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奥地利与德国同种同宗,为什么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

冲击时评


奥地利全称奥地利共和国,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国土面积83878平方公里,人口在875万左右。奥地利和邻国德国一样是以日耳曼人为主体民族、以德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事实上在历史上奥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中世纪的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在当时的德意志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而奥地利只是其中之一。

奥地利这个名字最早见诸历史记录是在公元996年,是当时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巴本堡王朝统治下的边疆领地。1156年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边疆领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奥地利公国。1192年统治奥地利公国的巴本堡王朝又获得了施蒂利亚公国。1246年奥地利的腓特烈二世死后巴本堡王朝绝嗣,奥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亚的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之手,但奥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边疆领之战中败于德意志的鲁道夫一世手下,出自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就此成为奥地利的新统治者,从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止奥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哈布斯堡家族不仅成为了奥地利的统治者,后来还被选举成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过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一头衔更多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因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诸侯国处于实际上的独立状态,哈布斯堡家族能实际控制还是自己赖以起家的奥地利。在此后的二百年间奥地利逐步吞并了斯提里亚、蒂罗尔等地,使国土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大邦国。1806年称雄欧陆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勒令奥地利君主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其兼任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德意志历史上的第一帝国就此灭亡,从此德意志诸邦连名义上的共主也不复存在,成为彻底独立的主体。

在放弃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尊号后哈布斯堡家族开始专心经营自家的奥地利帝国——和历史上其他帝国所不同的是奥地利帝国并不是一个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打出来的帝国,奥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格言“让别人去打仗;快乐的奥地利人喜欢结婚”。奥地利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建立起了一个囊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广大地区在内的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20万的庞大帝国。

时光流转到19世纪后半期德意志形成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双雄争霸的格局:奥地利的优势在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然而奥地利国内民族成分极其复杂并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维系,内耗极其严重。普鲁士则抓住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与此同时夹在二者之间的诸多德意志小邦则试图缔造一个政治经济体系的德意志共主邦联。

1864年普鲁士拉拢奥地利以收复德意志失地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为名对丹麦作战,以此争取德意志诸国的好感,获得师出有名的大义名分。接着又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两地的分割问题上刻意制造同奥地利的矛盾,与此同时稳住西部的法国,拉拢德意志诸小邦以及渴望从奥地利手中收复失地的意大利撒丁王国。在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气和先进的技术:普鲁士在火力、后勤运输以及情报传递等各方面无不优于奥地利,最终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然而正当普军上下打算趁胜追击直入维也纳时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审时度势后坚决阻止了这一行为,因为他知道同样图谋欧陆霸权的法国不会坐视德意志的统一,如果奥地利被彻底击败,也许普鲁士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法国。为了避免法国的干涉,俾斯麦当机立断决定将奥地利从德意志排挤出去,然后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主导的不含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国家。尽管这样做看似是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东西,但俾斯麦就是这样的人——绝不允许所谓的胜利果实干扰到自己的通盘计划。1871年又取得普法战争胜利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由此形成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将奥地利排挤在外的德意志国家。

在奥地利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其国内出现了比较尖锐的民族问题:奥地利本来是德意志民族的一个分支,然而通过政治联姻将中欧大量斯拉夫人国家合并到奥地利皇室的统治之下。1859年在撒丁王国发起的意大利统一战争中奥地利被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地区逐出。七年后奥地利又被普鲁士打败,从而被迫放弃对德意志诸邦的领导权。在被排挤出德意志邦联后奥地利转而同境内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大臣妥协——奥匈帝国这一二元制帝国由此诞生:奥地利皇帝和总理兼任奥匈帝国皇帝和总理,在军事、财政、外交三大权力的执行上由位于维也纳的帝国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构成帝国的两大主体奥地利和匈牙利则保持高度的自治,彼此互不干涉。匈牙利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政府和议会,然而尽管匈牙利这个帝国境内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帝国境内还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他们的人口数量加起来超过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总和,但却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

