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祭祖嗎?他們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傳承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

山上羊倌就是我


相信作者提出這個問題,應該是看了傳說中的“世界葬禮之都”—加納的“抬棺”舞蹈。在加納,人們不認為死亡就是結束,而是覺得它是一個新的開始。對於葬禮,中外存在差異化。但對於祭祖這件事,確是一樣的,非洲人也祭祖,但是與我國的形式和節日不同。

非洲祭祖的方式與我國有很大區別

現在非洲有54個國家和地區。從地理上說,非洲被劃分為五個地區: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

到底非洲與中國祭祖有哪些區別?以非洲中部的剛果和非洲南部的馬達加斯加為例,這兩個地方的習俗有點令人震驚。

1、剛果的掃墓節

剛離開人世的人,在剛果會舉行哭泣儀式。那和中國古代的哭喪有很大的不同:死者家屬會不停地哭跳直到死者下葬為止。

夫婦間的儀式更加誇張、離奇,丈夫死後,妻子要水米不進,邊哭邊跳,光著上身在地上悲痛欲絕地來回翻滾,以示哀痛。

一座村莊裡有人有人遇難,全村的婦女都要站在村道上,一邊哭泣,一邊跳躍著向遇難者告別,而且除了總統的車外,全國任何其他車輛都不能擋住,越過靈車,以示哀悼。

每年的十月一日,是剛果的“掃墓節”,全國放假一天,此時,我們似乎又能看到“現代文明”的曙光:全家人身著黑袍,手持鮮花、食物和燭光,在先人的陵墓前,與他們一起低語,默哀,然後,拔除墓地邊的雜草,燒掉這些雜草。

2、馬達加斯加的“翻屍節”

過節那天,當地人將祖先的屍體從墳墓裡搬走,給他們換上新的裹屍布,然後將屍體抬到有音樂伴奏的地方跳舞。

當再次見到親人的屍體時,馬達加斯加人內心也是悲痛的。

然而,在翻屍節上是不允許哭的,因為哭會使死人不高興。因此,在這一天,當地人拿著蠟燭,走進黑暗的墳墓,而墳墓都是用水泥、石頭或大理石建造的,具體要看這個家族的經濟狀況。

每七年舉行一次翻屍節。為了這個目的,馬達加斯加人會提前幾年準備,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存錢。

一個像模像樣的葬禮費用可不低。因為相信死去的祖先仍然可以影響他們的生活,馬達加斯加人顯然不會成為守財奴。

全家人都要花錢,否則,他們死後就不能埋在家族墓地裡了。整體而言,翻屍節的花費相當於整個村莊的財產,馬達加斯加人非常重視這個傳統節日

“清明節”,中國最重要的春祭節日,中國的傳統習俗是掃墓祭祀、祭祖。祭祖也是文化中的一種,從以上兩個地區的祭祖方式來看,中非的差異真不是一點半點啊!但是每種文化都有其發展的原因,沒有對錯之分。但可以肯定的是,非洲也是會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祭祖。

中非有很多有意思的文化差異,雖然形式不同,但世界文化相通

1、非洲部分地區沒有聖誕節這一節日

地域差異是指由於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和傳統習慣的不同,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且這會影響他們的行為習慣。

舉例來說,西方國家和美洲一些國家的人對聖誕節的關注程度很高,而那些長時間沒有下雪的地區。

比如,赤道附近的非洲一些國家,他們可能就不會有聖誕節的概念,因為聖誕節最好的修飾就是雪,而這些長時間沒下雪天的地區自然不會像美洲國家那樣強烈地感覺到過聖誕節。

2、宗教差異

宗教有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世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

  • 基督教(新教)主要流行於北歐、北美和澳洲;西歐和南美國家的基督教(天主教)最受歡迎:

  • 中東和北非基本上屬於伊斯蘭教;

  • 亞洲許多地區的人都信仰佛教。

各種宗教都有不同的文化傾向和教義,它們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

3、中非兩種文化並非互相沖撞,而是相輔相成的。

中國與非洲相隔萬里,遠隔重洋,但中國同非洲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已有數千年。

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中國的漢朝和非洲已經開始互相瞭解,間接地交換各自特有的珍寶。

傳說,埃及女皇克里奧帕特拉公元前一世紀穿的御衣是用中國絲織成的。自漢朝張騫通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以來,中國的黃金絲綢一直暢銷到地中海南岸。

唐朝時期,中國不僅與統治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帝國開始了正式的直接交往,而且中國人也踏上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在唐代,非洲黑人的形象也開始出現在文化藝術中,那時中國文人墨客筆下的非洲黑人都是技術出眾、勇敢機智、有俠義心的人,就連敦煌壁畫也將非洲黑人描繪得淋漓盡致。

唐朝與非洲北部及非洲東海岸的物資往來較多,唐代的青瓷和錢幣多見於埃及、肯尼亞、桑給巴爾等地。

末代航海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中非人員與物資的交流,中國產品不僅大量地出口到非洲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而且還深入到津巴布韋等非洲內陸地區。

