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日本新年号打破千年传统,到底近现代的日本年号变更又有何玄机?

日本新年号打破千年传统,到底近现代的日本年号变更又有何玄机?

据媒体报道,日本当地时间4月1日上午 11 时 42 分,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正式公布日本新年号为 “令和”,成为自“大化”(公元645年)以来,日本历史上第 248 个年号。

在日本此前使用的247个年号,基本出自四书五经、《史记》等等中国古籍,而“令和”则来自日本古代诗歌总集(多为奈良时代公元710年-794年)——《万叶集》(在日本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诗经》)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这是日本使用年号上第一次“去中国化”,既体现当代日本持守大和文化的立场,也寓意“人们的美丽心灵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诞生并成长的意思”。

日本新年号打破千年传统,到底近现代的日本年号变更又有何玄机?

中国古代年号及其影响

其实不管日本新年号是采用中国古籍还是日本古书,都改变不了其文化源头来自中国的事实。从汉武帝开始设立“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开始,年号成为古代王朝纪年的名号。

在古代如果遇到新皇登基、天降祥瑞或者政权发生重大事情,古代帝王往往都会改元,变更年号。几乎所有的新皇帝登基时,为了表示自己作为天子,奉天承运以及继承王位(皇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并昭示开启新的时代,都会使用新的年号。即使太上皇在世也不例外(比如清代弘历把皇位传给儿子颙琰,年号从乾隆改为嘉庆),这几乎是受汉文化影响地区的通例。

而“天降祥瑞”也是古代改元的重要因素,比如汉武帝打猎时,抓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是“神物”,因此刘彻改元“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而《宋史·本纪第七》记载:“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丁卯,紫云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尽管是伪造的“天书”,但宋真宗赵恒出于政治宣传、好大喜功的需要,就把“景德”改元“大中祥符”这个四字年号(公元1008年—1016年)。

日本新年号打破千年传统,到底近现代的日本年号变更又有何玄机?

如果朝廷发生重大事件,帝王也会进行改元。比如武则天为了证明统治合法性,于695年登嵩山,封神岳,大赦天下,并为此改元“万岁登封”(公元695年-696年)。而皇太极在1636年改后金国号为清,将原来的年号“天聪”改为“崇德”(公元1636年-1643年)(不过有学者认为,后金只用可汗纪年,并无天命、天聪两年号,这是后来汉族学者附会的)。

在明清以前,古代帝王都会使用多个年号,武则天在称帝的21年里,就使用了18个年号。但明清以来,大多数帝王(除两次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和清太宗皇太极外)只使用一个年号,因此后世也以年号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帝王。比如: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光绪皇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等等。

辛亥革命后,中国推翻了帝制,代表帝王统治合法性的年号也被废除,而开始使用民国纪年。不过民国时期年号并未绝迹,主要出现在一些非正统或伪政权当中。像袁世凯称帝的“洪宪”、伪满洲国的“大同”、“康德”等等。

在古代时期,中华文明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因此年号制度也影响了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等国家。但除日本外,这些国家都废除了君主制,因此只有日本(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将年号制度保存下来,并延续至今。

日本新年号打破千年传统,到底近现代的日本年号变更又有何玄机?

日本年号来源与近代年号寓意

日本的年号制度起源于七世纪。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发动乙巳之变,诛灭苏我入鹿一族后,拥立轻皇子即位,是为孝德天皇

日本天皇于是首次采用中国的年号制度,建元“大化”(公元645年-650年)(典出《尚书》:“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此为日本第一个年号。他们还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这次改革建立了与中国相似的政治制度,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史称“大化革新”。

此后1300多年里,日本都采用年号纪年,而这247个年号中,基本上都出自《尚书》、《易经》、《诗经》等中国典籍。这是汉文化对于日本影响的重要体现。

近代以来,日本虽然成功实现了现代化,但年号制度仍保留至今。在刚宣布的“令和”之前,日本近现代一共使用了四个年号。

公元1867年,睦仁天皇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于次年改元“明治”(公元1868年-1912年)。此出自《周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寓意“君主勤政爱民,达到天下大治。”

日本新年号打破千年传统,到底近现代的日本年号变更又有何玄机?

“明治维新”确实是对日本影响巨大的一场变革,他们积极向西方学习,使日本彻底走出了中世纪,成为近代化国家。

因此从内政看,无愧于“明治”二字。但是日本也在这一时期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成为中国近代挥之不去的梦魇。

明治天皇去世后,他的皇子嘉仁继位,改年号为“大正”(公元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4日),此语出自《易经》中的“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这一时期日本国内除了米骚动、关东大地震等等事件外,国内局势大体平稳,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环境也较为宽松,史称“大正民主”,因此“大正”也基本实至名归。不过日本对外扩张势头不减,像二十一条、青岛权益等等都发生于这一时期。

日本新年号打破千年传统,到底近现代的日本年号变更又有何玄机?

大正天皇之后即位的裕仁天皇,他采用了“昭和”(公元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作为年号,取自《尚书·尧典》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语是尧帝统治时国内人民安康,国与国关系和睦的景象。可现实就是如此讽刺,在昭和的前二十年,日本军国主义开始了最为疯狂野蛮的对外扩张,发动了十四年的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巴丹死亡行军、新加坡大屠杀等等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惨案,给亚太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沉痛灾难。最终日本也付出惨重代价,“昭和”最后也变成了“招核”(广岛与长崎)。尽管日本战后痛定思痛,国家在美国人帮助下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实现了经济腾飞,科技发展。但由于二战中的臭名远扬,“昭和”一词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明仁天皇即位后,改年号为“平成”(公元1989年1月8日~2019年4月30日),取自《史记》中的“内平外成”以及《尚书》中的“地平天成”,寓意“无论内治、外交,天地之间皆能和平”。这一时期日本经济时有动荡,但仍是经济、科技的强国,国内总体不错,民众也都安居乐业。不过由于右翼思潮的崛起,在历史问题、防卫战略等方面时常遭到中韩等邻国的非议,因此也并非是“天下太平”啊。

5月1号,日本新天皇德仁即将登基,使用新年号“令和”。此后的日本何去何从,国际社会将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