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现在还有人喜欢看戏曲吗?

百潮无限


现在爱看戏曲的人确实没有以前多!我小时候那时节若是那个村有唱戏,能吸引周边十几里的村庄村民看戏听唱!舞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若是想中途上个厕所,在人群中来回穿梭就像春运做绿皮车上厕所,甚是不易!

而今,村庄戏曲演出很多,仅去年一年我们村就有四次戏曲演出,每次都是大会演三天,但听者却是人员很少,甚至观众没有演员多!

戏曲观众少:一是社会进步,人们娱乐方式多样化;

二是生活节奏快,人们的闲暇及休息时间少;三是外出打工的普及,村庄的空心化!


水粒一滴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也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它距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地方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别称为“黄梅调”或“采茶戏”,它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毗邻地区,形成了以演唱“两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徽调和流行在安庆地区的青阳腔(形成于青阳县而名,拙朴、高昂、刚健,原始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的音乐和表演艺术,有了大戏的演出。这种表演形式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地流行开来,并且有了一些改进,它使用当地语音的讲唱,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故被称为“怀腔”,这“怀腔”就是黄梅戏的前身。

1926年,黄梅戏一路从乡间唱进了安庆古城,并从此在安庆发展壮大: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出现了长年不散的班社,出现了职业艺人,剧目、表演、音乐等也有了较大发展,取消了帮腔,开始了京胡伴奏。虽然规模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变化,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戏班都是以“三打七唱”为主,即打击乐三人,演员七人,人少,设备少,行李少,一个班的服装、道具、锣鼓,一担箩筐就可以挑起。在1949年后,黄梅戏得到迅速发展,从流行于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今天,黄梅戏广泛流行于安徽省沿长江两岸,安徽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吉林等省市,其影响和声誉还远及港澳和东南亚一带。

黄梅戏《春香闹学》

牛郎织女

不同于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黄梅戏以抒情见长,它的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也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听在耳中,仿佛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这样通俗易懂也使它能够易于普及,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唱腔有花腔、彩腔、正腔三大体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素、明快、优美,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就是“打彩调”,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演员常用此向观众“讨彩”,因此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正腔又称主调,是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黄梅戏的主要行当同大多数剧种一样,但也有些微的区别。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所以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员是“三打七唱”,因此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久而久之,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很多,有一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红罗帕》、《夫妻观灯》、《玉堂春》等,其中《红罗帕》和《天仙配》、《女驸马》一起被称为“黄梅戏三大看家戏”。黄梅戏在剧目方面有“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的说法,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天仙配》、《金钗记》(《春香闹学》是其中一折)、《罗帕记》(此剧分上下本:上本《罗帕宝》,下本《三鼎甲》)等。小戏大都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有七十二出,如《打花魁》、《张三请菩萨》等。

一个剧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与其息息相关的演员,在黄梅戏的发展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严凤英就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一位。她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她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誉为“严派”,并被后人作为“精品”唱。她是公认的黄梅戏的一代宗师,演出时向来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表演质朴细腻、塑造过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以及现代戏《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等。《女驸马》、《天仙配》和《牛郎织女》均被拍成了电影,广为流传。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才华横溢的民女冯素贞为救未婚夫,女扮男装进京赶考,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此剧系安庆市著名剧作家王兆乾根据民间艺人口述的传统戏《双救举》重新创作而成,并在1958年首演,获得巨大成功。1959年由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主演的彩色戏曲片《女驸马》再次引起轰动。

精选唱词: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哇)罩婵娟(哪)。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哪)。

在新时期,马兰、吴琼、韩再芬、黄新德等演员成为黄梅戏的新一代的领军人物,韩再芬主演的《孟丽君》被搬上了电视荧屏。同时,黄梅戏的电视剧质、量俱佳,引人注目。

现在,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这种“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也在发扬光大。

牛郎织女


青春梦之队


现在当然还有人喜欢看戏曲啊,小编不才,就是一个喜欢看戏曲的人,而且我并不是指专注于某一个剧种,而是很多剧种都喜欢听,喜欢看。

比如安徽庐剧,是安徽四大剧种之一,我在头条号上面发的视频,有三分之一左右,都是庐剧的演出视频,我本人比较喜欢盛小五的剧团演出。

比如安徽泗州戏,是我的家乡戏,不过可惜发展的不太好,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特别的惋惜。