宋人亦著有《諸蕃志》、(嶺外代答)等書,記載。

中國跨越千山萬水為非洲兄弟送去物資、派去專家組成員,對於在自己國土上的非洲兄弟,自然也是一視同仁、患難與共。相信經歷這一輪前所未有的抗疫風雨考驗,中非友誼必將得到新的昇華。

中非雖然存在很大文化差異,但是中非友誼堅若磐石。


十二十頁


很多人認為,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其實,非洲人也有祭祀祖先的習俗。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會始終伴隨生者,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佑護家人 ,祈福消災。如果祖先得不到祭祀,那在陰間將變成窮人,會因此降災懲罰後人。

與中國人清明節上墳不同,非洲人祭祀祖先方式有些恐怖可笑。他們過的是“翻屍節”,這一天非洲人會把祖先屍體挖出來,像遊街示眾一樣在村裡抬來抬去,全村人都會跟著載歌載舞,是辦的越熱鬧越吉利。

非洲的翻屍節一般選擇在旱季,都是在死者埋葬幾年後舉行。此時,逝者已變成一副骨架,也不存在什麼屍臭了。這一天,全村人都會來幫忙,逝者家屬首先會殺一頭牛祭祀祖先,然後,全村人跳著非洲古老的舞蹈來到墓地,由於非洲人死後埋得很淺,很容易被挖出來。屍骨挖出來死後,先用清水清洗一番,再拿麻布把逝者屍骨包裹起來。




之後,翻屍節的重頭戲就開始了。幾個年輕人抬著屍骨,村民跟在後面邊跳舞邊唱國歌,歡迎逝者可以回家,與親人“團聚”了。屍骨會在村裡隆重的轉上一圈,再回到逝者家中。然後家屬擺上宴席,大家坐在一起,吃肉喝酒,以此表示對相親們的感謝,有錢人家還回請上樂隊助興,整個活動從早上一直持續到傍晚方才結束。翻屍節花費大約在兩萬元左右,被許多人戲稱為世界上“最貴的上墳”。所以,非洲普通家庭,一般情況下,隔了好幾年,才會把祖先的屍骨挖出來一次。


按照中國傳統,死者為大,入土為安。一旦逝者下葬,絕不允許輕易打擾逝者在地下的安息,這是對逝者最大的尊敬。除非與逝者有仇大恨深,才會刨墳掘墓,對逝者進行羞辱,以解心頭之恨。但非洲人認為逝者與他們同在,只有把逝者挖出來,才能與他們同享快樂,同享生活。不這樣做,不僅會遭到村裡人的笑話,還會有災難降臨。


洛水清風


非洲人一樣祭祖的,我之前看過一本關於非洲的歷史資料,裡面記載著一種在馬達加斯加地區流傳著的一種嚇人的祭祀習俗,“翻屍儀式”。就是把屍體從墓裡挖出來,還要進行親密接觸。 我們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打擾祖先的安眠可是大不敬的表現,只有在有深仇大恨的情況下,才會挖別人家的祖墳,比如伍子胥鞭屍雪恥的故事。但麥利那的觀念跟我們正好相反。

這種神奇的翻屍儀式存在於非洲東南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原始民族,馬達加斯加的最高種姓——麥利那人的一種祭祀形式。一個麥利那人在活著的時候如果足夠富有,就可以為自己在丘陵上買一座類似於懸棺的墓穴。死後屍體放入棺木,而棺木在墓穴裡就像一隻抽屜一樣,隨時可以拉開,死者的後代如果在豐收之年想感謝這位躺在懸棺裡前人的恩澤,便用重金請德高望重的族長主持祭祀。

翻屍節這種儀式要在死者入土幾年以後開始進行,(一般五週年或九週年)這是為了給屍體一個足夠腐爛的時間,而出於衛生的需要,一般會選擇旱季。祭祀活動安排在哪一天由族長禱告決定,要取莊稼豐收後豔陽高照的日子。

遊行的前一天晚上祭祀活動正式開始,只有麥利那人才有資格參加,其他低種姓的人絕對不可介入。人們殺牛、唱歌、舞蹈。宰牛的目的除了祭祀外,更重要的是給了參與過節的父老鄉親一個大快朵頤的機會。越熱鬧對死者越尊重。一開始鎮長和村裡的家族代表登上了墳冢的頂部,並把一面國旗插在了墳墓的頂上,然後現場的樂隊奏起了國歌。族人代表開始念翻屍的名字,同時將手中的酒灑向墓穴的周圍。突然,聚集在墳前的人們大喊一聲,門被打開了,等候已久的各家代表開始進入到墓穴中去認領各自逝者。