19世纪晚期在奥匈帝国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上希腊、阿尔巴尼亚、黑山、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纷纷摆脱原宗主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而独立。对这一幕奥匈帝国其实是不愿看到的,尤其是其中的塞尔维亚更是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塞尔维亚一直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国家,而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民族争取独立地位。本来已被国内民族问题搞得焦头烂额而无意继续扩张的奥匈帝国为了在本国境内的南部斯拉夫人聚居区和塞尔维亚之间构建缓冲区而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塞尔维亚将此举视为对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侵略行为,就这样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终于在1914年6月28日这种矛盾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以一声枪响爆发出来——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波在这里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由此引发了奥匈帝国于当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一直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沙皇俄国立即站在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塞尔维亚一边对奥匈帝国宣战,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则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友对俄宣战,同沙俄订有协约的法国也随即对德宣战,此后比利时、英国、希腊、黑山等国相继卷入战争,战火甚至从欧洲蔓延开来:美国、日本、中国、泰国等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后来人们管这场战争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持续了四年,最终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告终。1918年10月4日奥匈帝国议会的议员宣布所有帝国的民族都享有自决权。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在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后同塞尔维亚合并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并于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1月2日匈牙利也宣布脱离二元制帝国;而作为帝国核心区域的奥地利事实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独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国家临时国民议会”,可想而知这样的行为对帝国境内的非德意志民族的离心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上述独立建国的地区之外,原属奥匈帝国的蒂罗尔州并入意大利,伏伊伏丁那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加利西亚并入波兰。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这个问题的根子要归结到曾经存在过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上面去。从罗马崩溃后,日耳曼蛮族们虽然纷纷做了国王可是都觉得底气不足,还是罗马看着比较神气,所以都争先恐后的想法弄到“罗马人的皇帝”这个头衔,他的国家就叫做神圣罗马帝国。只可惜,这个所谓的帝国是几百个诸侯组成的,皇帝就是个最强大的诸侯有最光鲜的头衔,没别的太多好处了。反正罗马教皇承认谁谁就是(为啥承认,这要看他的腰杆够粗不……)

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德国国王奥托一世最先弄到了,可惜他的后代不争气觉得意大利还是舒服,不管老家了,结果德意志的诸侯们各种胡折腾他也不管。最后自己稀里糊涂的把老家丢了精光。这时候匈牙利人还是凶狠的游牧民呢……

后来匈牙利人看着日耳曼人过得不错,也学着信了天主教,然后建立了王国。第一个王朝叫做阿尔帕德王朝,当了国王就跟西方那些国王平起平坐了嘛,然后就是各种通婚什么奥地利大公啊,卢森堡啊,波西米亚国王,波兰国王等等……顺便说一句,这些国王还是公爵大公的,统统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份子。

等着过了几百年,阿尔帕德家族绝嗣了……根据欧洲的王位继承法则,想当国王要看谁跟王室血缘关系近,而且日耳曼的萨科利法规定,女儿不能有继承权自动转给他身边最近的男人。这么一闹腾神圣罗马帝国里面的好几家都够格,于是普舍美斯家族的波西米亚国王来干了几天,然后是维特尔斯巴赫家的国王也来干了几天。最后比较牛的是勃兰登堡侯爵(这个侯爵国可是后来变成了普鲁士呢!!)西吉斯蒙德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候也干了好久。

值得一提的是,西吉斯蒙德死了也没有直接继承人,所以他的一切都落到了女婿来自哈布斯堡家的阿尔伯特二世手里……

匈牙利可是一块肥肉,谁能把他抢到手?显然是神圣罗马帝国里最牛的那个诸侯,也就是皇帝喽……就这么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一直干了几百年。不过这时候的匈牙利只有国王是外国人兼任,国政基本还是自己贵族组成的议会说了算的。

可是好景不长啊,先是蒙古人来搞了一票弄得国力大衰,然后奥斯曼土耳其就来了,没事干就打一票,西吉斯蒙德很热爱匈牙利甚至为了这个国王头衔都把自己的老家勃兰登堡送人了,可是他死活打不过奥斯曼土耳其,几次下来匈牙利就被灭了……

不过土耳其人牛了一百来年也到头了,1566年他们又进攻维也纳结果被哈布斯堡家的皇帝组织诸侯打得大败。这样子,苏丹不得不跑回家去,奥地利顺势收复了一块匈牙利故地。本来就有匈牙利国王头衔,这次还收复了故地当然匈牙利国王还是哈布斯堡家来当嘛。另外一片被奥斯曼扶植了几个当地贵族弄成特兰西瓦尼亚(吸血鬼大公他家),剩下的土耳其自己直接统治,再后来崩溃的时候扔给了塞尔维亚成了今天的诺维萨德自治省那片。