比如河南豫剧,是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中国五大优秀剧种之一,我头条号上面置顶的视频就是河南豫剧《打金枝》。

比如说陕西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西北五省特别受欢迎,我也经常听,

还有很多我喜欢的剧种,比如京剧、黄梅戏、评剧、越剧、昆曲、粤剧、沪剧等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去说了。

尽管现在戏曲行业受到歌坛、影坛等行业的巨大冲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确实还是有人喜欢看戏曲的,因为我在把戏曲当成自己的爱好之后,发现了生活中有很多喜欢戏曲的人,而这些人中,也有不少是年轻人。

戏曲是我国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文化及艺术气息,在能够娱乐群众的同时,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等。

我相信,只要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们,一定会对戏曲感兴趣的!


魏青衣


戏曲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音乐形式,它种类繁多,里面有大量的传统文化的涔透,大多的脚本都是从传说、历史事实、人们的口口相传、评书或者快板甚至歌舞中得到启示,最后编成的剧本,经过角儿们演绎,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戏曲。

戏曲的魅力太大,不懂的人如果仔细熏听,也能感受到那别样的美丽。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自己有太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其中戏曲算是一项,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戏曲依然存在,依然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张醒目的名片。

过去的岁月里,古老的勤劳的百姓,在茶于,在饭后,在空旷的场地里,简单的戏台一搭,简单的油彩在脸上不一会儿就勾勒成一个人物,或刚强或温柔或勇敢或奸诈,生旦净末丑,在舞台上那么一举手一抬头一个亮相一句定场诗,都引得人们叫好连连,演员们唱着戏里人物的故事,故事外是老人的满足闭目欣赏的满足,中年男人连连叫好的声音,挥舞着双臂,女子安静的看戏为剧中人物或落泪或者莞尔一笑或掩嘴大笑,孩子们吃着零食瓜果,在人群中跑来跑去,或被脸谱吓的愣愣然,或欢喜的随着演员们的表演手舞足蹈。过去的岁月里,这是一幅多么恬淡自然的农忙后的听戏图啊。

后来舞台变的更加精致,戏曲在大师的推动影响下,成了全国的音乐,人们爱听戏,喜欢那声音之中的妙处,戏曲成了离乡游子们的乡愁。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的娱乐方式迅速的多元化,现在娱乐方式的种类繁多,让一些人觉得喜欢戏曲的人少了,诚然这个的确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因为戏曲这个人们曾经的娱乐方式迅速被现在的娱乐方式引流分流。但是喜欢戏曲的还是大有人在,还是有很多工作在此行业的大家们在专业上不断的打磨技艺、完整唱词、宣传普及、传播传承,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乡愁与思念。我们唱了一千多年,我们骨子里是爱这样的声音,不管我们在世界上哪个地方,只要有戏的地方就是中国人的地方就是家的感觉。

现在戏曲不断的出现的大众视野里,从电影、电视、选秀节目、音乐节目、综艺节目中都有戏曲的身影,它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一度让很多人兴起去学习戏曲的热情,电影里的十三燕最后对宛华说的话让人泪目,唱了一辈子戏的爷爷只是让梅兰芳在戏曲上为演员的地位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这就是老一辈伶人的气节和傲骨。周杰伦歌曲里的中国风,李玟唱的刀马旦,李玉刚让人熟悉的京歌贵妃醉酒,霍尊的歌曲里有很多都参杂了戏曲元素,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声音,每每听此我都感动异常。

所以,现在还是太多人喜欢戏曲了,我们爱那浓墨重彩的脸后的性格,我们在期盼着那华丽的戏服里藏着怎么样故事,演绎着什么样的悲欢离合,那一抹水袖扬起的悲与喜,那一簇含情默默的吊巧眉,眼波流转处的传情,在历史的尘埃中给我们留下了如何惊艳的篇章。