在第一具屍體抬出墓穴的時候,村民便開始歡呼,緊跟著樂手開始奏起歡快的樂曲,死者的家人高舉著屍體,連唱帶跳地來到墓穴不遠的草地上,地上有新備的草蓆。有一家人先傳出了哭聲,隨即就蔓延開來,此起彼伏的哭聲渲染出悲傷的情緒,歡快的鼓樂開始變得低沉起來。族長則親自開棺,將亡者的骸骨取出,每一塊都要清洗乾淨。與此同時選出本族公認最美麗的處女,由3-5個富家婦女為女孩沐浴淨身,一直到第二天黎明。太陽出來之前,女孩要盤腿坐在山上,那些洗淨的骸骨擺放在處女的大腿上,曝曬在陽光下,正午過後,在族長的指揮下,將骸骨放上木板蒙以潔淨的白布就開始到街上游行直至天黑。天黑後人們重新回到屍骨的埋放地,再次殺牛、唱歌、舞蹈。族長再親自將骸骨依次排列,白布包裹,放入懸棺。

翻屍的墓穴一定是成規模的族人合葬的墓穴,中部高原地區的土質就非常適合建造比較大的墓穴,露在地表的是石砌的墳冢,地下會深挖,格出一個一個空間,甚至可容納幾十具,供幾代人“享用”,也正是這樣,為每隔幾年舉行翻屍提供了後備的空間。

在馬達加斯加人看來,把屍體重新取出, 可以讓生者再有一次直接祭拜死者的機會, 以祈求先人的庇佑,也可以讓在陰冷黑暗的地下埋了若干年的死者“出來透透氣, 曬曬太陽”,讓他們在“天國”生活得更好。當地人認為, 死去的祖先們是能量的持有者,他們在冥冥中保護著子孫, 也是後代們軀體與精神力量的源泉。每逢重大節日或慶祝活動, 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祀和祈福儀式。通過這樣的祭祀活動, 族人們會得到來自先祖的“神喻”幫助他們抉擇或是渡過難關。

節日中,每家每戶都會來到自己的墓地,將曾經埋在土下的祖先一一挖出來,用特定的麻布,將腐爛的屍骨緊緊的包裹著搬回家,為了讓他們與後代們一起團聚,感受家族的溫暖。不僅如此,他們還會為死去的祖先清洗身體,然後晾曬並重新處理。年輕人扛著他們在街上游行,後代們拿著各種東西圍繞著屍體進行舞蹈和歡呼,祈求一家健康平安。整個活動從早上持續到傍晚,遠遠地就能聽到熱鬧的音樂和人聲,如果不瞭解情況,誰會相到這個節日的習俗會這樣瘮人呢。

隨著媒體和網絡的報道和傳播,麥利那人的翻屍節的名聲越來越大,而當地也有人越多越熱鬧越好的習俗,因此這種神奇又“重口”的節日倒成了當地一項特殊的旅遊熱點,很多外來的遊客都會特意到這裡去感受一下這樣的節日。也算是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第二點,非洲還遵循祖先留下來的傳統嗎?答案是肯定的。對於一部分還是遵循的。

非洲的很多傳統文化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看來有些不可思議甚至恐怖。但是依然有很多民族去遵守它,傳承它。比如非洲手抓飯的習俗,非洲的木雕,手鼓和舞蹈等都是很好的習俗。其次現在看來很多恐怖的習俗也有,比如說非洲的 ——割禮。就是把生殖器割掉,非洲割禮是一種據說起源於猶太教的習俗,是履行與上帝之立約、確定猶太人身份、進入婚姻許可範圍的一種標誌。分為女子割禮與男子割禮,其中女子割禮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幫助下逐步在整個非洲廢止。舉行完割禮才表示這個孩子成年了。

還有非洲的“唇盤族”。在非洲有這樣一個民族,那裡的女人們把下嘴唇拉長透空,用泥做的盤子填充支撐,把嘴唇撐得很大,形成了大盤子嘴的奇景,因此被稱為唇盤族。該民族位於位於非洲埃塞俄比亞主要語言是摩爾西語。故又被稱為摩爾西(Mursi)族。摩爾西族少女長到10多歲時,就會穿透下嘴唇,往嘴唇裡放盤子,稱為唇盤。唇盤直徑大小不一,最大可達到25cm。所置盤子愈大,謂之最美,也可獲得更多的女兒出嫁時的財禮。唇盤越大,姑娘的身價也越高。唇盤最大的姑娘,其父母可得到50頭牛的財禮,一下就成了富翁,唇盤成了致富的手段。唇盤平時放在嘴唇裡,吃飯、喝水、抽菸時摘下。據說,摩爾西族唇盤是地位的象徵,只有身世顯赫的女人才有資格佩戴。出身低微的女人沒有佩戴唇盤的資格。

關於它的起源有資料記載,阿拉伯人入侵埃塞時,摩爾西女人為了避免被凌辱,或搶去作奴隸,所以就把自己弄的很醜。而當地人自己對此風俗的說法也褒貶不一。有的說,姑娘到了結婚的年齡割唇是為了顯醜,使鄰近部落的男子看到她們後噁心、討厭,絕了他們不正當的念頭。有的則說,姑娘那樣裝飾,才能顯出摩爾西姑娘標準的女性美。

總而言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好或不好的習俗。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隨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發展,每一個民族都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文化,從而傳播下去,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不斷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