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黃疸、馬牙、紅斑、頭顱血腫……新生兒的這些現象“都不是事兒!”

懷孕十月,迎來新生命的降臨,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一件莫大的喜事。但新手爸媽畢竟經驗尚淺,當小寶寶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狀況時都會因手足無措而心急如焚。

黃疸、馬牙、紅斑、頭顱血腫……新生兒的這些現象“都不是事兒!”

其實,很多新生兒的表現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或一過性改變(不需要治療,可以自行恢復),無需擔心。那麼,這些令新手爸媽手足無措的現象都有哪些呢?

新生兒皮膚

紅斑痣

紅斑痣為雲狀紅色痣,是接近皮膚表面的微血管擴張所致,常見於眼瞼、前額眉間、頸後部,在寶寶哭鬧或環境溫度改變時斑疹顏色加深,大約1歲左右會自行消失

青斑(胎記或胎斑)

新生兒出生就能看見,皮膚青斑呈藍灰色,形狀大小不一,不高出皮膚,多見於背部、腰部、臀部、腿部等部位。形成原因極有可能是由於含黑素的黑素細胞從神經嵴向表皮遷移的過程中受阻,從而停留在真皮中形成其特有的顏色,多在幾年內消失。

大理石皮膚

新生兒四肢末端(手、腳)出現斑駁狀或網狀的紅或藍色斑片,呈血管狀分佈,即大理石皮膚。

大理石皮膚的形成是因為新出生寶寶末梢血管循環差,血管遇冷後出現的生理性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末梢血管循環逐漸增強,皮膚髮花逐步消失

所以,不能單純看手腳皮膚髮花就覺得寶寶冷,要摸寶寶前胸後背皮膚,溫暖乾燥就說明穿的合適。

新生兒粟粒疹

在出生後幾天,有些寶寶鼻尖、鼻翼、顏面部出現白色如針尖大小的小疹子,這就是嬰兒粟粒疹。是寶寶的皮膚在代謝過程中,不斷脫落死亡的細胞在皮膚表面堆積,堵塞了皮膚上的小毛孔導致的。

一般嬰兒粟粒疹會在2~3周後自行消失,家長要注意,不要擠壓這些小疹子;不要使勁擦洗這些小疹子;不要過度捂著寶寶,否則有可能會引發繼發感染,出現膿皰疹。

黃疸、馬牙、紅斑、頭顱血腫……新生兒的這些現象“都不是事兒!”

新生兒紅斑

新生兒紅斑又稱新生兒中毒性紅斑、新生兒蕁麻疹、新生兒過敏性紅斑。多表現為:出生2~4天的新生兒皮膚上突然出現玫瑰紅的丘疹,有的丘疹周圍有紅暈,可融化成片。出疹同時,寶寶情況良好,能正常吃奶。

新生兒紅斑的發生機理還不是特別清楚,通常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認為新生兒通過乳汁吸收了某些致敏源,或來自母體的內分泌激素導致新生兒紅斑的發生;

另一種認為新生兒皮膚嬌嫩,皮下血管豐富,角質層發育不成熟,當寶寶從羊水浸泡的子宮來到乾燥的環境,受到外界的刺激(接觸到的陽光、燈光、空氣、衣服等),皮膚可能會出現紅斑,這是新生兒適應環境的生理反應。

新生兒紅斑會在7~10天自愈,無需特殊治療。但要注意皮膚清潔;寶寶穿著的衣服和包被要柔軟、清潔、舒適,以減少對寶寶皮膚的刺激;同時衣被不要過厚,過熱可使寶寶皮膚血管擴張,易促進紅斑的發生與發展,容易合併有感染。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指單純因膽紅素代謝特點引起的暫時性黃疸,60%足月兒和80%早產兒在生後第1周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足月兒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最高值不超過12.9mg/dl(220umol/l),7~10天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

皮膚淺黃色,侷限於面頸部,或波及軀幹,皮膚黃染不過肘膝。寶寶一般情況良好,吃奶可。生理性黃疸無需治療。當寶寶黃疸出現早、全身皮膚黃染重,(手、腳部皮膚變黃或鞏膜黃染)或黃疸消退延遲,需要帶寶寶去兒科測膽紅素。

