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延安保育院》這部大型紅色舞臺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當年延安的保育院不止一個。除了大家現在都知道的位於李家窪的延安保育院,在棗園聖地大劇院前面的蘭家坪,現在延安捲菸廠的山上有一個洛杉磯託兒所;再往後走,在小砭溝溝裡,還有一個延安第二保育院。 這三個機構中,第一保育院成立時間最早,存在時間也最長,比洛杉磯託兒所早了3年,比第二保育院早了8年。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今天,讓我們撥開歷史的煙塵,聽一聽真實的保育院的故事。

1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1937年,中共中央機關遷駐延安城。同年,在延安城南的柳林村辦起了延安託兒所,額定收容前方將士的子女和烈士遺孤嬰孩20名。延安託兒所成立四個月之後,七七事變爆發,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第二年,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漢口成立,不久,陝甘寧邊區成立了戰時兒童保育會。


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著手擴充建設延安託兒所,接納更多的前方將士子女和戰區難童。

當時由於經費緊張,邊區政府機關及中央領導同志紛紛捐款支持託兒所擴充建設工作,擴建非常順利,幾個月以後,就開始接收新的兒童入院。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新的幼童入院不久,大家就發現託兒所的容量還是不夠,於是決定在延安託兒所的基礎上,乾脆籌建一所更大規模的機構,目標是能夠收容500名兒童。

經過緊張奮戰,一個多月後,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第一院宣告成立,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延安第一保育院。

延安第一保育院成立的時候,日軍已經佔領臨汾機場。為了防止日軍空襲,他們從延安城南的柳林遷到安塞縣小草峪村。

在他們遷離延安10天之後,日軍的7架飛機突然空襲延安。一時間人慌馬叫,房倒屋塌,轟炸過後約30人遇難。

一年以後,形勢稍微穩定,第一保育院開始在延安城北的李家窪建設新校舍。當時的院長陶汲波,一方面主持保育院日常的保育教育工作,一方面督導新院址建設,經常在兩地之間來回奔波,總務科長白佔玉則日夜守在工地上指揮建設。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1940年秋天,新院址建成。9月,第三任院長丁彤組織帶領全院兒童順利遷入李家窪。

1947年1月,延安第一保育院從李家窪出發,東渡黃河。1948年4月,延安光復以後,延安第一保育院一部分師生回到延安,回到延安的這部分於1949年9月隨陝甘寧邊區政府遷到西安,開始叫西北保育院,後來改為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自從延安第一保育院遷往安塞之後,延安暫時沒有了正規的保育機構,一些孩子只能寄養在老鄉家裡。為了解決這些孩子的保育問題,在距離中央駐地楊家嶺很近的蘭家坪山上,又建起了延安中央託兒所。

中央託兒所最初只有原為中央書記處住所的幾孔窯洞,第一批只接收了七個孩子,他們是毛姣姣(李敏)、羅小金(李鐵映)、賈麗麗、謝丁丁、陳小胖、王蘇雲和傅維芳。後來,接收的孩子不斷增多,窯洞也逐漸發展到二十多孔。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1946年內戰爆發,胡宗南開始大舉進攻陝甘寧邊區,洛杉磯託兒所撤離延安,他們歲中共中央轉移轉移到西柏坡附近的蘇家莊。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全國解放前夕,洛杉磯託兒所從蘇家莊出發,進入北京萬壽寺。他們在這裡和進入北京的部分延安第一保育院師資合併,成立了中央軍委直屬機關幼兒園。1969年,萬壽寺幼兒園和隸屬總政的其他幼兒園合併,成為今天的總政幼兒園。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2

再來說說鮮為人知的延安第二保育院。1944年秋天,延安的大批幹部即將奔赴前線投入對日軍的總反攻,一些幼小的孩子無人照料,為了讓這些幹部後顧無憂,一些烈士的遺孤得到妥善的撫育,中央決定再建一所保育院。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晉綏、晉冀魯豫、晉察冀、華中、山東等幾個解放區為此還專門捐助了一筆費用,周恩來也從大後方的活動經費中儘量節省,捐助了一部分。