原先匈牙利王国的一切都被奥斯曼扫平了,哈布斯堡家弄回来那片自然不用在乎什么以前的贵族国会了,匈牙利王国又被他家跟新到手的克罗地亚合并成了匈牙利克罗地亚联合王国。

哈布斯堡家统治着这里,使劲搜刮啊,然后拿着钱和兵去对付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诸侯,打算搞统一。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拿破仑这小子突然冒出来一口气打得哈布斯堡家满地找牙最后不得不和亲,高兴之余拿破仑顺手就把自己大舅哥的神圣罗马帝国给废了。怎么能让他神圣,那自己这个皇帝看着多么山寨啊……

好吧,神圣罗马帝国没了,哈布斯堡家老老实实自己玩奥地利帝国,也就是奥地利大公国加上匈牙利克罗地亚联合王国,意大利国王,还有什么好几个乱糟糟的公爵侯爵的。其他好多投靠拿破仑的德意志诸侯被集合了一个莱茵同盟国,拿破仑兼任护国主,为啥?大家心知肚明吧?

等着拿破仑帝国一挂掉,奥地利立马来劲了,想着收复失地啊,来吧什么莱茵同盟老实回来跟我一起搞德意志邦联,下一步就是恢复神圣罗马帝国……可是这时候,英国,普鲁士和沙俄都很强大了,能容的他家这么干?

也就是拜拿破仑所赐,欧洲各个民族开始觉醒了,匈牙利出了一个领袖科苏特带着大家也搞独立运动,成立了匈牙利共和国。还好哈布斯堡家立马拉上讨厌一切革命的沙俄镇压的很顺手。

不过这一顿镇压啊,闹得哈布斯堡家元气大伤,匈牙利人还恨死哈布斯堡家但是又一时间没法推翻。

正好,强大起来的普鲁士想统一德意志。可是这个奥地利吧很讨厌,他家的地盘里乱糟糟的没多少日耳曼人,偏偏还赖在邦联里,俾斯麦立马开打,最后把奥地利从邦联扫地出门,德意志统一成了新的帝国。哈布斯堡家很受伤,那边匈牙利人又闹得凶了。再打可就自己家啥都不剩了,这样子吧,妥协一下。很久以前西吉斯蒙德那阵子,匈牙利人不是挺满意的么?我们也学着搞?

于是奥地利帝国最后成了奥匈二元君主国,换句话匈牙利自己玩自己的只是国王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来做……


千里岩


拿破仑战争的时候,哈布斯堡家族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称号,改为“奥地利帝国”。

奥地利帝国包括两大块的领土,一是奥地利人原有的土地,二是帮助匈牙利人摆脱奥斯曼帝国而获得的匈牙利土地。

而1867年成立的“奥匈帝国”,领土面积还是原来的奥地利帝国,只是改成二元制君主立宪国,拥有1位哈布斯堡家的君主罢了。

奥地利与德国同种同宗,本应统一在一起,德意志人民也这么认为,但是奥地利人不肯。

追溯到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出现新的国际体系——维也纳体系。在这个体系下,34个德意志邦国、4个自由市组成“德意志联盟”。

“德意志联盟”徒有其表,因为各邦国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邦国之间又没有统一的度量衡以及共同政策。但是,奥地利人很高兴,他们才不在乎德意志要不要统一,他们更在乎的是欧洲大陆的均衡,以及奥地利帝国的独大。

既然奥地利无心完成德意志的统一,那么统一的大任就交由普鲁士来完成,后者对此很乐意。

普鲁士要完成统一德意志,首当其冲的就是德意志联邦的领袖奥地利,此外俄国、法国对普鲁士也是很不放心。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临时首相兼外交大臣。从此,俾斯麦开始长达30年的执政生涯,并以“铁血宰相”闻名世界。

俾斯麦上台不到10年,普鲁士就打了3场大仗,分别是德丹战役、普奥战役、普法战争。在炮声隆隆里德意志统一了,威廉一世登基为德意志帝国皇帝,而奥地利人被排除出德意志。

