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贾庄古村第一篇之《赵家三兄弟》

来自崔家坡的赵家三兄弟

明清时期,贾庄非常兴盛,有俗语云:“出了乡宁城,东南第一村”。这个村有三大优势:一是地好,都是平展展的梯田,出粮食:二是处于交通要道,是方圆几十里和山下交流的必经之路;三是风水好,北枕高山,南濯溪流,四山拱围,风水不泄,是块宝地。

关王庙是乡宁的东南门户,晋南地区军事要地,历来兵家必争,所以村庄建筑均突出了易守难攻的堡垒风格;关王庙也是资源丰富的地方,遍地煤炭、铁矿石、坩泥,具有独特的炼铁优势。而贾庄就紧邻关王庙,是通往外地的一条古道,煤铁木物资大多是经过贾庄、桐儿上、下川、马璧峪古道运出去的。可以想见,当时的货栈物资如山,饭店酒旗招展,路上马啸啸的热闹情景。赵生才说当年的贾庄酒店林立,可富足哩。村里现存的十座古院落,也证实了生才的话不是俇语。

贾庄村赵姓独大。据说关王庙是春秋时期赵衰的封地,南村有赵家的两座祖庙,赵家枝繁叶茂,迅速开枝散叶,方圆十余个村赵姓人最多。贾庄村原来住的是贾姓人,故叫贾庄。明朝期间,崔家坡赵氏长子来贾庄落户,不知繁衍了多少辈,在清朝中叶,分枝三门,以学字辈三兄弟各自立祖,有了族谱记载。现存有学字辈二门、三门的神主,至今已有十一、二辈,屈指算来也二百多年了,人丁兴旺,成了独一的赵姓家族。不知何故崔氏没了踪影,往事如烟,也如坠绪茫茫,无法廓清了。

赵氏三门,老二、老三家的布漆彩画神主完好保存,各有一联:子孙虽愚,四书不可不读;祖宗三代,祭祀不可不诚,额上题“报本堂”; 另一联是:积有报而乐有反,祖有德而宗有功,无额题,虽不工整对仗,但直白通俗。二门填了五代,三门填了八代,缺大门神主。但大门院里有二代殿字辈的赵殿柱名字的一块残碑。据说祖坟上碑不少,如果顺着一辈辈的字辈排名,从墓碑或其它地方查找,说不定能把大门的排序也整理出大概。更何况大门的后裔现在移住几里外的桐儿上,说不定神主正完好无缺地在那里享受着祭祀哩。两份神主画工精细,放神主的盒子一个是木匣,一个是竹筒,呈深红色,透露出年代的久远;做工精细,严丝合缝且防蛀,要不然就保存不到现在的。从神主及保存神主的盒子上看,制作神主的主人都是读书后做官或经商见过世面的人,也能说明他们确是以孝传家的人。

贾庄古村第一篇之《赵家三兄弟》

晚上我在县志贡举录和官职录中,找赵姓的人,与北村的赵鹤鸣同时期或以后的有赵焕文、赵国瑞、赵宗普三人,不知与这里赵氏有无关系。据赵常胜说,从墓碑上看,都是念书人,有官做到国子监的,有监生,还有贡生,这里,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他误以为是官职,可能是有在国子监上学或教书的,可是教书先生是有官位的,县志没有记载,或许那时的贾庄归新绛或襄汾管着?也未可知。

乡宁历史上因有煤有铁矿石又有钳泥,具泥,具备了炼铁的条件,因此,冶炼业十分兴盛,有祖祖辈辈留下的无数遗址为证。贾庄做为交通要冲,自然食其利。现存的十座大院也明白地说明,光凭打粮食是修不出这种阵势的。他们说世祖赵文修很富有,富到什么程度呢?埋葬老人时,大行舍饭,杀猪无数,有两头杀死的猪放在剥葱的地方,被葱皮埋了都无人发现,不难想象丧葬规模之宏大。他无儿子,一生行善积德,为方便古道的客商往来,自己出钱,用石头把路从桐儿上村一直铺到了腰站的歇马店,前后二十多里。村里人说他的善心感动了神灵,终于老来得子。这件事一来说明这人有善心,有善行,也能说明其善经营,财力厚。没钱,一百个善人的善心也无济于事。

贾庄古村第一篇之《赵家三兄弟》

  •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