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反思|学生溺水事件为何频发

反思|学生溺水事件为何频发

每年夏天,天气炎热,随之而来的是儿童溺水事件的频发,一朵朵鲜花就此凋谢、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无不让人扼腕痛惜。而这些数据中,留守儿童往往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看护,因此而成为溺水事件的重点对象。夏季来临,又到了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如何防范儿童溺水,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综观儿童溺水事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设施不到位,儿童安全意识淡薄

一些游泳场所未设安全警示牌,没有浅水区与深水区区分标牌,暑假在有些游泳场所,游泳的学生很多,但陪泳的家长较少,发生呛水等意外情况时,家长及游泳场所管理人员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农村留守儿童没有条件去游泳池游泳,小河、小溪、山塘、水库等成了他们清凉解暑的好去处,“野泳”的好场所。一些池塘的承包者对池塘管理疏忽,池塘、水库不但没有护栏,甚至连安全警示牌也没有,疏于管教、安全意识薄弱的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涉足其中酿就不幸。

二、安全教育不到位,游泳及自救技能较差

上学时,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安全规定,暑假长假,离开了校园,离开了老师的视野,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等其他监护人又疏于监管,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也较为淡薄,不少学生于是开始变得散慢、自由,不知天高地厚,甚至成群结队“野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校及家长有时过多地注重书本知识,注重学业成绩,对于学生游泳技能及自救能力等方面教育不够,出现意外情况时学生往往变得不知所措。

三、假期生活单调,监护人疏于监管

城市里有图书馆、少年宫、体育馆、博物馆、动物园、公园等,城市儿童假期可能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外出游泳大部分家长都能陪护,而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没有什么好去处,不少农村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相对也较为淡薄,农村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多都在外务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看护,见父母一面都难,假期生活也较为单调,看电视玩游戏、“野泳”成了他们的主打菜。

那么,对于留守儿童假期监管,有什么经验和做法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家校联合,训练技能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于儿童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当逐步开设游泳课,训练儿童游泳技能,家长也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多陪护孩子,家校联合开展经常性的防溺水教育,加强儿童的防范意识,教会儿童生存及紧急情况出现时的自救能力。

二、加强防范,强化责任

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安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宣传栏等加强宣传,营造安全教育氛围,经常性开展防溺水、火灾、地震、泥石流逃生与报警等应急性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养成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遇险时的自救逃生能力。家庭也要对自己子女的养育负主要责任,要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生活、身体、学习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三、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过快乐暑假

放暑假了,农村孩子的父母可以带孩子走进农田、亲近自然、体验劳动,利用这一时间,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如果有时间有条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城里逛书店或公园,参观动物园、博物馆、帮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对于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与自己相聚,和父母在一起,孩子才能过快乐暑假,到父母务工地相聚,哪怕整天面对大片大片未建成的工地,住在杂乱简易的工棚,父母白天上班,相聚在一起的时间只有晚上的几个小时,只要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他们就很满足。有些父母因为长时间没有见到子女,有时因为愧疚心理想对孩子进行弥补,往往对其娇宠溺爱,放任自流,事实上,父母对孩子任何时候都应当做到严与爱结合。

四、当地政府成立假期监管队

留守儿童悲剧频频发生的背后,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有政府和社会的问题,政府不能代替家庭来直接承担这一责任,但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执法来对家庭养育缺失、缺位或失范行为进行约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专门的关爱留守儿童组织,条件暂缺的地方,也应当成立村委会或社区假期监管队,监护留守儿童假期安全各项问题。

政府部门应适当加大农村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多开办一些农村文化室或农家书屋,为农村孩子和留守儿童增加活动和学习的地方,避免孩子沉溺游戏、电视或者四处乱窜发生意外。政府及社会各界应给予农村孩子及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可以组织社会力量开展文艺、科技、娱乐等下乡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城乡儿童开展手拉手换位活动,让城市孩子体验生活,让农村孩子开拓视野。

恳请各位家长假期看管好自己的孩子,避免此类时间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