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現在還有人喜歡看戲曲嗎?

百潮無限


現在愛看戲曲的人確實沒有以前多!我小時候那時節若是那個村有唱戲,能吸引周邊十幾裡的村莊村民看戲聽唱!舞臺下是黑壓壓的人群,若是想中途上個廁所,在人群中來回穿梭就像春運做綠皮車上廁所,甚是不易!

而今,村莊戲曲演出很多,僅去年一年我們村就有四次戲曲演出,每次都是大會演三天,但聽者卻是人員很少,甚至觀眾沒有演員多!

戲曲觀眾少:一是社會進步,人們娛樂方式多樣化;

二是生活節奏快,人們的閒暇及休息時間少;三是外出打工的普及,村莊的空心化!


水粒一滴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也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它距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地方戲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點。

黃梅戲別稱為“黃梅調”或“採茶戲”,它起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清道光前後在湖北、安徽、江西毗鄰地區,形成了以演唱“兩小戲”(小生、小旦)、“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的民間小戲。後吸收徽調和流行在安慶地區的青陽腔(形成於青陽縣而名,拙樸、高昂、剛健,原始唱腔靈活多樣,曲調清秀婉轉,戲曲語言、唱詞通俗易懂)的音樂和表演藝術,有了大戲的演出。這種表演形式在以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長期地流行開來,並且有了一些改進,它使用當地語音的講唱,逐步形成了獨特風格,故被稱為“懷腔”,這“懷腔”就是黃梅戲的前身。

1926年,黃梅戲一路從鄉間唱進了安慶古城,並從此在安慶發展壯大:出現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出現了長年不散的班社,出現了職業藝人,劇目、表演、音樂等也有了較大發展,取消了幫腔,開始了京胡伴奏。雖然規模相比之前已經有了變化,但在很長的一個時期,戲班都是以“三打七唱”為主,即打擊樂三人,演員七人,人少,設備少,行李少,一個班的服裝、道具、鑼鼓,一擔籮筐就可以挑起。在1949年後,黃梅戲得到迅速發展,從流行於安慶一隅的民間小戲,一躍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今天,黃梅戲廣泛流行於安徽省沿長江兩岸,安徽和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吉林等省市,其影響和聲譽還遠及港澳和東南亞一帶。

黃梅戲《春香鬧學》

牛郎織女

不同於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黃梅戲以抒情見長,它的韻味豐富、優美、動聽,其唱腔也如行雲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聽在耳中,彷彿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這樣通俗易懂也使它能夠易於普及,受到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

黃梅戲唱腔有花腔、彩腔、正腔三大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其曲調健康、樸素、明快、優美,形式活潑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就是“打彩調”,黃梅戲班社職業化後,演員常用此向觀眾“討彩”,因此得名,其曲調歡快、流暢,在花腔小戲中曾廣泛使用。正腔又稱主調,是黃梅戲中傳統正本大戲裡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

黃梅戲的主要行當同大多數劇種一樣,但也有些微的區別。黃梅戲角色行當的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在發展的過程中,黃梅戲班多為半職業性質,所以行當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臉七行。由於班社人員是“三打七唱”,因此演整本大戲時,常常是一個演員要兼扮幾個角色。久而久之,在黃梅戲中,戲內角色雖有行當規範,但演員卻沒有嚴格分行。

黃梅戲的經典劇目很多,有一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如《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紅羅帕》、《夫妻觀燈》、《玉堂春》等,其中《紅羅帕》和《天仙配》、《女駙馬》一起被稱為“黃梅戲三大看家戲”。黃梅戲在劇目方面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的說法,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天仙配》、《金釵記》(《春香鬧學》是其中一折)、《羅帕記》(此劇分上下本:上本《羅帕寶》,下本《三鼎甲》)等。小戲大都表現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有七十二出,如《打花魁》、《張三請菩薩》等。

一個劇種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與其息息相關的演員,在黃梅戲的發展中,湧現了許多優秀的演員,嚴鳳英就是人們最為熟知的一位。她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唱腔亮麗沙甜,委婉動聽,演唱明快真摯,吐字清晰,韻味醇厚。她吸收京劇、越劇、評劇、評彈、民歌等唱腔之長,將它們融會貫通,自成一家,譽為“嚴派”,並被後人作為“精品”唱。她是公認的黃梅戲的一代宗師,演出時向來注重從人物感情出發,力求達到聲情並茂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表演質樸細膩、塑造過許多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豬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駙馬》中的馮素貞、《牛郎織女》中的織女,以及現代戲《豐收之後》中的趙五嬸等。《女駙馬》、《天仙配》和《牛郎織女》均被拍成了電影,廣為流傳。

黃梅戲代表作《女駙馬》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說的是才華橫溢的民女馮素貞為救未婚夫,女扮男裝進京趕考,經歷了種種曲折,終於如願以償,成就了美滿姻緣。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東床駙馬、洞房獻智化險為夷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情節,塑造了一個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此劇系安慶市著名劇作家王兆乾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的傳統戲《雙救舉》重新創作而成,並在1958年首演,獲得巨大成功。1959年由著名藝術家嚴鳳英主演的彩色戲曲片《女駙馬》再次引起轟動。