每位角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由新人到挑大梁,付出了多少泪水与汗水,在那一方窄窄的舞台,挥洒了多少的年月与怅惘,台上有多完美,台下就有多功累,这样才成就了一个个改变时代惊艳岁月里角儿,在那样技惊四座的回眸里,余音绕梁的感动中,角儿带给我们戏曲的魅力,甚至在胡琴婉转的年代,有多少金戈铁马在唱词中走来又回去,让我们感动于百年前千年前的历史画卷。

所以,不要问我们是否爱,还有多少人爱,因为只有是中国人,骨子的东西,我们隐藏不去,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很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自己的传奇。



戏曲小白的自我理想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创新和发展,剧种剧目多、分布范围广,具有极高的美学和艺术价值,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表现体系,有相对比较固定的观众群体。但和现在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相比,表演过于高度的程式化、剧情发展和剧目推陈出新速度慢,时代感不强,表现形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戏曲的发展,同时也逐步的流失了部分观众,市场逐步被压缩,对戏曲的发展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尽管如此,戏曲还是有他独特的存在价值,业内也早已认识到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已经通过文化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不断推广戏曲的影响,培养戏曲观众,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中国戏曲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百善孝为先传统正能量


爱不爱看要看你这个地方的文化生活丰富是否,领导重视是否,为什么梨园春时过二十多年还这样红红火火,全国各地的戏曲′爱好者都到这个平台上一展风釆,如果河南人不喜欢戏曲这个栏目还能办这么长时间,这从上到下一连串的工作量有多大常人难以想象,为什么小学生就会唱爱情歌曲,这不是一个教育问题,戏曲从娃娃抓起抓了吗?戏曲连断了这么多年,出现了青黄不接?谁之过?还有多少观众爱看戏曲,那不一目了然了吗!


金花72749352


不否认喜欢看戏曲的大有人在,但相对其他乐种来说,喜欢看音乐会听歌曲的人还是略胜一筹。有一些经典的深刻在脑海里的,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再比如流行版的《贵妃醉酒》等等吧,过目经久不忘。至于戏曲种类除了豫剧其他的就一概不熟悉了。常在公园一隅看到8、9个50、60以上岁的戏曲爱好者拉胡打板唱京剧,但是更多的人都集中在广场舞、交谊舞区域。戏曲作为国粹的传统戏曲,似乎它一直以落寞的形式存在着,尤其是现在,一说去听戏好像基本上都是老年人的事,也难怪戏曲又有多少年轻人在听了。所以,究竟有多少人爱看戏曲,答案不言而喻。

就目前戏曲的现状,是不是该思考一下了呢。


闲人乐活


由于国家电视电台很少播放戏曲节目,人听的少了,戏曲以变成了阳春白雪。广告以成电台主播节目影响民族的普及。戏曲、曲艺都很少有人看了。青年人大多数人看不懂。


老李170465213


爱看戏曲的人的确没有过去多了。大部分还都是中老年人。这是因为国家的大环境决定了。

过去科技不发达,不识字的人又特别多。只有戏曲,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就能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也是他们劳作之余消愁解闷的最佳途径。



所以,那个时候戏曲特别盛行,各个地方的剧种百家争鸣,大放异彩。一到农闲的时候,人们就成群结队的去看戏,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那个壮观场面呀,恐怕再也看不到了。

过去,农村有一句流行的俗语‘’富人读书,穷人看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处境。他们要想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也只有戏曲里才能学到,因为他们是没有能力供孩子上学的。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科技越来越发达,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人们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拼死拼活才能填饱肚子。自然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女小小年纪去学戏曲。要知道,学戏也是特别特别吃苦的,除非孩子特别爱好戏曲,有这方面的天赋,不然没有多少人愿意学。这也就造成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可以娱乐的节目太多了。



但是,无论怎样说,中国的戏曲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尤其那些经典的剧目,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如果不能很好的传承发扬,真是太可惜了。


今夕月映


我不但喜歡聽,還會唱,我喜歡唱粵劇,喜歡聽和唱粵劇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全民K歌號,名字叫陳樂韻Melodychan(粵韻飛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