也正是因为普奥战役的失败,奥地利帝国被迫接受匈牙利人的提议,把一元的奥地利帝国变为二元的“奥匈帝国”。


子屠龙


奥匈帝国是当时欧洲仅次于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的第三大帝国,总人口仅次于沙俄与德意志,国力强悍,有丰富农业资源、石油出产,军工业发达,是当时世界五大强国之一。

因为奥地利被普鲁士排挤,踢出了德意志,而19世纪中后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力被严重削弱,其实力已经不足以完全压制领土内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迫不得已组建了二元制的“奥匈帝国”。



1859年,意大利独立战争,奥地利丧失在亚平宁半岛所有非历史领土;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惨败被排挤出了德意志;奥地利帝国元气大伤。当时的奥地利不仅统治着奥地利,还有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捷克、匈牙利等很多地区,而匈牙利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奥地利在1848年在沙俄支持下镇压了匈牙利人的革命,使得双方矛盾不断激化。


匈牙利实力强大让奥地利非常头疼,但是也没有足够的实力独立出来,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奥地利皇室与匈牙利贵族采取了折中方案——奥地利皇帝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并且为了显示匈牙利在帝国境内的特权,加冕仪式在布达佩斯举行,同时在布达佩斯设立拥有立法权的议会。

历史上著名的茜茜公主,就是奥匈帝国的皇后,也是匈牙利的王后。茜茜公主的父亲是巴伐利亚的公爵,母亲路德维卡是巴伐利亚的公主,其丈夫弗兰茨是其亲表哥,因为弗兰茨的母亲也是巴伐利亚的公主,是茜茜公主的亲姨妈。



澹奕


这个问题本身就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同文同种的人群倾向于共同组建一个国家。但是这个原则其实很新,是19世纪民族主义思潮萌发的结果,并且带来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然而,在大多数历史时段和,同文同种或者其背后体现的民族主义原则,根本就不是欧洲国家组织的主要标准。王朝传承和王室婚姻,宗教信仰,经济结构、地理条件以及政治组织形式都是国家组织更重要的条件。

其实,19世纪的欧洲,严格意义上的同文同种的国家很少,英法被认为是民族国家的典范,但是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既不同文,也不同种。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和布列塔尼人也没太多共同点。

比利时和瑞士更是既不同文也不同种国家的典型,前者在19世纪独立建国,后者在19世纪更加巩固,这是对同文同种原则最好的讽刺。

具体到奥匈帝国的建立,实质上两国的联合还是由王朝原则和历史共同经历决定的。要知道,中世纪的时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匈牙利王室就互相通婚。但是,匈牙利国王路易在1526年的摩哈奇战役中大败于土耳其,在逃亡中死亡。王位被他的亲戚哈布斯堡王朝斐迪南一世获得,接着斐迪南一世又在1556年从他兄长查理五世手中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主要领地就是奥地利附近。从此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命运就因为王室联姻和传承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当时,匈牙利大部领土都被土耳其占领,因此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成为召集匈牙利人反击土耳其乃至收复失地的中心。在整个近代时期,奥地利和匈牙利都因为共同的外患(法国,土耳其和普鲁士)而结成紧密的联盟。匈牙利为奥地利提供了一流的骑兵。

到了1866年成立奥匈帝国的时候,严格意义上只是奥地利帝国内部权力关系的调整而已。整体上修复了1848年匈牙利革命失败后被打压的现状,匈牙利的地位上升,和奥地利的地位更加平等了。

奥地利和德意志帝国的主导普鲁士从1744年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起,就和普鲁士发生数次战争,失去了西里西亚,荷尔斯泰因。后来更是在俾斯麦的设计下被排除出了德意志。

一个是几百年的盟友和战友,一个是百年的竞争对手(即使谈不上仇敌),奥地利选择哪个还不清楚吗?


