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忍孩子的這三種行為,就是把孩子往“白眼狼”的方向上養

文|福林媽咪

我們都說孩子年齡小,做錯一些事情是難免的,大人們就不應該與小孩子一般計較。

說實話,正是這樣的容忍、默認的態度,才讓社會上出現了那麼多的“熊孩子”。

忍孩子的這三種行為,就是把孩子往“白眼狼”的方向上養

因此,對孩子的教育,就應該從小培養出來。

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的某些細節,爸爸媽媽一定不要放鬆對孩子的要求。

細節一:孩子吃東西不管不顧旁人

有的家庭是老人做飯,而出於對孩子的關心,老人做的菜基本都是孩子愛吃的。看到都是自己喜歡的菜,孩子有時候會表現出特別的熱情:把菜拉的到自己面前,完全不管不顧家裡其他人的感受。

忍孩子的這三種行為,就是把孩子往“白眼狼”的方向上養

家裡福林最愛我爸做的糖醋魚,每次我們回家,我爸就會一大早的去市場買食材,把我們喜歡吃的菜,一樣一樣做出來。

有一次,家裡吃飯的氛圍本來挺和諧的,直到那盤糖醋魚端上桌……

本來放在中間的魚,生生地被福林拖到他自己面前,實在看不下去的我開始“教”他。

“你這樣吃,我們都夠不著,怎麼吃呀!”

他可倒好,還自我沉醉:“姥爺知道我喜歡,就是專門做給我吃的”。

我爸還在旁邊偷笑,略有深意的“點頭稱讚”:“行,我孫子的思維很敏捷的嘛!”

本來就吃得津津有味的福林,聽到“誇讚”,更是恣無忌憚得大吃起來。

我略顯恨意的示意我爸別幫腔,然後就給福林講條件:

“那按照你這樣說的話,以後家裡做飯,我們都只做自己喜歡吃的。”

“你就自己餓肚子嘍!”

“如此不會與別人分享的孩子,看來是不需要別人的照顧的!”

終於意識到自己錯誤的福林,又把魚推到原位,“我正在學著分享呢,媽媽你別急嘛!”

孩子用自己語言來掩蓋自己的錯誤,倒是把我們都逗笑了。我以為他的這種行為還會再發生,沒想到,他倒是真的在堅持“分享”。

帶到幼兒園的零食,會與大家分享;家裡有別的小朋友,會把玩具拿給他們玩兒……

讓孩子懂得分享,做一個無私的人。

細節二:推卸責任

忍孩子的這三種行為,就是把孩子往“白眼狼”的方向上養

表妹小時候,有一次一下子花掉了二十塊錢,可把我姑氣壞了,詢問她怎麼能花那麼多。

她倒好,一點兒認錯的態度也沒有,還一個勁兒的辯解:“誰讓你給那麼多的!你給我了,那就是我自己的啦!”

聽姑姑後來講述,表妹的話讓她頓時火冒三丈,就開門“請”妹妹出去了,還送給妹妹幾句話。

“你自己的錯誤,推倒別人身上,你還振振有詞!”

“都像你這樣的話,錯是別人的,自己倒是完美的!那你去證明一下你的“完美”!”

現在說到這件事情,表妹也是很有感觸:還好我媽讓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然現在的我會得罪很多人的呀!

人無完人,大人們還會犯錯,更何況小孩子們。

但是對於小孩子犯錯,爸爸媽媽有尤其不能忍,那樣只會助長孩子的壞習慣,讓孩子逃避責任,如不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把孩子養成“白眼狼”,那爸媽們可就有的後悔啦!

細節三:打罵家人

忍孩子的這三種行為,就是把孩子往“白眼狼”的方向上養

有的家人逗孩子,會讓孩子打東西玩趣,比如打小動物、打物件,甚至打人。

表妹家的一歲的寶寶正被我媽安靜地抱著,突然間,也不知道小傢伙是有什麼不滿,啪的一聲把手拍在我媽的頭上,他自己還樂了。

起先我媽也沒在意,結果,小傢伙反倒有恃無恐了,誰抱他,他都會“送”誰一巴掌。

表妹訓斥他,“你再這樣打人,就沒有人喜歡你了。打人的孩子是沒有人喜歡的。”

忍孩子的這三種行為,就是把孩子往“白眼狼”的方向上養

我們也很配合的點頭稱是,小傢伙嚇哭了。問他還打不打人,小傢伙是邊哭邊搖頭。

其實,有時候孩子打人是無意間的動作。他們可能會覺得好玩,又見大人沒有嚴厲制止,就覺得那是大人們能接受能允許的動作,所以就會肆無忌憚。

如果孩子有打人的傾向,爸爸媽媽一定要及時糾正,不然,孩子的成為一種習慣,長大後也是會傷害自己父母的。

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的“忍”讓孩子變成眾矢之的“熊孩子”。

正是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忍一時”的態度,才毀了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的機會,毀了一個“好孩子”成長的機會。

教育孩子,不是“忍”就能讓孩子變得優秀的,而是不斷地糾正,不斷地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