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系列報道丨滄州“新”警察故事——讓“蛛絲馬跡”訴說案件真相

系列報道丨滄州“新”警察故事——讓“蛛絲馬跡”訴說案件真相

系列報道丨滄州“新”警察故事——讓“蛛絲馬跡”訴說案件真相

他,一天能比對上千枚指紋;

他,通過現場痕跡還原案發時的場景;

他,審視細節推翻案件初步定性,揭開命案真相;

他,憑藉經驗找出遺漏檢材,為命案偵破打開一扇窗。

◆ ◆ ◆ ◆

讓“蛛絲馬跡”訴說案件真相

NEW POLICE STORY

◆ ◆ ◆ ◆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让“蛛丝马迹”诉说案件真相

一夥兒人半夜翻牆進入肅寧一戶人家院內,持械威脅家中夫妻二人,用膠帶纏住他們頭部和手腳。他們好像對夫妻二人家裡情況很熟悉,在屋內翻找財物後,其中兩人找到鑰匙,跑到約一公里外的首飾加工店,將值錢的玉器、首飾洗劫一空。也許是怕夫妻二人認出來,這夥兒人最終選擇了殺人滅口……

2015年6月的一天,肅寧縣發一起入室搶劫殺人案。市刑警支隊痕檢工程師王昊和同事們對案發現場進行了一番細緻勘查。結合現場勘查獲得的痕跡線索,案發時的一幕幕漸漸在王昊的腦海中還原出來。

01

一天比對上千枚指紋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让“蛛丝马迹”诉说案件真相

痕檢工程師研究的對象就是手印、足跡、工具痕跡、槍支和特殊痕跡。拿指紋比對來說,少的時候要比對千八百枚,多的時候得比對上萬枚甚至幾萬枚。“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一處案發現場成功提取了可疑指紋,那時正好是夏天,我們在附近學校借了一間房,屋裡沒有空調,只有一個搖頭的小電扇。”王昊回憶,他們三個痕檢工程師每人拿著個馬蹄鏡,汗從頭上嘩嘩往下流,感覺要流進眼睛裡,就趕緊拿毛巾擦一把。每天從早上一直坐到晚上8、9點鐘,平均每天要比對3000枚左右的指紋,這一干就是半個月。

“幹技術活兒,就得有耐心,夠仔細,還得耐得住寂寞。”王昊說,“從最初紙質文件時代一份份比對檔案,到今天在電腦上比對一幅幅數碼照片,工作量雖然大了,但工作效率比以前要強多了。”

02

三枚指紋成關鍵證據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让“蛛丝马迹”诉说案件真相

幹痕檢是個非常枯燥、憋悶的工作。有一個階段,王昊也挺煩的,特羨慕人家跑外勤的民警,每天經歷不同的案子,不像自己每天在辦公室裡對著一大堆指紋、腳印“發呆”。挺過那個階段,他也想明白了,自己乾的活兒雖然單一,可是責任重大,因為從他手中出去的每一份鑑定報告都會關係到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王昊曾遇到一起命案,有人發現一輛轎車停在104國道旁的一片麥地邊,一名男子死在轎車後座上,車裡有大量血跡,現場情況複雜,涉及範圍很大。“這起案件的勘查足足持續了兩天,固定車輛情況、觀察屍體位置、尋找附著物、提取檢材和痕跡物證……光是車裡車外,我就刷了整整一下午。”王昊說,他和同事在現場不分晝夜,勘測、記錄了車輛的行動軌跡,提取了大量的足跡,並在車輛後方提取了三枚較清晰的指紋。

就是現場提取的這三枚指紋,在犯罪嫌疑人落網後成了認定真兇的關鍵證據。十餘天后,三名重點嫌疑人被警方抓獲歸案,但他們都拒不交代犯罪事實。經過進一步比對指紋,王昊和同事們最終確認其中一人的指紋與案發現場提取的指紋吻合,由此進一步鎖定此人有重大作案嫌疑,為案件進一步審訊、偵破打開了突破口。

03

“嗅”出反常查實殺妻案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让“蛛丝马迹”诉说案件真相

案件現場痕跡可以幫忙破案,有時也會將民警引入誤區,什麼是真?哪些是假?對於痕檢工程師來說更是一種考驗。

當時,獻縣發生一起殺人案,一名女性死者在家中院子裡死亡,屋內有明顯的翻動痕跡。通過種種跡象,可以初步判斷這起案件應該屬於典型的入室搶劫殺人案。但是,細心的王昊根據現場的一些細節,還是“嗅”出了一些陰謀的味道。

“首先,現場被翻動的痕跡與正常搶劫、盜竊案件的現場有差異,很多放在明面的財物都沒有動。其次,院內牆角豎著的梯子,地上還散落著一些百元大鈔,給我的感覺太過刻意。”王昊說,他當時就想,翻東西翻不徹底,拿東西拿不乾淨,走的時候還掉一把錢,這個情況不正常。

最終,這起案件經過反覆偵查,最終查實並非入室搶劫殺人案,而是一起殺妻案,犯罪嫌疑人就是死者的丈夫。

04

光譜設備提取唯一物證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让“蛛丝马迹”诉说案件真相

前幾年,渤海新區南大港管理區發生一起命案,死者的車在當地一處十字路口停了一晚。警方在車身下部發現了疑似血跡,由於頭天晚上下了大雨,大量檢材遭到嚴重破壞,不再具備提取條件。

知道檢材提取不充分,王昊突然想到以前經歷過的一起類似案子,當場提出車內開鎖的四個門把手可能會有遺留線索的想法。

考慮到傳統的刷銀粉、燻顯等提取方法可能會破壞痕跡檢材,無法進行二次提取,王昊決定利用現代化的光譜提取設備先進行提取。王昊最終在左側一個門把手上成功提取到了三枚有價值的指紋。作為這起案件唯一一個具有認定人身作用的痕跡物證,這三枚指紋對案件的偵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那時起,王昊再出現場總要帶上光譜設備。“社會不斷髮展,案件的構成也越來越複雜,幹痕檢光靠以往的經驗不行了,還是得學習使用新設備,不學就跟不上了。”他笑著說。

05

15年勘查現場兩千次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让“蛛丝马迹”诉说案件真相

今年36歲的王昊,已經有15年痕檢破案的經驗了,在他的眼裡,犯罪現場發現的每一枚指紋,每一條痕跡都與眾不同,可以告訴他案件的秘密。他說,每一個犯罪現場,不管犯罪分子有多狡詐,如何偽裝,都會或多或少留下蛛絲馬跡。找到那一絲破案的契機,考驗的就是痕檢工程師的素養和經驗。

15年間,王昊勘查現場超過2000次,參與殺人、搶劫等重特大案件現場勘查超過300次,檢驗痕跡物證2000餘次,出具的鑑定書已達700餘份,榮立個人三等功三次,並多次受到嘉獎。

多年的痕檢工作讓王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一些疑難案件的偵破過程中,他根據以往工作經驗提出的一些獨特的勘查角度,經常能為案件的順利偵破推開一扇窗。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让“蛛丝马迹”诉说案件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