您的转发和点赞决定了我的文章能陪您走多远。


昭杨


奥地利人和德国人同文同种,为什么却与匈牙利组成了奥匈帝国?其实奥地利不止和匈牙利进行了联合,与其联合的还包括了捷克人克罗地亚人等斯拉夫民族。而形成这种说德语的日耳曼民族之间无法联合,不同民族之间却可以联合的局面,则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原因。


地理因素的阻隔

桃花石杂谈经常会提示各位朋友,在阅读古代史的时候,永远都不要忽略地理因素所能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说到德国和奥地利的关系时,地理也同样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德国人和奥地利人虽然同说德语,在地图上看也是紧密相连,但其实他们之间却有着一个重要的地理隔离,即阿尔卑斯山。而在历史上,和其它许多国家的边界一样,阿尔卑斯山就成为了奥地利地区的德语人群和其它地区的德语人群之间的一个天然边界。

奥地利和德国多数地区以阿尔卑斯山(地图中下方)为界

当然德国和奥地利之间还是有一段边界并没有被阿尔卑斯山所阻隔,但这个地区在历史上却有着更加难以逾越的人为阻隔,即宗教信仰的不同。

奥地利和德国的宗教差别

咱们中国人在看世界其它地区历史的时候,很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宗教因素。因为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是个特例,即中国的主流政治在商代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所以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发挥过特别大的作用,除了一些极其特殊的时期,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基本没有产生过什么特别大的影响。

但在欧洲,教会的统治持续了差不多1000年,所以古代欧洲许多政治事件的演变里宗教都发挥了核心作用。在欧洲,很多时候宗教信仰的区别是高于民族归属的。比如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民族,到现在可以说唯一的区别就是宗教信仰。再比如很多朋友也有耳闻的北爱尔兰问题,其实归根结底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宗教问题。

而在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区别方面,宗教也是一个核心问题。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在中世纪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族群,都说德语,因此在当时其实只是不同贵族领地的区别。但这种一致性在公元16世纪却发生了变化。公元1517年,德意志地区一名叫马丁路德的基督教神甫在萨克森选帝侯弗雷德里希的支持下,开始倡导宗教改革运动。这其实也就是德意志地区的本地贵族希望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的舆论战。

(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的宗教对峙,橙色调是新教区域,蓝色调是天主教区域)

因为摆脱罗马教廷在当时符合大多数德意志地区贵族的利益,因此宗教改革运动很快在德意志地区扩展开来。到17世纪初,多数德意志地区的公国都已经通过宗教改革和罗马教廷决裂,成为了新教国家。但奥地利和巴伐利亚却仍然保持了天主教信仰,而这在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四处扩散时的欧洲,已经足以让双方势同水火了。

三十年战争战役场景

果然在17世纪初,德意志地区各公国联合瑞典、荷兰和丹麦等北欧新教国家和以仍然信仰天主教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代表的神圣罗马帝国爆发了异常激烈的三十年宗教战争。而这场战争顾名思义,确确实实打了整整三十年,而且异常惨烈,总共造成了800万人死亡。而三十年战争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彻底决裂,双方以宗教信仰划界,完全成为了彼此敌视的两个阵营。后来虽然信仰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地区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但却正好又成为了德国人主体和奥地利人之间的隔离带,使德国人的主体始终将奥地利人视为异类,反过来也是一样。

反映三十年战争之惨烈的图片,深棕色区域人口减少三分之二以上,浅棕色区域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当然这里也要说明一点,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在现代反而小了一些。因为在二战之后,也许是因为德国人在内心深处对主要信仰新教的美国的抵触情绪,德国的新教信仰明显衰落,目前反而人数又比天主教要少了。


所以经过这些变故之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后和当时同样信仰天主教的匈牙利人以及一些斯拉夫民族联合,组成了奥地利帝国,后来又改组成奥匈帝国。因为奥地利本身人口较少,所以奥匈帝国始终是以天主教和多民族为特色的国家。而德意志地区的公国后来则由普鲁士完成了统一,形成了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德国。因此双方经历了几百年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都有很多差异,难以调和,所以始终无法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桃花石杂谈


奥地利不是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的前身要从奥地利帝国开始说起,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解散,奥皇弗朗茨一世,为了能够与当时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法理上抗衡。将自己的头衔奥地利大公,破格升职为奥地利皇帝。19世纪的法理已经崩坏,所以对于奥皇自娱自乐的行为,众多的德意志诸侯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

