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取消职称实行全员竞聘,对中小学教师是否有利,会陷入更大麻烦吗?

猫猫呵呵


实行全员竞聘,和取消职称没有什么关联。就目前来看,职称暂时还没有取消的任何迹象。

中小学教师实行全中竞聘,肯定是得大于弊。目前在多地试行的“县管校聘”,就是全员竞聘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代表组成评选组,按岗位竞聘优秀教师,学校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各自选择适合的对象。全员竞聘能够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竞争力,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更有利于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但是,全员竞聘,也有绕不开的难题:

一是不利于偏远乡村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有能力的教师,都去竞聘教学环境好、生活环境好、工资福利高的重点学校,其次是城郊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一些偏远乡村学校,会出现无人报考,或者都是一些能力稍弱的教师报名竞聘,甚至不用竞争都可以聘用,造成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偏远乡村的基础教育会更加困难,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虽然有提拔、评职称要求基层工作经历的要求,但这些人也只是走走过场,很难定下心来在基层教学。

二是会产生一些不良风气。教师会在教学之外,经营人脉、乱拉关系,或者为了竞聘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脱离实践教学。竞聘能力突出的,不一定代表教学能力就一定优秀。竞聘不到心仪岗位的教师,在其他学校不安心教学,一门心思考虑下一次竞聘,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

三是一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会出现竞聘困难的情况。工作时间长的老教师,虽然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但知识更新慢,记忆力下降,很难在竞聘的考试环节拿到高分,从而竞聘到条件较好的岗位,不得不脱离现有的生活圈子,去较为偏远的学校工作,产生许多困难和费用支出。

四是会滋生腐败,出现许多管理问题。竞聘的评聘环节,人为因素所占的比重较大,容易滋生许多腐败行为,出现个别领导打招呼、托关系、走后门、夹杂人情的不公正问题,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被排除在外,引发社会矛盾。掌握评聘大权的管理人员,如果自律不严,很容易发生违纪违规行为,滋生官僚腐败问题。


职言管语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分配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都忽略了一个实际问题:中小学教师不同于大学教师,教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随着年龄的增大,其精力与思维都会慢慢下来,而对于中小学生,普遍公更愿意接受年轻一点的老师去上课。如果都以同一标准去考核和竞聘,大部分老师上了四五十岁之后,是竞争不过三十多岁的老师的,而这也基本是每个老师都要经历的(可以去调查,这基本是一线老师的现状)。假如这样,年轻时和上了年纪时都一样认真负责和努力,但真的因为年龄大了竞聘不了原来的岗位和职级,对于这部分对教育差不多奉献了一辈子的人来说,是不是有点过河拆桥的感觉。当然,现实情况也是有不少老师努力评了高级职称之后,拿了更高的薪级之后,教学态度变差了不少,各种偷懒甩锅。所以,个人认为,对于教师,薪级与教龄都可以以一定的比例计入薪级,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完善考核制度,以考核的表现来决定薪级晋升与下调,毕竟作为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其实是次要的,主要还是责任心与工作态度,只要有责任心的,认真负责的,其实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


用户1130538489757


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以前的实际过程中操作过,反馈出来的问题也是一箩筐,恰恰滋生了很严重的问题,问题如下:

1.对于专心教学的老师来说简直是厄运,因为不会对领导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巴结逢迎,导致最终的结果就是好教师不能够胜任,能够竞聘上岗的教师却是不优秀的。耽误的不是我们的优秀的教师而是我们正在成长的孩子,耽误的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此为第一个问题。

2.对于竞聘教师的组织者也就是学校教育的组织来说,滋生了许多腐败和犯罪。就在当年的竞聘过程中,信访问题层出不穷,反馈的大部分就是腐败问题。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当年的情况是晚上到领导家里送礼的教师层出不穷,也恰恰反映了一个个违心的教师,为了生计不惜违背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3.对于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教师体制这样那样的变动导致了学生的厄运,优秀但是不社会化的教师不能够胜任,胜任的大部分都是不那么优秀或是专业素质不强,或是领导家属,或是只会溜须拍马的人,毁了受教育的孩子们。

总之,这样的竞聘方式在过去的实践中反馈出来的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一个安静舒心的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育者的折腾来说恰恰是最不明智的。


