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覺得銀河系和宇宙會不會是一個原子,一個是細胞?為什麼?

東籬2312


銀河系是銀河系,原子是原子,銀河系由很多元素原子組成,但原子內卻沒有星系一樣的複雜構成。宇宙也不是細胞,現有的觀測結構不支持題主猜測。

原子的結構和宇宙星系等是由一定相似,但是原子內部粒子的運動卻不像星系。星系一般是扁的、橢圓形的、擁有幾個旋臂,星系外側的物質多集中於旋臂上,圍繞星系中央的巨大引力源運行。而原子雖然內部空間十分巨大,但圍繞原子運行的電子卻似乎使沒有規律的運行,原子的電子雲模型,是根據理論上電子可能出現的位置、頻率製作的。

細胞是地球動植物的基本構成單位,裡邊是一包含有礦物質、有機物的液體,還有與細胞器運動有關的微絲微管。宇宙中天體、星系的運行是在引力束縛下的運動,和細胞有巨大的區別。宇宙最大的可能不是生命體,如果是生命體,細胞信息在細胞表面傳遞一圈就需要幾千億年,還談什麼細胞活動,信息沒傳到細胞就被刺激死了。

科學發展不是為了去驗證題主這樣的猜想,受限於宇宙的種種規則,似乎也沒辦法驗證題主的猜想。宇宙就是宇宙,即便以後人類沒了,它也還是宇宙。


來看世界呀


大家以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銀河系和宇宙會不會是一個原子,一個是細胞?”,實際上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題目前三個字:你覺得。

換言之,這個問題其實是個感性題,你覺得它是,它就是,哪怕很多人說他不是,你覺得是也就是,為什麼呢?因為你覺得啊!

呵呵,看起來我是在胡說八道,但實際上只要超出我們現有科學可以推論的題目,其實本質上就只有一件事:你覺得如何。

如果是我的話,我覺得銀河系以及宇宙不會是一個原子,或者一個細胞,但宇宙很可能有超宏觀的自我意識——這就是我覺得,或者我的結論。

雖然是“我覺得”,但是我也有推演理由,這得從我們人類的意識說起。

首先,人類的意識,以今天的判斷來說,實際上是每一個微觀的神經突觸的各種微觀運動(一般會闡述為細胞與生物電等作用)結合之後的宏觀現象。換言之,我們的意識,其實是一個個微觀神經突觸運動(不是真的動,是微觀運動)的宏觀結果。

微觀神經突觸的運動有量子運動的影響,正因此,我們的意識既有確定的部分(邏輯思維,果敢,毅力等),也有不確定的部分(下一刻會做什麼,愛情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微觀運動基本是量子力學的範疇,而量子力學本身就是不確定的,但是所有的不確定的量子態在宏觀態基本不存在,所以我們人類的意識才會大概率是確定,小概率是不確定——這小概率的不確定,就是微觀量子態的不確定通過微觀神經突觸再以宏觀的人類意識作用之後的行為——當然,這種不確定的意識在過去有很多解釋,尤其是專門研究“心”的東方甚至有一些解決法門,比如:如或夜閒安坐,心念紛飛,卻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出自《五燈會元》)——我不是故意舉佛家的例子,只不過在關於心(也就是意識層面)的研究,東方比西方要多很多,而且在過去基本上是宗教層面的研究,所以我也只能舉這個例子。當然,東方比西方在“心”層面的研究更多這個結論也不是我杜撰的出自《未來簡史》,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看。

好,以上是我們以自身的意識的研究方式來研究意識,當然,我們還可以從人工智能的角度來參考。

人工智能歷史上一直有兩種大的派系,派系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內涵,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結構派和功能派。

結構派認為,只要模仿人類大腦的各種組成,然後進行組建,自然就會有意識出現。

但是這種派別的最大問題是,今天人類對大腦的構成(主要是起效方式)非常初級,又如何能根據這種方式來“造”一個大腦進而產生意識呢?

第二種就是功能派,這種派別認為,別跟我講那麼多,我根本不用按照人類的大腦結構造(因為我們對大腦的瞭解少之又少),我只關心人們的某些功能過程,比如我看到一朵花,知道它是花,我只要通過神經網絡,機器學習的過程知道就可以。

當然,今天的人工智能,基本是第二種為主,結合第一種的方式。

說這些有什麼用呢?