奥地利帝国在1812年建立,梅特涅的正统原则体系支持的这个庞大帝国与当时欧洲大陆的局势。随着民族主义的崛起,梅特涅体系在民族主义的浪潮中变得摇摇欲坠。当然梅特涅体系的崩溃,与当时哈布斯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848年欧洲再次迎来了一场大革命,法兰西工人冲进波旁宫宣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的统治也在摇摇欲坠。匈牙利地区,贵族、市民与哈布斯堡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4月革命,如同一剂强心剂,将整个匈牙利民族主义躯体唤醒。贵族与市民联合起来反抗哈布斯堡的统治,不过幸运的是,哈布斯堡的威望依旧深入人心,匈牙利的革命很快就遭到了镇压。

《三月法令》却深入了每个匈牙利市民的心中。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中,奥皇弗兰茨一世失去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高压统治下的匈牙利随着奥地利帝国在意大利战场的失败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因为奥皇弗兰茨一世,不得不寻求与他治下人民的和解。

1860年的《12月文告》与1861年的《2月特许令》,奥皇弗兰茨一世意图将奥地利帝国中央集权制转化为联邦制度。此时的匈牙利贵族也没有1848年,那么具有革命性。他们发现如果离开了奥地利帝国匈牙利作为独立的个体根本无法在欧洲大陆存活。贵族也积极支持奥匈妥协,具体就是哈布斯堡与匈牙利妥协。奥皇弗兰茨一世,也逐渐倾向于匈牙利妥协。

1866年,普奥战争的爆发马扎尔人一改对抗的态度转而寻求合作,而作为主战场的波西米亚人却没有做出与马扎尔人相同的贡献。虽然当时的波西米亚人也是作为帝国的一元,但是皇帝的天平已经向匈牙利倾斜。当普鲁士军队逼近维也纳的时候,波希米亚党和索菲大公妃主张去巴德伊舍尔避难,而皇后却主张去布达佩斯,最终皇后战胜了婆婆,宫廷退往布达佩斯。马扎尔党胜利了。

1867年2月,奥地利国会批准了与匈牙利妥协,5月布达佩斯议会批准了奥匈妥协, 6月弗兰茨一世向宪法宣誓后加冕为匈牙利国王。但是此时波西米亚也就是捷克依旧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皇帝也有意愿去布拉格进行加冕,不过贪婪的波西米亚要价太高,波西米亚要求保留选举一个非哈布斯堡王朝国王的权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奥波妥协也就这样搁浅了。

波希米亚议会则直接在1871年10月10日通过了《基本条款》要求对“在帝国议会拥有代表的王国和邦”采取彻底的联邦化改革,为整个波希米亚争取匈牙利式的地位。二元帝国的奥地利部分地位摇摇欲坠。这让本来寻求合作的波西米亚合作的奥地利首相,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转而寻求与匈牙利合作。

帝国的整体联邦化进程在1871年宣告结束,匈牙利支持皇帝的态度获得帝国整体事务上的一票否决权。至此奥地利帝国彻底变为奥匈帝国。

不过匈牙利成功变成帝国一元,要归功于茜茜公主与安德拉希伯爵。不过帝国二元化的体系,也为帝国民族矛冲突进一步升级埋下伏笔。


历史领域爱好者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奥地利和匈牙利混在一起也是无奈的事,奥地利从十三世纪开始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哈布斯堡王朝热衷于扩张领土,十六世纪的时候就把匈牙利给拿到手了,随后在和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的一仗中击退奥斯曼帝国,从此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如日中天。在神圣罗马帝国诸邦中一直处于领袖地位,基本上哈布斯堡家族就代表着神圣罗马帝国。


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灭亡,普鲁士也在之前被波兰掌控的屈辱中慢慢泛过劲来,成为了欧洲强国之一。

奥地利和普鲁士两邦就开始争夺德意志地区的霸权。

1866年,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精心策划下,普奥战争开打了,普鲁士方有有梅伦堡、奥尔登堡和北德意志的其他各邦。奥地利方面有萨克森、汉诺威、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一加塞尔、黑森一达姆施塔德和德意志邦联的其他成员国。虽然看起来奥地利帮手多,但是军事实力上奥地利远远无法与从里到外渗透着军国主义的普鲁士为敌。

(蓝色方为普鲁士,红色方为奥地利)

