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創新實施“週末磁場”計劃 助推人才共享 助力轉型發展

人才,是競爭之本、發展之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依靠人才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於邛崍來說,因地域條件、資源稟賦、工作基礎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不明顯,高端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明顯,如何破解“引才少、用才慢、留才難”的難題?如何才能引來“鳳凰”棲息?

“用人是否一定要留人?答案並非那麼肯定。”對此,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邛崍樹立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探索高端人才“引進柔性、使用彈性、服務個性”的引才引智模式,以此打破時間、空間、身份等“硬約束”,錯峰式營造邛崍對高端人才智力的磁場吸附效應,以此攻堅破難。

秉承這樣的理念,邛崍積極探索出精準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激發人才效能的新路徑——在成都率先創新“週末磁場”柔性引才引智計劃,即,在不改變人才戶(國)籍、身份、社保、勞動人事關係的基礎上柔性引入一批海內外專家人才(團隊),從精準定位才智需求、多元拓展才智來源、彈性發揮才智能效、個性定製才智服務、扶持激勵才智發展5項機制入手,致力建立一套能夠精準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低成本、高效能激發人才效能的模式,為邛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創新實施“週末磁場”計劃 助推人才共享 助力轉型發展


【實踐背景】探索“剛柔並濟”的引才之道

目前,我市正通過構建“精新智造、精細農業、精品服務”現代產業體系和“精緻城鄉、精彩生活”宜人民生體系,全力融入天府新區。隨著一大批新興產業重大項目的引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日益增強,迫切需要與之相匹配的人才資源。

“實施‘週末磁場’計劃,主要基於三方面考量。”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是需求提升與支撐乏力的現實衝突。邛崍屬於成都近郊區縣,經濟社會處在轉型升級中,在發展平臺、公共服務和薪酬待遇上對人才的吸附力不足,高端人才剛性落地較為困難。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高精尖缺”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急需獨闢蹊徑塑造城市發展人才支撐新動能。

另一方面是區域聯動背景下的人才資源優化配置。成都市高端人才資源豐富,自去年實施人才新政以來,新引進國家“千人計劃”專家38人、省“千人計劃”專家146人,吸引22萬餘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青年人才落戶。雖然絕大多數人才落戶在中心城區,但因人才資源的“高使用性”“非均衡性”和“可共享性”,邛崍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作為郊區新城,利用好大成都範圍內人才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

第三方面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邛崍實踐。國家出臺了破除人才流動障礙,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與企業雙向兼職等體現柔性引才的政策意見,加之邛崍在前期發展中,柔性引進的高端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將此工作繼續做實做深,走出一條“剛柔並濟”的人才發展之道。

【主要舉措】5項機制入手 錯峰式營造磁場吸附效應

“週末磁場”計劃主要是從精準定位人才需求、多元拓展人才來源、彈性發揮人才能效、個性定製人才服務、扶持激勵人才發展5項機制入手,致力健全一套能精準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低成本、高效能激發人才作用模式,努力為人才搭建高位高效的事業發展平臺,優化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生態,錯峰式營造對高端人才的磁場吸附效應。

▲以人才需求精準定位為基礎,增強靶向引力

為解決人才需求信息的孤島化、碎塊化、單向化等弊端,圍繞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壯大、社會事業均衡發展和群眾對教育醫療的需求,主動梳理、整合、掌握我市對高端人才資源的需求。

動態完善人才需求目錄。聚焦新能源、智能製造、食品飲料(優質白酒)等六大重點領域和群眾對教育醫療等高端人才的需求,根據急需緊缺程度制定人才需求對象目錄和崗位清單,依託成都人才網、“週末磁場”人才交互信息網等平臺按批次動態更新、實時發佈。

升級人才尋訪導航地圖。運用大數據技術,以人才需求目錄和崗位清單為基礎,以主導產業鏈全景圖為藍本,委託專業人力資源機構精準繪製高端人才分佈地圖、本地人才需求結構圖和人才流動動態示意圖,實現高端人才基本信息查詢、專家匹配、人才對比和統計分析等功能,實時為人才尋訪和引進提供信息支撐服務,精準聚焦“磁場”吸引對象。

創建人才交互對接平臺。實施“互聯網+人才”行動,打造涵蓋需求發佈、人才尋訪、交流對接三大功能的“週末磁場人才交互信息網”,為人才個體和用人單位開展對接和落地工作,提供全程服務,實現“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

▲以人才來源多元拓展為關鍵,增強支撐動力

為解決引智引才的渠道較窄、方式較單一的問題,通過突出彈性匯智導向,把引智引才深度嵌入產業功能區建設和產業發展場景,圍繞產業鏈打造柔性人才鏈,多元拓寬人才來源渠道和方式。

深挖重大項目關聯的人才資源。依託融捷新能源、超硅半導體、威高醫療裝備等重大項目,深度挖掘項目關聯智力資源,圍繞“產業鏈”佈局“人才鏈”,推動人才聚集與項目實施相融互補。目前,全市圍繞重大項目搭建工程技術假日工作站和流動研究室等載體28個,柔性引進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立新材料、智能製造產業技術研究院,柔性引入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專家籌建“邛崍中烏科技園”。

