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不談智能-迴歸製造!

導讀

在一個概念爆炸的時代—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聽上去那麼高大上,然而現實的製造業卻很殘酷,經營困難,盈利弱不如買套房,人才流失去了ATM,以及現在最火的“人工智能”領域。然而,沒有精益基礎又缺乏頂層設計,則推動所謂智能製造也不過空中樓閣。

不談智能,迴歸本心的製造業升級


1.

價值創造是本心

大數據、智能製造是服務於客戶價值創造的,我們必須為客戶帶來價值,為產業帶來改變,心懷天下則格局自然而生,智能製造是要為企業帶來價值,要為員工帶來幸福感,說直白就是通過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使得自身獲利,而員工享受這些成果,不但有優渥的收入也有服務他人而獲得的個人價值提升,這種滿足感會形成企業的正向激勵,讓企業能夠產生更為高效的技術、產品與服務。進入發展的正向循環之中,這才是正道。

不談智能-迴歸製造!


不為客戶創造價值,而沉湎於為了補貼去上個雲、申請個智能製造專項,我看很多企業是走歪路了。

2.

腳踏實地,行所當為

最近,華為的任正非先生所說的“虛擬經濟是工具,不要為了炫耀鋤頭而忘了種地!”—我覺得任正非先生深刻的看到了今天製造業各種亂象的本質,即,將鋤頭拿來炫耀,而把地沒有種好。

不談智能-迴歸製造!


其實,要不要推進智能製造,以及如何推進智能製造都是屬於“行所當為”的事情,不要為了智能而智能,要回歸事物的本質。製造業的本質應該是在製造上下功夫,而不是弄花活。製造業的發展是關乎自己的長久發展的,不能在這個上面玩弄花活技巧,必定害人害己。

精益是基礎—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的問題和目標,那麼就無法進行量化和數字化;

  • 自動化--解決質量與速度控制,並提供基礎數據;
  • 信息化--為了解決傳輸、彙集、分析與處理;
  • 智能化—要解決大範疇的全局優化問題


做產業,必須因地制宜,行所當為,其實,去蹭個補貼很容易把人帶到歪路上去,因為這種很容易讓人得到甜頭,而失去了本心。有些人總想“彎道超車”、“換道超車”,其實,屬於投機取巧,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其實,也無非是些小聰明,我看談彎道超車的很多人大致都是些靠這個忽悠點經費,製造點名詞,其實,你問他懂點什麼,發表個論文而已—真正在產業界,極少有人提到這個話題。

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步子邁的大,會扯著蛋—《讓子彈飛》裡這段話我覺得很適合講給一些放炮仗的人或組織。

不談智能-迴歸製造!


3.

人才是關鍵

① 必須要重視人的知識與智慧

在產業政策,我們的政策可能會給設備投資抵稅,卻不給研發投入抵稅。在大學,投資設備有很大的預算卻不願意為人的服務支付費用。在製造企業,關注硬件設備的價格卻不願意為價值更高的軟件和服務支付費用。

這幾個方面,其實都是缺乏對人的重視,對知識與智慧的重視,實際上,藉助於人的智慧,往往可以發揮更大的潛力。這也是為什麼未來被定義為“知識經濟”的時代的原因,而智慧—則是包括判斷力、決策力與自主執行力的,沒有執行力的想法不能稱之為智慧。

② 重視人的成長

在6月9號當日,優也的傅源女士講到他們在冶金行業裡推進精益能源管理的項目時,最讓我觸動的實際上是她所提到的改變,員工因為這樣的推進過程變得更加自信、積極,幸福感得到了提升,這也是讓她感受比較深的。

不談智能-迴歸製造!


只有員工積極主動的願意推動企業的發展,那麼,無論他是否有智能製造的產線、全自動化的產線與設備,高大上的智能立體倉庫、雲計算平臺,他一樣是一個具有持續競爭力的企業。

尊重人、重視人的培養、重視知識的價值,讓每個員工活得有尊嚴、幸福,這樣的製造業才是具有前景的,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製造業。(全文完)

本文由“135編”提技術支持

延伸閱讀

工業4.0,有了需求再談技術!