品头论足说教育


山东在2020年对全省的117个县(区)的教师进行“县管校聘”,但没有说要取消老师的职称。实际上职称和全员竞聘上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是如何保证全员竞聘上岗过程中的客观公正性?如何来监督校长的行为?如果校长的权力得不到监督,这样会陷入更大的麻烦中,也很容易产生腐败行为。


目前教育中存在一个最大的矛盾就是职称和工作岗位不相匹配,只要评了高级职称,有的老师就会想办法退出教育教学第一线,但他们同样领着高级职称的工资,应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教师评职称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指导中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他们才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在教育中引入竞争机制,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想法,一是可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整体水平,二是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现在的校长并不是竞争上岗,而由教育主管部门任命,这影响着当前教育的发展,因为这些被任命的校长基本上都不上课,这是他不敢对其他老师逗硬的原因,打铁还靠自身硬才行。



而目前一些学校在竞聘上岗时,基本上是凭关系上岗,谁与校长走得近就聘谁,这是加剧学校内部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竞聘上岗中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实际上校长也可以实行竞聘上岗制,由每个学校的教师推选出校长候选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校长候选人择优任命校长,并在一定期限内对校长进行交流轮岗,这样可以确保竞争上岗真正落到实处。


Lance课堂


对中小学来说,取消职称实行全员竞聘是必由之路。自从中小学实行职称评定以来,一直伴随着争议或诟病,几乎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以说,弊大于利)。

记得有位老师,在当地称得上是一位名师(曾经是当地“东北部山区一面旗”)。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是挂了号的“老实人”“工作狂”,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发表各类教学论文数篇)。他的教育教学工作几乎年年名列全乡或全县前列,被评为县市学科带头人。他的最大的“毛病”就是只顾埋头工作,不善于“把握机遇”。结果,任教23年后,在领导的督促下才评了中级职称。临退休时,也终于升了岗位九级(这是屈指可数的,教龄38年,一直在教学一线代主课的“九级工”)。大家都知道他有点“冤”,可谁让你不去“争”职称呢(当然,教育教学成绩和评职称是没有关系的)。这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曾经辉煌几十年的一些老教师,因职称名额的限制,他们错过了机会。

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定意义不大。一是名额有限,不是所有够条件的教师都能如愿。二是条件或标准有点偏差,教育教学成绩再优秀,缺乏某一硬性条件,比如:信息技术合格等级,就不能参与聘评。如果有了信息技术合格证,教育教学成绩差甚至不代课,也可以评聘。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人会放下教学工作,突击创造条件)

总之,取消职称全员竞聘完全可行,但是要有配套的措施机制跟进,真正让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舞台上尽情的发挥才干。

因时间关系,提笔比较匆忙,难免有错漏偏差。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云月孝文


这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是不可能的事!

老教师为了教育事业辛辛苦苦几十年,老了年老体弱了,考试竞聘一般比不上年轻的有体力、有干劲,难道为了教育辛辛苦苦几十年,最终工资还比年轻刚入的差,或者竞聘不上而下岗,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岂不令人心寒?这有可能么?

竞聘也会导致优秀教师向好的学校、城里学校集中,导致好的学校师资力量更好,差的更差,形成恶性循环,也不符合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所以题中的说法是一个伪命题!


刘669108


网上大评教师职称问题!弄清楚“三优、二弊、二提高、五注意”,也就可以息事宁人了。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只要一提到教师工资问题,马上就有人提出:“取消职称”,“职称是造成教育不公平不公正的罪魁祸首”“不废除中小学职称,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不会成功”……

怎么说的都有。让他们具体说说,又不说。

教师职称到底怎么了?问题果真如此吗?我认为,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也就释然了。

一、设立职称的三个优点。

1.彰显业务水平的高低。职称越高的教师其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高的,是经过国家机关评审认证的,没有一定的实力是不能获得的。

2.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是说要想提高职称,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及技术水平,必须不断学习钻研。另一方面是指教师职称提高之后,工资待遇相应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应该得到提高。

3.鼓励长期从教,稳定教师队伍。职称越高,工资越高,谁还愿意离开呢?