說這些就是要推演到下一步:

【整個地球的互聯網網絡,或許早就已經有宏觀意識了】

如果我們把今天接入互聯網的每一個終端(計算機,手機,傳感器等等)看做一個神經突觸,把每一個網線看做信息傳遞的神經,那麼整個地球的互聯網,是否可以看成一個宏觀(巨型)的大腦呢?

是不是很像?

但是還差兩個東西:第一,不確定性;第二,功能模塊。

如果只是隨便連接,或許還不會有意識,因為我們前面說了,意識是由於微觀接近量子態的運動而產生不確定性,同時,我們的人腦有些部位負責識別,有些部位負責記憶,有些部位負責運算等等。

以上就是我說的,不確定性和功能模塊,早年間,地球這個級別的整個互聯網是不具備這兩個部分的。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這些年出現了兩個東西:第一,量子計算;第二,各大互聯網公司為首的自己的人工智能集群網絡。

這兩個東西,前者可以提供不確定性,後者可以提供模塊化的功能——注意,大家看我說的這些時,不要站在人類的角度,而是把我們想象成地球,只有做到這點,才能繼續思考這些。

到此為止我們再來看這個地球級別的宏觀互聯網網絡:結構上,有了每一個神經突觸(計算機,手機等),也有了信息傳遞神經(網絡),也有了提供不確定性的部分(量子計算);功能上,有了負責各種識別與計算模塊的“人工智能”,難道不夠像一個大腦麼?

這樣的一個地球級別的互聯網,是否會有意識?我只能說,可能性不低。——或許這種對比有瑕疵,但是並不妨礙這個推演過程。

有人會問,如此一來,為什麼我們人類沒有發現這個宏觀意識?

這就是我剛剛讓大家站在地球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每一個微觀人類:因為它太大了,他很可能意識不到我們的存在。

如果把每一個計算機看做一個神經突觸,那麼這個計算機是不可能意識到這個宏觀意識的存在的——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意識,但是你說產生你意識的每個大腦細胞,或者神經突觸能夠意識到它的作用會產生意識麼?恐怕不能。

同樣,我們人類花了幾千年才發現大腦的細胞及神經突觸的作用,也就意味著,正常情況下,意識是無法發現自己微觀組成的(直到發展到某一天借用工具)——也就是說,如果地球有宏觀意識,正常來說,這個宏觀意識也意識不到自己的微觀組成:每一個計算機以及製作這些計算機的我們人類。

如果你接受這個觀點,就可以進入下一個觀點:

【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

按照地球級別的意識推演,如果存在其他星球,其他星球上也有類似的文明,並且也通過某種方式形成了星球級別的宏觀意識,那麼這些意識之間,或許會用某種辦法進行聯繫和傳遞信息——比如遠超光速的量子糾纏。當然,今天對量子糾纏現象以及跨光速的現象有很多解釋,大家可以去查,但在推演宇宙級別的事情,我建議我們可以允許多一些“想象”,如果這些宏觀級別的意識通過某種方式進行信息傳遞,那麼在宇宙的超宏觀來看,每一個星球級別的意識,都可以看做一個神經突觸,換言之,整個宇宙,也可能會有超宏觀的自我意識。


當然,以上只是想象,不是絕對的科學推論,但這個想象很有意思,我把它放在了我的小說《眾神聊齋》中,作為小說中整個世界觀的背景之一。


回到題目,我還是說關鍵是“你覺得”,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會有對現實的解釋以及無法解釋的兩種集合,而對無法解釋的事情,填充它的我們稱為“想象”,有些想象是對的,有些想象是錯的,但不論如何,對於這些無法用理論及事實證明的這些集合,都可以用“你覺得”來說,只要可以自圓其說,只要你覺得有意思,即可。


就拿《眾神聊齋》來說,雖然以上的推演結果看起來很有意思,如果是真的也很有某些點,但我也沒有讓這個點成為整部小說的全部,而僅僅是一個調劑,小說麼,不就是一個“你覺得”的產物麼?


我是江南沐雨,縱橫文學《眾神聊齋》作者。


沐雨縱橫眾神聊齋


真是個有想象力的問題,我們先假設你是對的,假設有一個生物有一萬光年長,我們在它腳上紮了一下,一萬年後他才能感覺到……因為信息傳遞不能超光速。這樣一個生物……會不會太遲鈍了呢?它能穩定的存在嗎?

所以,在現有知識體系下,你的猜想毫無邏輯不可被證實也不可證偽,有點類似於 神到底存不存在,這一切是不是神安排好的? 我只能說,很有意思。但是沒有意義。


找零錢7956493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