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受“海河英才”政策等因素影响 天津摆脱人口负增长态势

2018年,中国人口流入量前五的省份是哪些?答案是广东、浙江、安徽、重庆和陕西。

根据26省份日前公布的人口数据推算,去年人口净流入量在10万人以上的省份有广东、浙江、安徽、重庆和陕西,五省份2018年人口净流入量分别达到84.24万人、49万人、28.23万人、15.88万人和11.9万人。

人口大省山东、河南2018年常住人口总量、增量、人口自然增长量排全国前列,但河南去年净流出7万人,山东净流出19.55万人,两省份合计净流出26.55万人。


受“海河英才”政策等因素影响 天津摆脱人口负增长态势


所谓人口机械增长,是指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于人口迁入和迁出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

辽宁去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00‰,人口负增长4.4万人,人口净流出5.2万人。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表示,“东北经济形势总体不佳,就业、创业环境甚至生活环境也都不好,人口净流出很正常。”

上海和天津去年扭转人口净流出态势,从2017年人口净流出转变成去年的人口净流入。尤其天津变化更大,2017年天津人口净流出约9.3万人,2018年人口净流入0.78万人。

广东常住人口总量、增量、人口自然增长量

和净流入量全国第一

常住人口增长包括与出生死亡相关的自然增长和与人口流入流出相关的机械增长。如果扣除人口自然增长部分,就可以反映出一地区的人口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


受“海河英才”政策等因素影响 天津摆脱人口负增长态势


无论是常住人口总量、增量、人口自然增长数量,还是人口净流入量,广东都排名全国第一。

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总量达11346万人,比上年增长177万人,这是广东连续四年常住人口增量在百万人以上,去年增量超过浙江和安徽的增量总和。

从常住人口增量构成上看,生育和人口流入的双重发力让广东人口数据走在全国前列。去年广东人口自然增长92.76万人,这一自然增长量比生育大省山东还高出31.8万人。扣除自然增长的人口数量后,广东去年人口机械增长84.24万人。与此同时,对比2017年广东自然增长的101.53万人和机械增长的68.47万人,可以发现,机械增长对广东常住人口增加的贡献率在上升。

广东常住人口总量和增量之所以保持全国第一,与广东的经济活力有关。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王桂新表示,广东经济增长较快,去年9.73万亿元的GDP领跑全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流入。

此外,广东两个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今年也放宽落户条件或简化审批流程。广州在今年1月发布“1+1+3”新一轮迁入户政策,新政放宽引进人才的入户年龄限制,学士、硕士和博士分别从35、40、45周岁调整到40、45、50周岁。深圳自2018年6月起推行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新政策,在落户上取消纸质审批文件和现场报到环节,实现系统自动核查“秒批”办理。截至2018年12月31日,深圳在半年内接收毕业生超10万人,其中通过“秒批”接收9.1万名毕业生。今年2月28日,深圳正式实施在职人才引进和落户深圳“秒批”。

重庆陕西合计人口净流入超27万人

山东河南合计净流出26.55万人

除长三角地区的浙江和安徽去年人口净流入分别实现49万人和28.23万人,重庆和陕西人口净流入也在10万人以上。

重庆去年常住人口3101.79万人,比上年增加26.63万人,根据3.48‰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推算去年人口自然增长约10.75万人,人口净流入约15.88万人。

重庆也在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重庆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255名,新增科技型企业4301家。而重庆2019年的工作之一是要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政策,加快引育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另一省份陕西同样表现良好。陕西去年常住人口3864.4万人,比上年增加28.96万人,其中人口自然增长为17.06万人,人口净流入11.9万人。

陕西省会城市西安近两年在放宽落户上一路前行。例如2018年3月的落户政策提出,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线完成落户西安。该政策推出当天,西安共迁入落户人口达到创纪录的8050人。今年2月,西安落户的条件再次放宽,全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均可落户西安,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受年龄限制。

通过两年内7次升级调整西安落户政策,西安新增人口接近110万。2018年,西安市新增“新西安人”共79.52万人。其中博士以上1253人,硕士研究生2.68万人,本科23.75万人;人才引进3.21万人。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总迁入人口的63.5%。

有意思的是,尽管山东、河南这两个人口大省2018年常住人口总量、增量均排在全国前列,但河南去年净流出7万人,山东净流出19.55万人,两省份合计净流出26.55万人。