二、两个弊端。

1.职称评聘时的考核不真实,不公平,不公正。个别领导掌握着评聘的大权,县级优秀,市级模范,省级先进,哪个够格?坊间流传“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从而,影响了士气,抑制了先进,保护了后进。

2.个别教师评上职称之后,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拿着高工资,甚至不干活。体现不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三、两个提高。

职称的问题不是不能解决,我认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1.提高职称评聘工作的全流程监控,就像高考那样严密认真对待,哪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坚决处理那个环节的操作人员,绝不姑息。

2.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重。奖优罚劣,重奖先进,奖励到让那些慵懒之人眼红,害羞,难看的程度。

四、五注意。如果取消职称,实行全员竞聘,必须要思考思考以下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1.已经取得职称的教师肯定不愿意。因为职称牵扯到个人的基本工资,碰到个人利益时必须要小心谨慎。

2.用什么标准来全员竞聘。是学识水平还是业务水平?是教学能力还是教学管理?

3.谁来组织竞聘?决定权交给谁?竞聘过程能否保证公正、公平、透明、合法?

4.麻烦肯定有,要不要论证、试点、总结经验、推广?时间短了也不行,这是一个大动作,必须摸着石头过河。

5.将来会不会出来一个类似于“职称”的饱受诟病的另一个“职称”来?

现在再来看看职称的问题,我想大家应该释然了。

还是想想办法如何解决目前职称面临的问题吧!

(彭瑞金)


中小学教育者


职称评定虽然弊端很多,但毕竟有硬性指标卡着,你再神通广大,想要晋升最起码得过线,就算有徇私舞弊,关系户和草根在同一个国家指定平台上竞争。现在如果取消,换为全员竞聘,猫腻会大很多,国家可能就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由各个单位自行划定竞聘条件了,决定权完全下放到各级单位,本来由国家出面制定一些硬性指标,就是要控制人为的恶性操作,现在由硬性转为软性,有钱有关系的,才如鱼得水了,没有了硬件卡着,可能连找人代笔论文都不写了,他们会大量的拥进,草根出身的,想晋升的希望更加渺茫,那帮人多年晋升无望,就嚷嚷要取消职称评定,换来的却是比往年更坏的兆头,这个是肯定的,比如学校,原来职称晋升条件由国家统一制定,校方还真管不着,是有很多违规行为,但你如果努力还是有希望的,如果你是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努力照样能晋升,没人会卡住你,如现在取消这些国家规定,完全由教育部门和校方制定,你很有才但如果行为做事不妥当的话,基本没戏,可以说比以前惨多了,这个是由我们国情所决定的,想想就明白了。


那时的花开花落


怎么改,都是想要公平公正,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爱岗敬业。就怕别有用心的人念歪了,把真正能干活的给伤了。就像企业下岗人员,把能干活的都下岗了,留下不着调的,结果没人干活,最终企业也破产了。现在50岁左右的老师,都是有经验的,还任劳任怨,孩子也大了,没什么负担了。现在年轻的老师,怎么干活,有目共睹。没有老的牵着走,牵着干,会怎么样,很难想象。一个好的单位,就是阶梯式人员配置,老中青都要有,年长的一定是要业务精良,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标杆型的,这样会带出好的队伍,不行的老教师可以到二线呀,或者自愿提前退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啊!


刘晶545


全员竟聘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产生压力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我看还是免了吧,设有谁刀架脖子上然后傻呵呵地积极工作的,至于产生的关系圈腐败就更不必说了,教育也将更加失衡。

如果真的需要用压力产生动力的话,那压力指向也不应该是教师这一最低层。教师们受到压力也许会努力,但是在全员压力的环境下也就会形成同事即对手(敌人i的心理,从而再无集体意识,各自为战,互相提防,交流断绝,你们觉得教育质量能高吗?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衡水中学崛起的例子告诉我们,教育的好坏关键在校长不在教师,所以如果要承受压力也是校长而非教师,如果要全员竟聘请从校长开始,而且不要设置人为门槛,让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成为校长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至于教师应以大稳小调为主,边远落后学校辅以经济手段吸引有能力教师前往工作,一倍工资不行,那就两倍三倍,不信没人动心。待遇高到一定程度自人有人趋之若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