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历史一书生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征战十余载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为了奖赏那些帮他攻伐天下的功臣宿将,朱元璋不仅对其加官进爵,还特意颁赐免死铁券以示皇恩浩荡。明朝初年所赐的“免死铁券”为瓦片样式,其上镌刻数百余字以传述所有者的功绩,史载:“形如瓦片,刻诰文,皆携免罪、减死、俸禄之数,字嵌以金云……”当然,免死铁券上还清楚地刻有适用范围:“除谋逆不杀,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等言语。

▲免死铁券

洪武三年(公元1369年),天下彻底平定后,朱元璋又给有功之臣颁赐了“免死铁券”,比如徐达、李善长、汤和、朱升等人皆获得了象征圣眷的免死铁券,毕竟这东西在关键时刻可以保命,而且保的还是父子两代人的命。除此之外,免死铁券也是世袭爵禄的象征。不过大家都知道,那些持有“免死铁券”的开国功臣们,几乎没有一个人享受到了“免死”特权,反而都不得善终、下场凄凉。

▲胡惟庸剧照

洪武十三年(公元1379年),朱元璋决定利用“擅权植党”的胡惟庸作为切入点,掀起一波诛杀功臣的浪潮,比如他真正要杀的便是和胡惟庸关系亲密的李善长。然而要想处死李善长这些开国元勋却并非易事,毕竟他们手里都还握有免死铁券,可免一死。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终于找到机会,将胡惟庸党案扩大化,最终定义为谋逆大罪,于是李善长等人被牵连问斩。为掩饰自己的真正意图,朱元璋还将自己所写的《昭示奸党录》下发全国各地官署,要求在民间广为传播。

在后来的“蓝玉案”中,朱元璋又故伎重演,将蓝玉等持有免死铁券有功大臣处死。至于信国公汤和,他和朱元璋乃是发小,深知皇帝陛下的心思,因此早早就上交兵权回家养老了,所以朱元璋才对其网开一面。不过到后来,汤和的两个儿子接连在军中病亡,汤家的免死铁券也就形同作废。

▲建文帝朱允炆蜡像

事实上,“免死铁券”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中山王徐达长子徐辉祖有幸用到了父亲传下来的保命之物。在徐达死后,徐辉祖袭爵魏国公,并在建文帝登基之后承担起了金陵城的防卫工作。“靖难之役”爆发时,徐辉祖曾经率军平叛,但由于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所以朱允炆对其颇为忌惮,并未委任他为平叛大元帅。不过徐辉祖本人却对建文帝很是忠诚,不仅支持其削藩政策,还多次拒绝了妹夫朱棣的拉拢。

领兵平叛期间,徐辉祖在齐眉山大败朱棣燕军,但朱允炆却对他愈发心怀芥蒂,干脆将他召回南京。朱棣进入南京城后,许多大臣纷纷归附,唯独徐辉祖独坐于徐达祠堂之中,不愿出城迎接。当朱棣前来问罪时,徐辉祖则将自己持有的免死铁券呈送朱棣。朱棣看后勃然大怒,本欲将他与黄子澄、齐泰等建文孤臣一起处斩,后来又想着这毕竟是太祖所赐免死铁券,他也不好破坏皇家威信,再加上徐皇后出面求情,所以最终只能将徐辉祖罢爵幽禁了事。

▲明成祖朱棣画像(局部)

因此在整个明朝初期,真正使用“免死铁券”并发挥作用的,也就只有徐辉祖一人。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皇后崩,徐辉祖也在一个月后去世,死因不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念及与徐皇后的感情,下旨恢复徐辉祖一脉爵位,徐达子孙又得以世袭魏国公,直至明朝灭亡。总的来说,朱元璋当初赏赐免死铁券,只是为了拉拢人心,关键时刻这东西有没有用,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就像徐辉祖,要不是靠妹妹苦苦求情,恐怕早已成了刀下亡魂,更谈不上徐家子弟继承国公了。

《明史》《明太祖实录》


趣观历史


免死铁劵,是朱元璋的奇思妙想,据说可免死罪一次。

朱元璋当年大封功臣,十分慷慨,一口气签发了34张免死铁劵。得到铁劵的大臣,个个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像是请来了菩萨似的,设香案在大堂供着,似乎有了铁劵,就多了一个脑袋。


这些开国功臣,大多是一人一张,但李善长是个例外,他一人搞到了两张,可以免死两次。

然而,这些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一一惨死,李善长虽有两张铁劵,仍难免一死,一家老少十口也尽数遭杀。

李善长是不是老糊涂了,关键时刻,为何不出示免死铁劵啊?

李善长不傻,关键时刻出示了,朱元璋一看,嘿嘿冷笑,他拿出了一张铁劵使用说明书,只见上面写道:

本铁劵适用于抢劫、强奸、杀人、纵火等暴力犯罪,但谋反罪除外。

李善长一看傻眼了,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道:“城里套路深,哥要回农村。”


朱元璋笑道:“农村你去不了了,要去只能去地府报到了!”