精選唱詞: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

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哇)好新鮮(哪)。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

人人誇我潘安貌,誰知紗帽罩(哇)罩嬋娟(哪)。

我考狀元不為把名顯,我考狀元不為做高官,

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愛花好月兒圓(哪)。

在新時期,馬蘭、吳瓊、韓再芬、黃新德等演員成為黃梅戲的新一代的領軍人物,韓再芬主演的《孟麗君》被搬上了電視熒屏。同時,黃梅戲的電視劇質、量俱佳,引人注目。

現在,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這種“自唱自樂”的民間藝術也在發揚光大。

牛郎織女


青春夢之隊


現在當然還有人喜歡看戲曲啊,小編不才,就是一個喜歡看戲曲的人,而且我並不是指專注於某一個劇種,而是很多劇種都喜歡聽,喜歡看。

比如安徽廬劇,是安徽四大劇種之一,我在頭條號上面發的視頻,有三分之一左右,都是廬劇的演出視頻,我本人比較喜歡盛小五的劇團演出。

比如安徽泗州戲,是我的家鄉戲,不過可惜發展的不太好,每次想到這裡我都會特別的惋惜。

比如河南豫劇,是全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中國五大優秀劇種之一,我頭條號上面置頂的視頻就是河南豫劇《打金枝》。

比如說陝西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在西北五省特別受歡迎,我也經常聽,

還有很多我喜歡的劇種,比如京劇、黃梅戲、評劇、越劇、崑曲、粵劇、滬劇等等,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去說了。

儘管現在戲曲行業受到歌壇、影壇等行業的巨大沖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確實還是有人喜歡看戲曲的,因為我在把戲曲當成自己的愛好之後,發現了生活中有很多喜歡戲曲的人,而這些人中,也有不少是年輕人。

戲曲是我國文化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具有濃郁的文化及藝術氣息,在能夠娛樂群眾的同時,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歷史價值等。

我相信,只要是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們,一定會對戲曲感興趣的!


魏青衣


戲曲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音樂形式,它種類繁多,裡面有大量的傳統文化的涔透,大多的腳本都是從傳說、歷史事實、人們的口口相傳、評書或者快板甚至歌舞中得到啟示,最後編成的劇本,經過角兒們演繹,形成了膾炙人口的戲曲。

戲曲的魅力太大,不懂的人如果仔細燻聽,也能感受到那別樣的美麗。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自己有太多讓人歎為觀止的文化,其中戲曲算是一項,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戲曲依然存在,依然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張醒目的名片。

過去的歲月裡,古老的勤勞的百姓,在茶於,在飯後,在空曠的場地裡,簡單的戲臺一搭,簡單的油彩在臉上不一會兒就勾勒成一個人物,或剛強或溫柔或勇敢或奸詐,生旦淨末醜,在舞臺上那麼一舉手一抬頭一個亮相一句定場詩,都引得人們叫好連連,演員們唱著戲裡人物的故事,故事外是老人的滿足閉目欣賞的滿足,中年男人連連叫好的聲音,揮舞著雙臂,女子安靜的看戲為劇中人物或落淚或者莞爾一笑或掩嘴大笑,孩子們吃著零食瓜果,在人群中跑來跑去,或被臉譜嚇的愣愣然,或歡喜的隨著演員們的表演手舞足蹈。過去的歲月裡,這是一幅多麼恬淡自然的農忙後的聽戲圖啊。

後來舞臺變的更加精緻,戲曲在大師的推動影響下,成了全國的音樂,人們愛聽戲,喜歡那聲音之中的妙處,戲曲成了離鄉遊子們的鄉愁。

到了現代,由於社會發展的加快,人們的娛樂方式迅速的多元化,現在娛樂方式的種類繁多,讓一些人覺得喜歡戲曲的人少了,誠然這個的確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因為戲曲這個人們曾經的娛樂方式迅速被現在的娛樂方式引流分流。但是喜歡戲曲的還是大有人在,還是有很多工作在此行業的大家們在專業上不斷的打磨技藝、完整唱詞、宣傳普及、傳播傳承,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鄉愁與思念。我們唱了一千多年,我們骨子裡是愛這樣的聲音,不管我們在世界上哪個地方,只要有戲的地方就是中國人的地方就是家的感覺。

現在戲曲不斷的出現的大眾視野裡,從電影、電視、選秀節目、音樂節目、綜藝節目中都有戲曲的身影,它一直在我們身邊從未離開。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一度讓很多人興起去學習戲曲的熱情,電影裡的十三燕最後對宛華說的話讓人淚目,唱了一輩子戲的爺爺只是讓梅蘭芳在戲曲上為演員的地位提高到一定的高度。這就是老一輩伶人的氣節和傲骨。周杰倫歌曲裡的中國風,李玟唱的刀馬旦,李玉剛讓人熟悉的京歌貴妃醉酒,霍尊的歌曲裡有很多都參雜了戲曲元素,這些都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聲音,每每聽此我都感動異常。