最终奥地利不敌普鲁士,双方签订《布拉格合约》奥地利出了割地赔款让权益外,还被踢出了北德意志联邦。成为孤家寡人。

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因此战受到了巨大冲击,为了挽回损失,巩固统治,不得不与统治了数百年的匈牙利贵族们妥协。宣布将奥地利帝国更改为共主邦联—奥匈帝国,匈牙利地区在理论上升级为奥匈帝国内部的一个王国。

(哈布斯堡家徽)

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守仁读仁


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险峻的国内外政治形势。

趁着北方普鲁士和奥地利处于紧张对峙中,在法国的帮助下意大利独立战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哈布斯堡家族在意大利的所有非奥地利领土最终都丧失了。1866年时,普鲁士甚至和意大利结成反奥同盟,同步对奥宣战。意大利最终取得了威尼斯地区,


而普鲁士的胜利则将奥地利彻底踢出了德意志国家邦联,奥地利撤销了在德意志的一切利益。

同时1854年之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由于奥地利实际上站在英法那边保持所谓中立,所以俄奥关系破裂了。但奥地利还需要处理1848年在俄国支持下镇压的匈牙利革命的烂摊子。


民族革命的意识觉醒使得帝国的统治愈发困难,奥地利被迫成立匈牙利人和日耳曼人主导的二元帝国。
当时日耳曼人占人口的23%,匈牙利人占21%。还要保证匈牙利人的独立特权,在布达佩斯设立有立法权的议会。后来事实证明,奥匈帝国为了安抚这些地区利益者和民族主义者,只能用高福利政策和低税优惠来维持。

第二个原因就是历史上政治联系的亲密关系了。1522年,神罗皇帝和奥地利大公斐迪南的妹妹嫁给了匈牙利兼波西米亚国王,这为日后王位的兼并埋下了伏笔。1526年由于匈牙利兼波西米亚国王在对苏莱曼一世的反击中战死,奥地利大公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匈牙利和波米希亚的王位。从1526年到1918年的将近400年间,奥地利和匈牙利的王位是捆绑在一起的。而诸如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以及普鲁士这样的邦,他们的名字是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韦尔夫家族,韦廷家族,霍恩佐伦家族这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之间的政治联系力肯定更会受到现实局势的操控。


(不同的德意志诸侯家族纹章)

第三个原因就是哈布斯堡家族试图重现帝国荣光的失败。

第一次就是1618年开始的30年战争了。德意志新教诸侯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且在宗教意识形态上与天主教传统的奥地利愈发分离了开来。


第二次尝试甚至都没能表现出来。施瓦岑贝格在1852年的突然去世让这一切成了泡影。普鲁士想要建立一个把奥地利剔除在外的德意志联盟,而奥地利甚至想要建立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中欧大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一样庞大。将普鲁士先削弱然后摧毁。而事实上,普鲁士统一德国都是惊心动魄,依赖俾斯麦的高超外交狡猾完成的。像奥地利这种设想,势必会招致整个欧洲列强的干预。在民族国家建设的浪潮中,他只能苟延残喘了。


普鲁士之魂


简单说几句,给太长不看的哥们提供个简约版,分三个时段。


1、财大气粗(蒂罗尔金山)哄着七位选帝侯投票,始终掌控皇帝宝座的奥地利,不甘心被勃兰登堡选帝侯-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后来居上。新教VS天主教的三十年战争,北欧雄狮瑞典新式陆军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横勇无敌,法国老奸巨猾出手收拾残局,皇帝奥地利受到重创。


2、拿破仑欺负神圣罗马帝国小兄弟时,皇帝奥地利被几个大耳贴子抽的找不到北,跪下求饶了。兄弟们给他打气要求带头站出来时又可耻的匿了。普鲁士两肩担道义,站出来统帅一众兄弟反抗拿破仑,站出来碾压丹麦替兄弟两肋插刀,站出来组织统一大业,当然不可能将统帅权让给奥地利。


3、后拿破仑时代。气质雍容的大哥奥地利不服气,剽悍勇武的二弟普鲁士有实力。邻居大块头高卢鸡想插一脚,被二弟一顿老拳打出翔。邻居阔佬约翰牛看了一眼普鲁士沙包大拳头,没吭声。大哥跟二弟掰腕子手断了,默默流泪。三弟巴伐利亚以下一众弟弟妹妹纷纷表示原意接受二哥领导,统一大业遂成,大哥一人分家另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