除了李善长,还有哪些大臣虽有免死铁劵,还是被砍头了呢?

徐达,有免死铁劵一张。徐达生了背疽,不能吃烧鹅,因烧鹅乃发物,吃了会背疽破裂而死,后来,朱元璋专门让人送来一只大烧鹅,徐达看了之后,知道活不了了,一边流着泪,一边吃着烧鹅,最后死掉了。


蓝玉,有免死铁劵一张,全家惨死,株连一万五千人。

胡惟庸,有免死铁劵一张,全家遭杀,株连三万多人。

免死铁劵不仅不能免死,反而成了一道催命符。


一半秋色


丹书铁券,民间俗称免死金牌,这是皇帝发给有功劳臣子的最高荣誉,也可以算成是臣子的挡箭牌。朱元璋就曾经给34个功臣都颁发了免死铁券,不过,这个免死铁券有一个小小的陷阱,那就是,只要不是谋反,都可以免死。

当然,并不是说免死随时都可以用,绝大多数免死金牌,只能免死一次,有些功劳特别大的,可以免死两次。比如被称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长,他的免死金牌可以免死两次,儿子也可以免死一次。

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最后的结局非常悲惨,不但自己被处死,而且还牵连了自己的家人,于是,一家七十多口,全都被处死。李善长其实非常无辜,胡惟庸案发生后,李善长虽然有所牵连,但毕竟和李善长的关系不是很大。

这一次,朱元璋原谅了他,免去了他的死刑,流放到了崇明。但几年后,朱元璋再次秋后算账,最终,李善长还是因为胡惟庸案件而受到牵连,最终悲惨死去。

李善长的结局,告诉人们两件事,第一,免死金牌不是万能的,如果触犯了谋反的大罪,那是不可能被赦免的。第二,谋反不谋反,你说了不算,皇帝说了算。

那么,我们回头再看一下问题,就会发现。历史上所谓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全都是一种象征性的摆设。聪明的人不会把这种东西当成护身符。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即使有免死金牌,只要皇帝想让你死,谋反的罪名很容易成立,虽然你本身不会谋反,但你却没有申辩的权利。

李善长和那些有了免死牌,却依旧被处死的人,他们的结局诠释了什么叫做伴君如伴虎。问题中问的,或许真的是太过天真。

有人或许说,朱元璋太过残忍刻薄。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实在太多了。人们对于权力地位欲望,远远超出了道德以及人性的约束。如果换位思考,人们或许就会明白,朱元璋等人很害怕权力的丢失,有其害怕谋反等行为。

免死金牌是一把双刃剑,表面上看是一种殊荣,一种荣耀,实际上,在免死金牌背后,是一种警告和不信任。人们如果过于天真的认为,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当有一天死亡就在眼前之时,就会明白,现实的残酷,远超你想象。


小小嬴政


朱元璋为什么要给大臣发“免死铁卷”?

这一个问题最重要。

明朝很多人不明白,现在很多历史研究者也不明白。

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铁卷”,重点不在于持卷者可以免死。

朱元璋搭功夫,搭成本弄什么劳什子“免死铁卷”目的只有一个:
以显示朱元璋“皇恩浩荡”,赏功大方!对得起手下人的跟随!

朕念尔勤劳既久,立功最大。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肯定是生命呀!什么金银财宝,高官王侯那里比的了生命珍贵呢!

朱元璋决定给予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34人第二次生命,甚至给了李善长两张“免死铁卷”,就是给了两次生命呀!

你们看看,我朱元璋对你们多好呀!“赏”不可谓不厚了吧!我对得起你们立的大功了,你们这些王八蛋要对得起我呀!不要翘尾巴!——朱元璋如是说。

但是,朱元璋接着说:为了防止你们翘尾巴,对不起我赏给你们的“厚赏”,也为了保护你们,以不让你们胡作非为,咱们加个备注吧!

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恩,免死有条件,谋反照杀不误。

至于什么是谋反,谁来解释谋反?

自然是朱元璋了,朱元璋说你谋反了,你就是谋反了。

重申一下重点:

免死铁卷者只为为了显示朱元璋“君恩深厚”!

和免死与否关系不大!


葭明通半瓶历史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金牌),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金牌)?

免死铁券是赐予高官大臣的免死凭证,借此可以在犯罪后,免于死刑或其他刑罚,而且此铁券还可以继承。这种制度是汉高祖所创,也算是历史悠久,但真正用铁券来获得免死的人并不多。

朱元璋创立了大明帝国,虽然朱元璋在之后滥杀功臣,但在刚建国不久,朱元璋还是在拉拢人心上花费了不少功夫,免死铁券就是其中一种手段。

史料记载:

“洪武三年,大告武成,论功行赏,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爰及苗裔。”

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论功行赏,公爵十个人,侯爵二十八个,都赠与了免死铁券,代表了最高等级的荣誉。这其中就包括李善长、傅友德、王弼、耿炳文、冯胜、郭英、徐达、李文忠、沐英等等,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被杀,傅友德被朱元璋逼死,冯胜牵扯蓝玉案被杀等。

这些功臣都被授予免死铁券,但都没有获得幸免,那么这些功臣,为何没有用免死铁券来免于死罪?