新生兒脫皮

新生兒出生前處在溫暖的羊水中,出生後受寒冷和乾燥空氣的刺激,皮膚收縮,容易脫皮;新生寶寶皮膚最外層表皮,不斷新陳代謝,舊的上皮細胞脫落,新的上皮細胞生成;出生時附著在皮膚上的胎脂,隨著上皮細胞脫落而脫落,寶寶就會出現脫皮。這是正常現象,不需要治療。

脫皮期間,多在皮膚上塗些潤滑油/霜,以保持皮膚滋潤。其次,不要撕掉寶寶的蛻皮,存在感染的危險,等待它自然脫落。

黃疸、馬牙、紅斑、頭顱血腫……新生兒的這些現象“都不是事兒!”

新生兒頭面部

骨縫重疊

由於骨縫尚未閉合,新生兒顱骨容易變形。出生時受產道擠壓,顱骨常有不同程度的變形,骨縫可重疊。如有邊緣重疊則用眼看或用手摸時有條線狀突起的骨邊緣,一般隨著寶寶頭圍增長而逐漸平整。

囟門波動

嬰兒出生時頭頂有兩塊沒有骨質的“天窗”,醫學上稱為“囟門”。後囟門一般在出生後很快閉合,前囟門要到1~1.5歲才閉合,前囟平坦或稍稍有些凹陷。囟門的表面是頭皮,其下面是腦膜,其次是大腦和腦脊液。

將手指輕放入在囟門上,有時可以摸到跳動。那是腦脊椎壓力隨著心臟搏動、血壓變化而變化,與脈搏一致。有人認為囟門不能摸,甚至說摸了會變啞巴,這是沒有科學道理的。囟門是可以觸碰的,也需要像其他部位的頭皮一樣清洗,不過洗的時候動作要輕柔些。

胎頭水腫/產瘤

在分娩過程中,當胎頭抵達母體骨盆底時,在胎頭最前面的部分受壓最大,局部的血液循環受影響,發生水腫。導致新生兒出生時,頭頂左側或右側,或後方有瘤樣隆起,形成產瘤。

因為發生在頭頂部先露部位,所以又稱為“先峰頭”。在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的情況下,產瘤更為明顯。產瘤不受骨縫限制,娩出時就存在,

一般會在出生後1~3天自行消失,不需處理。

頭顱血腫

分娩時胎兒被逼出產道,胎頭突然由高壓下釋放,使頭顱骨膜下血管發生破裂而出血,血液積聚在局部形成血腫。

頭顱血腫多見於陰道分娩時採用了胎吸或產鉗助產的新生兒,個別自然分娩的新生兒也可出現頭顱血腫。產瘤與血腫可同時並存。

典型的頭顱血腫,在出生後數小時甚至數天內腫塊逐漸增大,血腫邊界以顱骨骨縫為界,不超過骨縫,邊界清楚,包塊限於頭頂部一側或雙側。表面皮膚色澤正常,用手指壓腫塊有凹陷,有彈性,不容易移動,有波動感覺。隨著積血吸收,逐漸變硬,血腫需數週乃至數月消退。

頭顱血腫多可自行吸收,一般無需特殊治療。血腫大者常常導致黃疸加重及貧血,需要做頭顱影像學明確是否合併顱內出血。個別過大的血腫嚴格消毒後抽出積血,加壓包紮,應用抗生素和止血劑。

新生兒眼白有血絲

剛出生的寶寶眼睛裡有血絲是因為分娩時擠壓,少許的毛細血管破裂造成的,多見於陰道分泌的嬰兒。不用做任何的處理,慢慢吸收即可,不會影響視力

嘴唇水皰/脫皮

嘴唇水皰/脫皮是吸吮乳頭或過度角化的結果。新生寶寶吃奶頻繁,時間相對更久,嘴唇上的皮膚就會因為長期被奶水浸泡而起皮,但沒有任何疼痛感。等寶寶大一些,每頓奶的時間拉得較長些,這種情況便不再出現。

馬牙

表現為質地堅硬的丘疹,直徑在1~2mm,乳白色,帶有珍珠光澤,堆積在寶寶牙齦,上顎正中線,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是一種粟丘疹,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形成。

“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嬰兒吮奶過程中牙床和乳頭摩擦,

經過一段時間後“馬牙”便會自行脫落,不可挑破,以免發生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