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日本新年號打破千年傳統,到底近現代的日本年號變更又有何玄機?

日本新年號打破千年傳統,到底近現代的日本年號變更又有何玄機?

據媒體報道,日本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 11 時 42 分,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正式公佈日本新年號為 “令和”,成為自“大化”(公元645年)以來,日本歷史上第 248 個年號。

在日本此前使用的247個年號,基本出自四書五經、《史記》等等中國古籍,而“令和”則來自日本古代詩歌總集(多為奈良時代公元710年-794年)——《萬葉集》(在日本的地位類似於中國的《詩經》)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這是日本使用年號上第一次“去中國化”,既體現當代日本持守大和文化的立場,也寓意“人們的美麗心靈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誕生併成長的意思”。

日本新年號打破千年傳統,到底近現代的日本年號變更又有何玄機?

中國古代年號及其影響

其實不管日本新年號是採用中國古籍還是日本古書,都改變不了其文化源頭來自中國的事實。從漢武帝開始設立“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開始,年號成為古代王朝紀年的名號。

在古代如果遇到新皇登基、天降祥瑞或者政權發生重大事情,古代帝王往往都會改元,變更年號。幾乎所有的新皇帝登基時,為了表示自己作為天子,奉天承運以及繼承王位(皇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並昭示開啟新的時代,都會使用新的年號。即使太上皇在世也不例外(比如清代弘曆把皇位傳給兒子顒琰,年號從乾隆改為嘉慶),這幾乎是受漢文化影響地區的通例。

而“天降祥瑞”也是古代改元的重要因素,比如漢武帝打獵時,抓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是“神物”,因此劉徹改元“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而《宋史·本紀第七》記載:“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黃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守門卒塗榮告,有司以聞。上召群臣拜迎於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丁卯,紫雲見,如龍鳳覆宮殿。戊辰,大赦,改元。”儘管是偽造的“天書”,但宋真宗趙恆出於政治宣傳、好大喜功的需要,就把“景德”改元“大中祥符”這個四字年號(公元1008年—1016年)。

日本新年號打破千年傳統,到底近現代的日本年號變更又有何玄機?

如果朝廷發生重大事件,帝王也會進行改元。比如武則天為了證明統治合法性,於695年登嵩山,封神嶽,大赦天下,併為此改元“萬歲登封”(公元695年-696年)。而皇太極在1636年改後金國號為清,將原來的年號“天聰”改為“崇德”(公元1636年-1643年)(不過有學者認為,後金只用可汗紀年,並無天命、天聰兩年號,這是後來漢族學者附會的)。

在明清以前,古代帝王都會使用多個年號,武則天在稱帝的21年裡,就使用了18個年號。但明清以來,大多數帝王(除兩次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鎮和清太宗皇太極外)只使用一個年號,因此後世也以年號來稱呼這一時期的帝王。比如: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康熙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光緒皇帝(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等等。

辛亥革命後,中國推翻了帝制,代表帝王統治合法性的年號也被廢除,而開始使用民國紀年。不過民國時期年號並未絕跡,主要出現在一些非正統或偽政權當中。像袁世凱稱帝的“洪憲”、偽滿洲國的“大同”、“康德”等等。

在古代時期,中華文明是東亞文化圈的核心,因此年號制度也影響了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等國家。但除日本外,這些國家都廢除了君主制,因此只有日本(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將年號制度保存下來,並延續至今。

日本新年號打破千年傳統,到底近現代的日本年號變更又有何玄機?

日本年號來源與近代年號寓意

日本的年號制度起源於七世紀。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發動乙巳之變,誅滅蘇我入鹿一族後,擁立輕皇子即位,是為孝德天皇

日本天皇於是首次採用中國的年號制度,建元“大化”(公元645年-650年)(典出《尚書》:“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此為日本第一個年號。他們還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從經濟到政治方面進行了改革,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並詔書公佈改新的內容,律令嚴格劃分良賤的身份制。這次改革建立了與中國相似的政治制度,促進了日本的發展,史稱“大化革新”。

此後1300多年裡,日本都採用年號紀年,而這247個年號中,基本上都出自《尚書》、《易經》、《詩經》等中國典籍。這是漢文化對於日本影響的重要體現。

近代以來,日本雖然成功實現了現代化,但年號制度仍保留至今。在剛宣佈的“令和”之前,日本近現代一共使用了四個年號。

公元1867年,睦仁天皇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於次年改元“明治”(公元1868年-1912年)。此出自《周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寓意“君主勤政愛民,達到天下大治。”

日本新年號打破千年傳統,到底近現代的日本年號變更又有何玄機?

“明治維新”確實是對日本影響巨大的一場變革,他們積極向西方學習,使日本徹底走出了中世紀,成為近代化國家。

因此從內政看,無愧於“明治”二字。但是日本也在這一時期走上了對外擴張道路,通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加緊對華侵略,成為中國近代揮之不去的夢魘。

明治天皇去世後,他的皇子嘉仁繼位,改年號為“大正”(公元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4日),此語出自《易經》中的“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這一時期日本國內除了米騷動、關東大地震等等事件外,國內局勢大體平穩,經濟得到發展,政治環境也較為寬鬆,史稱“大正民主”,因此“大正”也基本實至名歸。不過日本對外擴張勢頭不減,像二十一條、青島權益等等都發生於這一時期。

日本新年號打破千年傳統,到底近現代的日本年號變更又有何玄機?

大正天皇之後即位的裕仁天皇,他採用了“昭和”(公元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作為年號,取自《尚書·堯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此語是堯帝統治時國內人民安康,國與國關係和睦的景象。可現實就是如此諷刺,在昭和的前二十年,日本軍國主義開始了最為瘋狂野蠻的對外擴張,發動了十四年的侵華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巴丹死亡行軍、新加坡大屠殺等等一樁樁駭人聽聞的慘案,給亞太人民尤其是中國人民帶來沉痛災難。最終日本也付出慘重代價,“昭和”最後也變成了“招核”(廣島與長崎)。儘管日本戰後痛定思痛,國家在美國人幫助下也發生了重大變革,實現了經濟騰飛,科技發展。但由於二戰中的臭名遠揚,“昭和”一詞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明仁天皇即位後,改年號為“平成”(公元1989年1月8日~2019年4月30日),取自《史記》中的“內平外成”以及《尚書》中的“地平天成”,寓意“無論內治、外交,天地之間皆能和平”。這一時期日本經濟時有動盪,但仍是經濟、科技的強國,國內總體不錯,民眾也都安居樂業。不過由於右翼思潮的崛起,在歷史問題、防衛戰略等方面時常遭到中韓等鄰國的非議,因此也並非是“天下太平”啊。

5月1號,日本新天皇德仁即將登基,使用新年號“令和”。此後的日本何去何從,國際社會將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