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東盟是怎樣成立的呢?

大鳳115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它的前身是1961年7月31日馬來西亞(當時稱馬來亞)、菲律賓和泰國與泰國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五國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立,並以此取代了東南亞聯盟。雖然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但“鑑於東南亞國家間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和問題,相信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業已存在的本地區的團結和合作”。1984年1月,文萊獨立後不久就加入東盟,成為東盟的第六個成員國,實現了東盟的第一次擴大。1994年5月底,來自東盟六國和印度支那三國及緬甸的高管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會議,討論建立東南亞十國共同體問題,會議簽署了《建立東南亞十國共同體設想的聲明》,倡議建立包括東南亞十個國家的“大東盟”。之後,越南、緬甸、老撾和柬埔寨分別於1995年7月、1997年7月(緬、老同時加入)和1999年4月加入東盟,成為東盟的正式成員國。至此,東南亞十國最終走到一起,大東盟正式成立,併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國際組織。


一知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其最初的源頭是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於1961年共同建立的東南亞聯盟,在1967年又聯合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發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標誌著東盟正式成立。
東南亞國家


東盟成立後影響力越來越大吸引著東南亞的其它國家也加入進來,這樣目前東盟正式成員國就有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這十個國家,也就是東南亞國家除了東帝汶之外全部屬於東盟的正式成員國,因此可以說東盟幾乎就代表了整個東南亞。
不友好的馬來西亞現總理

東盟起初只是東南亞國家為了加強經濟文化交流和抵抗西方經濟掠奪的合作平臺,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全方位合作的平臺,並且正在為實現經濟一體化而努力,可以說東盟的成立是順應了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趨勢的,這無疑大大有利於這些國家維護自己的國家安全和利益。

泰國已故國王拉瑪九世

此外東盟還積極和其它國家進行合作對話以實現互利共贏,比如和我們中國的對話機制被稱作為10+1會議,如果加上中日韓三國的話則被稱作10+3會議,同過和其它大國的合作對話東盟的國際影響力也顯著增強,現在的東盟可以是各方勢力爭相拉攏的香餑餑了。


執斧談史說事


歐盟和東盟同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的國際組織。確實具有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的兩種區域一體化組織。二者之間沒有熟優孰劣的問題。只是選擇的道路不同而已。他們之所以走上不同的一體化道路,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具有不同的歷史和地緣環境。 歐盟的一體化來源於歐洲國家對於地區安全的巨大需求。二戰之後為了避免德國再次發動侵略戰爭,德法等大國一致同意通過發展一體化的方式將德國的戰略性生產物資通過集體協作的方式加以控制,這從根本上避免了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為歐洲其他國家提供了安全保障的同時,也為德國進一步集中於經濟復興提供了可能。基於這種安全的需求,歐洲國家進一步發展了基於功能主義的區域一體化。使得歐洲國家之間的集體經濟福利大幅增長。進一步推動了歐洲聯盟走向政治聯盟的上升空間。但是我們也不能說歐盟是地區一體化的最優模式。歐債危機之後,歐洲模式的弊端也逐漸的體現出來。歐洲一體化陷入了緩慢發展的階段,發展的前景,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而東盟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發展得比較緩慢。所有成員國之間還維持著傳統的集體一致原則。使得一體化組織發展舉步維艱。但是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東盟的發展是一步一個腳印兒的。不會出現歐盟表現出來的戰略透支的問題。 未來兩個區域的一體化組織發展,到底哪一個更順利,還未嘗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