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孩子被打後,到底應該教他怎麼做,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某天中午放學後,孩子淚眼婆娑的跟我說,後排的一個同學拿著自動筆使勁扎他的手,都流血了。他把小手伸出來,指著那個有些發紅的小小的洞口,對我說可疼了。當媽的聽到孩子這樣說,真的是特別扎心,自己每天捧在手心裡的寶貝兒,被這麼惡劣的對待,心裡特別難過。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孩子在學校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打了,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包括我很自然地會說,你一定要給我打回去!被欺負了,一定要打回去。因為你的一次次軟弱會讓別人變本加厲!

可是這樣處理類似事情真的對嗎?我不止一次的這樣想過。孩子未來還會面臨更復雜的人際關係,到時他應該怎麼處理呢?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莫娜·B.舒爾和威廉帕特森大學教授特里薩·弗伊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解決了我的這一疑惑。

孩子被打後,到底應該教他怎麼做,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是通過一些系列的字詞遊戲來幫助、鼓勵孩子思考問題,從而影響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擯棄我們以前教孩子怎麼做,做什麼的方法,不再替孩子思考,而是教孩子用“我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孩子思考自己以及其他的人的感受,自己行為產生的後果,以及其他做法,引導孩子自己解決日常衝突問題。

默娜·B.舒爾,博士,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她為家長和老師們設計的一套“我能解決問題”訓練計劃,以及她和喬治·斯派維克(George Spivack)一起所做出的開創性研究,為她榮獲了四項國家級大獎:一項美國心理健康協會大獎,三項心理協會大獎。舒爾博士提出的“我能解決問題”法,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在全國各地以及許多其他國家,讓家長和孩子們獲益匪淺。

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舒爾博士提出,我們需要去引導孩子去思考,不要去考慮孩子思考的結果是否是正確,引導孩子學會開始思考,從而讓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自己去決定該怎麼做。

舒爾博士提出用字詞來幫助孩子思考:是/不(沒),和/或者(還),相同/不同,現在/以後(稍後),之前/之後,一些/所有,如果.......可能會發生什麼等等。將這些詞語運用到生活中,比如:買東西時,孩子要把喜歡的玩具買上,那麼就可以用字詞遊戲來解決問題。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亞歷克斯和媽媽去食品雜貨店買東西,當要買果汁時,亞歷克斯想把兩種果汁都買下,媽媽說不行,今天只能選這個或者那個。亞歷克斯像所有小朋友一樣鬧起了脾氣吵著兩個都要。媽媽設法讓亞歷克斯專心聽自己說話問他:你是想要葡萄汁,還是不想要葡萄汁?亞歷克斯最後撅著嘴拍著葡萄汁說:這不是我想要的。

孩子被打後,到底應該教他怎麼做,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媽媽沒有像平時那樣強制性的只買一種果汁,也沒有像以前一樣害怕委屈了孩子便把兩種果汁都買下。她沒有替孩子做任何決定,而是幫孩子去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

生活中可以隨時運用這些字詞遊戲,一點都不會佔用太多的時間。比如,當孩子賴床不想起床時,可以和他這樣說,你是想遲到還是不想遲到?他會說,不想。你現在不起床,稍後會遲到嗎?你還有5分鐘的時間來準備。小傢伙會立刻掀開被子,穿好衣服下床。

仔細觀察這些字詞會發現,這些字詞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

接著就是關於理解他人感受方面,舒爾博士提出讓孩子們通過認識表情圖,從中觀察人物是開心、生氣、難過、沮喪等情緒,讓孩子們學會判斷自己的行為讓別人有什麼樣的感受。通過“如果.....可能會發生什麼......”讓孩子考慮從自己的行為和決定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從而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法。

孩子被打後,到底應該教他怎麼做,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孩子說出解決方法時,家長可以寫到紙上,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很正式,受尊重,不要去評估孩子想出的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思考過程比想出的辦法更重要。之後再去和孩子一起評估,如果這麼做的話可能會有什麼後果。

當孩子告訴我們自己捱打後,我們要麼會和孩子說,我會告訴老師;要麼就說,別人打你的時候,你也要打他,我不希望你軟弱等等。而採用“我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則是幫孩子去思考事情的起因,引導孩子考慮他人的感受,理解別人的觀點,弄清楚事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是一本很實用的書。不止是幫助孩子,其實也是幫助我們如何做更好的家長。當孩子犯錯時,很多家長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來訓斥孩子或者打孩子一頓,以表達自己的不滿,好像除了這兩種方式就沒有其他方式更好的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我們何嘗有更多的選擇呢?通過此書,也讓我們有更多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犯錯、拖拉、作業寫不完等等的問題。

子謙媽媽育兒經,關注家庭教育,親子成長,喜歡請轉發、收藏,更多內容請關注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