全国两个常住人口过亿的省份,一是广东,另一个是山东。山东去年常住人口总量为10047.24万人,比2017年增加41.41万人,增量排名第五。不过,与广东不同的是,山东常住人口增加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去年人口自然增长60.96万人,排名全国第二,扣除这一数据后,山东去年有19.55万人净流出。

与此同时,山东去年多地出现人口出生数量同比减少的情况,例如山东青岛、聊城2018年前11月人口出生数量同比减少2万人以上。依靠人口自然增长获得较高的常住人口,在人口自然增长减少的情况下,通常会面临人口减少的压力。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表示,“以后的出生率将会越来越低,如果没有大幅度鼓励生育的政策,很难逆转。”

东北地区人口增长压力大

天津扭转人口净流出状态

2018年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省份至少有两个,一是北京,二是辽宁。北京去年常住人口2154.2万人,比上年减少16.5万人。实际上,北京已连续两年常住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数量比上年减少2.2万人,当年是北京自1997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另一个净流出省份辽宁2018年常住人口4359.3万人,比上年减少9.6万人。其中,辽宁去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00‰,人口负增长4.4万人。这说明辽宁去年人口净流出5.2万人。

对于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情况,苏剑表示,“跟广东相反,东北经济形势总体不佳,就业、创业环境甚至生活环境也都不好,人口净流出很正常。”

王桂新提到,东北地区人口外迁与经济不景气有关。他认为,东北地区经济不佳,停滞增长甚至负增长,造成就业机会减少,收入下降。加之老工业基地主要是国企,缺乏活力,国企改革往往伴随裁员或收入下降,所以导致人口外迁去更有活力、更有机会的地区。

2017年常住人口负增长的态势在2018年得到扭转的上海和天津。上海常住人口增量由2017年减少1.37万人变为2018年增加5.45万人。天津常住人口增量由2017年减少5.25万人变为2018年增加2.73万人。

从人口机械增长上看,上海和天津也从2017年人口净流出状态转变成去年的人口净流入。上海去年人口净流入1.05万人。而天津变化更大,2017年天津人口净流出约9.3万人,2018年人口净流入0.78万人左右。

天津扭转人口局面有其政策因素影响。2018年天津“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3.3万人,平均年龄31岁,其中技能型、资格型人才4.7万人。天津还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在津投资兴业,急需型人才由企业家自主确定落户条件”的政策。今年天津将继续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推进“海河工匠”建设工程,优化人才绿卡制度,加快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人才公寓建设,拓展保障服务。

从各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可以看出,人才引进对于城市人口的流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月18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出台“零门槛”落户政策,全面取消在城区、城镇落户的“稳定住所、稳定就业”迁入条件限制。

与西安、郑州、济南等省会城市相比,石家庄的位置有些微妙。不仅附近有北京、天津两大超级城市,而且未来近在咫尺的雄安新区建设也将吸引大批人才,甚至省内的保定、廊坊都在承接部分首都疏解的功能和人口。石家庄面临的发展压力可想而知。

未来的城市竞争,其实是人才竞争。城市发展,既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和一般服务人员。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未来劳动力短缺将成为很多城市面临的难题。所以,石家庄意在通过对户籍制度彻底改革,充分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尽管人才引进带来了更多的人口流入,未来这些新流入的城市人口必然对于住房也有一定的需求,但各地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会变化,即便迎来较大规模的人口增长,房地产市场依然会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

那么对于房价是否有影响以及下季度房价的走势,人们又有着怎样的预期呢?

受“海河英才”政策等因素影响 天津摆脱人口负增长态势

央行:超五成居民预期下季度房价基本不变

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下季度房价,25.8%的居民预期“上涨”,52.7%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10.5%的居民预期“下降”,11.0%的居民“看不准”。

其他方面,对下季度,物价预期指数为60.4%,比上季度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26.8%的居民预期下季度物价将“上升”,54.6%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8.1%的居民预期“下降”,10.5%的居民“看不准”。

在消费、储蓄和投资意愿上,报告表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5.9%,环比回落2.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5.0%,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9.2%,环比上升1.9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和“股票”,占比分别为50.1%、20.4%和17.2%。

被问及未来3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按照居民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为:教育(30.6%)、旅游(29.7%)、医疗保健(26.2%)、购房(21.5%)、大额商品(20.8%)、社交文化和娱乐(17.1%)、保险(15.2%)。

此外,在就业感受指数上,一季度就业感受指数为45.8%,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16.3%的居民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51.9%的居民认为“一般”,31.8%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或“看不准”。就业预期指数为53.7%,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