中央有關部門決定,保育院的日常開支,由陝甘寧邊區財政廳供給,行政上受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領導,孩子入托則需要由中共中央組織部行政處介紹才能入院。保育院的具體籌建工作,由時任中共中央婦女委員會委員、解放區戰時兒童保育會代主任康克清負責。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朱德和康克清對籌建工作非常重視,他們多方察看,為保育院選擇理想的院址,最後選中了延安城北棗園附近的小砭溝。這裡陽光充足,離水源近,空氣清新,自然環境很適合孩子們的生活和成長,當時中央書記處就在棗園辦公,距離黨中央也很近。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院址確定之後,有關部門立即開始打窯洞。朱德和康克清經常去察看進展,對保育院購置各種物品和孩子們玩具的情況,也親自過問。

1945年6月11日,黨的七大在楊家嶺閉幕,許多幹部很快就要奔赴前線了。七大閉幕前的6月1日,延安第二保育院開始接收孩子。第一批入院的孩子有60多名,最大的6歲多,最小的才1歲多。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誰也沒有料到,孩子們剛剛入院,一場大規模傳染病就猛烈襲來。

原來,在每一個孩子入院前,都會按規定進行體檢,但是有一個處在麻疹潛伏期的孩子體檢時沒有發現異常,入院後卻爆發了麻疹。這樣,剛剛入院的60多個孩子,除了一個得過麻疹之外,其餘全部被感染。一些病情嚴重的孩子還併發肺炎、腸胃炎等等。

當時,保育院的院長還沒有到位。主持工作的,是剛從中央婦女委員會調來的林納,其他的保育員,主要是剛剛從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白洋淀一帶來到延安的一些年輕的姑娘,大家對保育工作都沒有什麼經驗。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當時也沒有帶過孩子的林納,在醫生的指導下,帶領大家日夜奮戰。19歲的保育員李惠清一個多月裡沒有脫過衣服,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經過大家夜以繼日的艱苦工作,終於在一個月後,使60多個孩子平安度過危險期,沒有一個孩子死亡。

不久,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央決定調大批幹部前往東北,剛剛平息麻疹風波的林納,也被調往東北工作。

保育院的幹部調動頻繁,經過慎重考慮,決定調當時在軍委機關工作的張熾昌任延安第二保育院院長。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張熾昌上過軍校,帶過兵,打過仗,但是當時還沒有成家,沒有任何保育經驗,經過說服動員,他很快就帶領延安第二保育院走上正軌,並在實踐中總結出幼兒生活的26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制定了清晰的操作流程。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為了幫助保育員直觀地學習和掌握操作要領,保育院將每一個環節繪成一幅生活圖畫。後來,蔡暢還帶著這些畫,遠赴國際保衛兒童委員會,向各國代表介紹了中國解放區兒童的生活情況,受到了各國代表的讚揚。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1946年11月11日下午,延安第二保育院撤離小砭溝。兩年零四個月之後,1949年9月25日,也就是開國大典前五天,他們跋涉3000多里路,終於重新回到中央身邊,136個孩子也安然無恙。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開始,他們是在北京城內一個私立中學騰退的房間繼續辦院,1953年又搬到了頤和園附近的青龍橋,直到今天。

3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長期以來, 陝旅集團以“發展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為使命,充分挖掘紅色旅遊資源,先後推出了《延安保育院》《延安記憶》《文安驛·穿越道情》《黃河大合唱》《12·12》《二虎守長安》《紅色娘子軍》等紅色文化演出。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尤其是大型紅色歷史舞臺劇《延安保育院》憑藉精湛的舞臺藝術、深刻的思想內涵,先後獲評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展演劇目、陝西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並被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等組織授予延安精神教育基地、中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中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是青少年、黨員幹部重溫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學習延安精神的情景教學課。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近年來, 毛澤東之女李訥、任弼時之女任遠芳、周恩來侄子周秉和、胡喬木之女胡木英、朱德嫡孫朱和平等百餘名革命後代先後觀看了《延安保育院》,追尋紅色記憶,感受人間大愛。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這是一部極富感染力的舞臺藝術作品,它通過舞臺劇的表現形式真實的反映了黨在延安時期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深刻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成立新中國付出的流血犧牲和大無畏的母愛情懷。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自常態化演出以來,接待全國遊客百萬人次,累計演出2000餘場,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它被稱為延安淚點最低的演出,講述了一段戰火中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