一類產品:SUV?MPV?還是Minivan?

按照騰勢工程師的說法,騰勢500是一個類“SUV”的造型,不過對我來說,騰勢500的造型更像是結合了電動車先天設計優勢和SUV良好視野、麵包車高空間利用率等諸多優點的綜合性產品。

騰勢的新品電動車_騰勢500的測試

騰勢500不但內部空間寬敞、後排頭部的空間也十分夠用,而且後備箱的進深可觀且造型相對規整,車內地板也沒有因為電池組的存在而被提升,所以說,它得益於正向設計的優勢,是一款設計很到位的電動車。

再次,唯有正向設計體系,才能充分利用好電池組的優點,規避其缺點。

對很多從燃油車改型過來的電動車來說,如何給電池找一個歸宿,幾乎是全車設計中最難的一個環節。

最理想的狀況是,把電池做扁平化設計,放置於車身底部,這樣一來可以加強車身的整體剛度,還能大幅度降低重心,可是對從燃油車改型過來的電動車來說,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因為燃油車在設計之初,車身底盤就沒有留下給電池的空間,所以後期想把電池置於底盤中、或者掛在底盤下,就需要對車身底部結構做大幅度改動,還必須考慮車輛的離地間隙問題,綜合下來,不是車輛內部地板高度抬升,就是車輛的地盤高度過低(容易託底),所以,從燃油車改型過來的電動車,是很難馴服“電池組”這匹野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