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生活在南部,你知道南部縣各街道的名稱由來嗎?

半邊街:清初幾十戶人間聚居在跨鰲上一側,臨狀元溪一側,是懸崖,無住戶,故名。南隆鎮人民政府駐地。

正街:位於四城門之正中鬧市區。清乾隆御書“南隆古治”於此。

東街:位於縣城中心之東。街心東門橋(原名探花橋。一名龍津。)

為明代邑人馮翼登探花所建。

南街:位於縣城中心之正南。南門橋、福音堂(今人民醫院)均在此。

西街:位於縣城中心之正西。西門橋位於此。此橋為紀念北宋邑人陳堯叟、陳堯諮、馬娟三狀元而建,故又名三元橋。

北街:位於縣城中心之正北。

前街:靠近嘉陵江,由縣城水路交通口的柴碼頭、鹽碼頭、炭碼頭

組合而成。

后街:位於前街之後,故名。

新后街:原為打春壩。1929年軍閥李煒如下令新建的街,以局於

后街之後得名。

油店街:民國時期設有官營油店(今人民銀行儲蓄所),是植物

油集散地。

鹽店街:民國時在此設鹽場所(今日雜公司),為食鹽菜散地。

文廟街:以有孔廟(今武裝部)得名。建國前後,縣級政權機

關均設於此。原鰲峰書院(今建設局)亦位於此。

當鋪街:清代設有官營當鋪(今縣供銷社)故名。

三元街:清康熙年間,邑人李子來任工部尚書時,為紀念北宋邑

人陳堯叟、陳堯諮、馬娟三狀元於此建三元亭,街以亭名。

新建街:原名老鹽店街,後將柳林子納入,又添蓋了新房,故名。

樂群路:1928年撤城牆的遺址。因有劇院、公園供群眾娛樂,故名。

文化路:原為公園。1970年後建築物增加多,以駐有文化團體而得名。

東風路:原為荒嶺、墳坪。建國後新建成街。南充至廣元公路經此。

凌雲路:以境內名勝凌雲洞得名。

炮臺路:原城牆遺址,現擴建成環城公路,以位於炮臺山下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