很多人說:聽了工業4.0,也不知道怎麼做。的確如此。你搞清楚需求之前,技術就是屠龍之技。那麼,什麼是需求呢?先說幾個故事吧。

1


去年讀寶鋼老領導寫的回憶,談30年前寶鋼信息化建設的故事。那時,老領導經常晚上愁得睡不著覺。為什麼呢?寶鋼計劃生產600萬噸鋼,每天數百塊坯子、流程很長,又要按訂單組織生產。要管好生產,必須有計算機系統。

日本人又不願意把把信息技術賣給我們。在中方的一再要求下,他們提了一個5億美元的報價。在那時,這是一個天價,國家領導人都未必敢買。好在當時的寶鋼前輩很爭氣,用簡陋的條件解決了這個問題。

冷軋廠有很多設備,20多年前剛生產時,利用率較低。看到這種情況,寶鋼開發了MES系統,將產量提升了10%以上。那時,一個冷軋廠數十億人民幣的投資,提高10%的產量帶來的效益是非常巨大的。

不談智能-迴歸製造!


2


寶山有個民營豆腐廠。老闆原本是安徽農民,從每天20斤黃豆的夫妻老婆店做起。大約10年前,我到他的廠裡參觀時,得知上了ERP系統。儘管他的廠子有上千人的規模,我還是大吃一驚:你們也搞ERP?老闆回答說:沒有ERP我就幹不下去了。因為需要用ERP接單,然後計算機規劃送貨的路線。如果路線規劃不好,利潤就會被運輸成本吃掉了。

PLM是智能製造重要的軟件系統。PLM系統是怎麼來的呢?有些公司,經常要給人設計產品。資料堆積如山,管理、改進都很麻煩,非常令人頭疼。有了PLM,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由此可見,在這些例子中,需求是天然的、甚至是緊迫的、是雪中送炭。這才是真正的需求。還有一些例子,卻不是這樣。

3


某世界500強央企的領導到國外考察,看到國外企業都有ERP系統。就要氣自己的單位開發ERP。系統開發完畢,卻成了擺設。有人問寶鋼負責ERP的老專家:你們的ERP為什麼能算出效益呢?老專家說:我們不是事後算的,而是事先做好了調查:做的每一個功能,都是因為它能帶來效益。

不談智能-迴歸製造!


在這個例子中,企業看似對ERP有需求,其實是空的:真正有需求的系統,一定是能帶來效益的。如果不能帶來效益,就是“偽需求”。如果你覺得工業4.0無從下手,其實就是沒有需求、至少是沒有看到真正的需求。

10多年前,國家有關部門曾經搞過兩次製造業信息化500強,寶鋼不僅蟬聯第一,還在10個單項中拿了6個第一。那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有一批既懂得業務也懂得計算機、還有超前眼光的老專家、老領導,能將信息技術和業務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說實話,與前輩們相比,我時常覺得慚愧。

4


需求都是在一定條件下才產生的,並不是“高級”的技術都有用工業4.0的需求是服務於企業戰略。比如定製話生產。如果企業戰略落後,那就是沒有這麼高端的需求。我常用一個比喻,談需求與技術的關係:有家人沒飯吃,餓得生病了。這時你千萬不要說:你營養不足,應該吃海參鮑魚補一補。

不談智能-迴歸製造!


如果把做海鮮大餐的廚師比作“技術”,這個技術其實對這個家庭沒有需求。所有的需求分析,都是以企業的實際情況為基礎的。現在,我國大多數企業相對落後,如果只聽工業4.0的報告,而不對企業戰略進行有效的規劃、升級和轉型,或者外部環境不成熟,很多技術的確就是沒用的。

事實上,高級的技術需求一定是先有企業的戰略定位,轉型的過程中,才有技術需求。如果企業高層不用心、缺乏頂層設計而技術人員想得太多,那就是皇帝不急急太監,是沒用的。如果沒有這些,而是隻考慮當期、只考慮部門,怎麼會有工業4.0的真實需求?技術其實也需要“供給側改革”,進入需求的藍海才有工業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