實行“人才雙聘+項目發包”制度。在“雙聘制”聘用現已供職於其他單位的專家人才基礎上,通過發放“項目包”定購其技術創新、課題研究、學術交流、企業諮詢等智力服務,目前累計發放項目包115個,合作成都市名師名校長10名,省級及以上名醫41名。

組建“人才經紀人”團隊。面向邛崍籍在外發展人才、行業協會骨幹力量和獵頭公司職業經理人等群體,招募“人才經紀人”團隊12人,提供人才來源信息渠道,實現以情引才,以才引才。

▲以人才能效彈性發揮為導向,增強轉化潛力

突出結果導向,堅持以用為本,力求最大效能釋放人才的作用,把人才的創造性勞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人才智力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

靈活設置人才使用崗位。人社部門出臺指導意見,建立特設崗位制度,吸引高端人才帶領團隊通過遠端項目規劃和科研攻關指導、短期駐留技術推廣和工藝改造等方式發揮智力優勢,引才單位以股權獎勵、期權、分紅等方式對人才激勵,同時為其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形成“特聘專家——學術骨幹——技術能手”的團隊層次。

活化區域人才協作使用。高效開發與天府新區和武侯區建立的圈層融合項目,創建天邛、武邛人才無障礙流通大走廊,靈活開展人才定向指導、掛職鍛鍊、委託培養等項目。目前我市已與天府新區合作定向培養、互派幹部人才36名。

舉辦“週末磁場”創智匯才論壇。通過“鳳兮歸崍”“蓉漂·崍創薈”等創新創業論壇和產業峰會,匯聚專業資源把脈邛崍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在吸納智力成果的同時建立健全雙向聯繫對接機制。

▲以人才服務個性定製為保障,增強留才合力

突出服務導向,充分挖掘我市比較優勢,高效整合政府資源和市場資源,為來邛在邛高端人才提供靈活多樣、個性貼心的綜合服務。

打造專業旅居基地。依託天台山、平樂古鎮等建設人才旅居驛站5個,依託邛窯遺址公園打造集民宿、展覽、交流功能為一體的大師旅居綜合保障基地,免費提供入住。依託產業新城在泉水湖核心區規劃建設“旅智專家樓”,配套生活服務設施。

提供專人貼心服務。在柔性人才集中的產業園區和單位設立代辦機構,為人才在邛駐留期間提供工作對接、交通出行、居留申請等服務。目前,通過網格化管理,在重點企業和單位已實現“一對一”專人服務。

發放專屬人才綠卡。計劃將柔性引進專家人才納入“蓉城人才綠卡”C卡發放範圍,在領導聯繫、旅居住宿、交通出行、療養保健、景區遊覽等方面享受綠色通道便利服務。

▲以人才專項扶持激勵為支撐,增強吸引活力

按“全主體動員引導、多層次激勵支撐”思路,重點研究制定保障引才主體的經費體系和榮譽制度。

人才薪酬全額保障制度。對黨政機關、國有平臺公司等通過靈活聘期和協議工資方式柔性引進的人才,按照協議約定提供全額薪酬保障。同時對業績突出的人才,額外提供每年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企業支出薪酬補貼制度。對民營企業引才主要樹立良好導向,根據企業支付人才年度累計薪酬提供15%、20%、25%不同等次,每人每年最高30萬元薪酬補貼。

人才舉薦獎勵制度。鼓勵第三方市場化機構引薦我市引智引才對象目錄所列人才,對引進人才成功與我市用人單位簽訂服務協議並實際履約後,按用人單位支付人才年度薪酬的5%給予其舉薦獎勵。

柔性引才榮譽制度。對為邛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柔性引進人才,以市委、市政府名義授予《邛崍市經濟社會發展特聘專家人才》榮譽證書;對柔性引才工作推動有力的用人單位授予《邛崍市“週末磁場”專家人才基地》稱號。

【初步成效】高端人才頂尖團隊紛至沓來

通過“週末磁場”計劃,我市成功招引文創領域韓國圓光大學鄭東燻教授,醫療領域心內科、神經內科一級專家周曉芳、郭富強等高端人才150餘人;引進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陳代文團隊、臺灣文創聯盟理事長李永萍團隊等行業尖端團隊20餘個;建立弛陽農業博士工作站、同濟大學·川力股份技術研發中心等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博士院士(專家)創新工作站等高智載體10餘家,合作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等知名院校、企業50餘家。

其中川力智能通過招引同濟大學李偉英教授團隊、西南交通大學高宏力教授團隊、重慶大學仲元昌教授團隊研發了臭氧生物活性炭的循環直飲水深度淨化系統、供排水閥門和燃氣輸配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遠程物聯網水質監控等。高品質飲用水設備已在四川、雲南、江西、西藏等區域落戶;2018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5%;利稅同比增長20.5%;新增客戶100餘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醫療中心醫院通過招引省醫院的專家,今年上半年與2016年上半年相比,手術檯次、三級手術、四級手術、業務收入、醫療收入分別增長了117.34%、152.36%、971.43%、64.27%、64.89%,並順利通過“三級乙等”綜合醫院現場評審。邛窯遺址公園招引的鄭東燻、希爾達梅龍等文創大師,“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等極大助力文創產業示範區打造。

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和改變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聚焦人才結構調整和人才層次提升,依託“週末磁場”柔性引智引才計劃,進一步把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注入強大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