所以,現在還是太多人喜歡戲曲了,我們愛那濃墨重彩的臉後的性格,我們在期盼著那華麗的戲服裡藏著怎麼樣故事,演繹著什麼樣的悲歡離合,那一抹水袖揚起的悲與喜,那一簇含情默默的吊巧眉,眼波流轉處的傳情,在歷史的塵埃中給我們留下了如何驚豔的篇章。

每位角兒在成長的過程中都由新人到挑大樑,付出了多少淚水與汗水,在那一方窄窄的舞臺,揮灑了多少的年月與悵惘,臺上有多完美,臺下就有多功累,這樣才成就了一個個改變時代驚豔歲月裡角兒,在那樣技驚四座的回眸裡,餘音繞樑的感動中,角兒帶給我們戲曲的魅力,甚至在胡琴婉轉的年代,有多少金戈鐵馬在唱詞中走來又回去,讓我們感動於百年前千年前的歷史畫卷。

所以,不要問我們是否愛,還有多少人愛,因為只有是中國人,骨子的東西,我們隱藏不去,我們自己的聲音,我們很愛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自己的傳奇。



戲曲小白的自我理想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經過一千多年的創新和發展,劇種劇目多、分佈範圍廣,具有極高的美學和藝術價值,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表現體系,有相對比較固定的觀眾群體。但和現在一些新興的藝術形式相比,表演過於高度的程式化、劇情發展和劇目推陳出新速度慢,時代感不強,表現形式缺乏科學性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戲曲的發展,同時也逐步的流失了部分觀眾,市場逐步被壓縮,對戲曲的發展提出了極大的考驗。

儘管如此,戲曲還是有他獨特的存在價值,業內也早已認識到戲曲的傳承和發展形勢不容樂觀,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已經通過文化下鄉、戲曲進校園等活動,不斷推廣戲曲的影響,培養戲曲觀眾,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相信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中國戲曲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傳承。


百善孝為先傳統正能量


愛不愛看要看你這個地方的文化生活豐富是否,領導重視是否,為什麼梨園春時過二十多年還這樣紅紅火火,全國各地的戲曲′愛好者都到這個平臺上一展風釆,如果河南人不喜歡戲曲這個欄目還能辦這麼長時間,這從上到下一連串的工作量有多大常人難以想象,為什麼小學生就會唱愛情歌曲,這不是一個教育問題,戲曲從娃娃抓起抓了嗎?戲曲連斷了這麼多年,出現了青黃不接?誰之過?還有多少觀眾愛看戲曲,那不一目瞭然了嗎!


金花72749352


不否認喜歡看戲曲的大有人在,但相對其他樂種來說,喜歡看音樂會聽歌曲的人還是略勝一籌。有一些經典的深刻在腦海裡的,比如黃梅戲《天仙配》、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再比如流行版的《貴妃醉酒》等等吧,過目經久不忘。至於戲曲種類除了豫劇其他的就一概不熟悉了。常在公園一隅看到8、9個50、60以上歲的戲曲愛好者拉胡打板唱京劇,但是更多的人都集中在廣場舞、交誼舞區域。戲曲作為國粹的傳統戲曲,似乎它一直以落寞的形式存在著,尤其是現在,一說去聽戲好像基本上都是老年人的事,也難怪戲曲又有多少年輕人在聽了。所以,究竟有多少人愛看戲曲,答案不言而喻。

就目前戲曲的現狀,是不是該思考一下了呢。


閒人樂活


由於國家電視電臺很少播放戲曲節目,人聽的少了,戲曲以變成了陽春白雪。廣告以成電臺主播節目影響民族的普及。戲曲、曲藝都很少有人看了。青年人大多數人看不懂。


老李170465213


愛看戲曲的人的確沒有過去多了。大部分還都是中老年人。這是因為國家的大環境決定了。

過去科技不發達,不識字的人又特別多。只有戲曲,不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就能得到精神的愉悅和滿足。也是他們勞作之餘消愁解悶的最佳途徑。



所以,那個時候戲曲特別盛行,各個地方的劇種百家爭鳴,大放異彩。一到農閒的時候,人們就成群結隊的去看戲,把舞臺圍得水洩不通。那個壯觀場面呀,恐怕再也看不到了。

過去,農村有一句流行的俗語‘’富人讀書,窮人看戲‘。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生活處境。他們要想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分辨善惡美醜的能力,也只有戲曲裡才能學到,因為他們是沒有能力供孩子上學的。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科技越來越發達,掙錢的門路越來越多。人們不需要像過去那樣拼死拼活才能填飽肚子。自然也不會讓自己的兒女小小年紀去學戲曲。要知道,學戲也是特別特別吃苦的,除非孩子特別愛好戲曲,有這方面的天賦,不然沒有多少人願意學。這也就造成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因為他們可以娛樂的節目太多了。



但是,無論怎樣說,中國的戲曲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精神財富。尤其那些經典的劇目,讓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如果不能很好的傳承發揚,真是太可惜了。


今夕月映


我不但喜歡聽,還會唱,我喜歡唱粵劇,喜歡聽和唱粵劇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全民K歌號,名字叫陳樂韻Melodychan(粵韻飛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