免死铁券有前提条件

免死铁券只能赠予对国家贡献最大的功臣,只有被封为公、侯、伯爵位的人,才能受此功勋。也就是说先不论这东西的效用如何,想要得到它非常苦难,不仅要有军功在身,还得封有爵位,缺一不可。

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自然要赋予最高荣誉象征,免死铁券,李善长可以凭借铁券免两次死罪,儿子可以免一次死罪。也就是说如果超过这次数,这铁券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具体的这个次数是依据什么来定义,解释权都在朱元璋那里。

史料记载:

“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设定的铁券兑换规则之一,那就是谋反罪名不算在内,也就是你犯了其他罪过,可以免死,比如侵占百姓田产、比如贪污受贿,但一旦查明你有造反图谋,免死铁券即刻作废。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谋反的罪名是谁来定,还不是朱元璋定的,如果想杀一个人,不论他是否有谋反企图,只要朱元璋说他要造反,或者想造反,那他就死定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如果免死铁券抵消了死刑,但不代表着铁券能保住权位和荣华富贵,也就是说,如果犯了大罪,给免除死刑,但有可能被贬官贬到底,或者成为老百姓,这一生荣华也许会化为泡影。

开国功臣蓝玉,曾在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兵,也得到了免死铁券,但由于蓝玉骄横跋扈,豢养恶奴,也曾经多次出言不逊,以至于被朱元璋扣上了造反的帽子,随即被杀。事实上,蓝玉的造反企图,并没有什么确切证据,这只不过是朱元璋一面之词。

免死铁券也有相应的说明书,在使用前必须详细阅读其说明,才能正确运用,否则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免死铁券有时间限制

这世上几乎任何东西都有个时限,免死铁券同样如此,然而朱元璋在设立免死铁券制度时,估计并没有想到这个时限问题,毕竟这东西是他发出的,如果他去世了,那么这铁券就成了空头支票。

作为开国元勋的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予免死铁券。耿炳文的功劳不小,在朱元璋分封功臣之时,耿炳文被划到了徐达这一等,也许是耿炳文为人厚道,或者源自他擅于防守作战,没有死在朱元璋手下,被留了下来。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反叛,最早征讨朱棣的就是耿炳文,只不过在初次接触就被朱棣击败,之后统帅换成了李景隆。耿炳文已经老了,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但朱棣还记得他,朱棣不会放过他的敌人,哪怕是他称帝之后。

史料记载: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朱棣坐上了皇帝,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就上疏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的花纹。在古代,这龙的形状、花纹是不能随便乱用的,一般只有皇族才能用,而耿炳文只是一位臣子,这明显是对皇帝的不敬。

想来耿炳文必定没有用龙形器物的胆子,主要源自他曾和朱棣对着干,就这一点,耿炳文就必死无疑。当耿炳文知道有人弹劾自己,就害怕地自杀了。虽然这不是朱棣亲手杀的,但也是被朱棣逼死的。

此时就算耿炳文拿出免死铁券,朱棣是否认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皇帝保证诚信的前提下,免死铁券也是有时限的,天下的主人换了,铁券就成了废纸一张。

皇权专制条件下,免死铁券无法法制化

在朱元璋建国之初,他想凭借这免死的最高奖励,获得臣子的绝对服从,借此加强中央集权,让皇位更稳固。而随着时间推移,人和物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朱元璋性格变得越来越暴戾,功臣的做事风格也越来越嚣张跋扈。

君臣关系也从之前的其乐融融变成了针锋相对,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可以超脱在制度之外,大臣如果犯错可能会死,但皇帝犯了错,顶多下个罪己诏了事。另外,这制度是皇帝制定的,那么皇帝就有权改变它,就像很多兑奖券,下面总会有一条小字,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也就是说,这免死铁券是皇帝发的,那么皇帝就有权作废它,如果为了名声,朱元璋会想办法给要杀之人扣上个谋反的帽子,如果朱元璋嫌麻烦,那就直接杀掉,也没有任何人敢指责他。

在那信息不甚畅通的明代,只有皇家贵族才有资格有什么免死铁券,而老百姓可能压根不知道有这回事,于是就算皇帝违反诺言那也没有什么问题。李善长、冯胜、蓝玉、胡惟庸皆是如此,不是说他们一定要犯了某某罪才会被处死,只要他们有可能触怒了皇帝,都必须死。

等到朱元璋杀红了眼睛,这免死铁锹已经没有意义了,朱元璋自己撕毁了协议,而在那皇权至上的年代,也无可厚非。免死铁锹或者任何一条法令,都无法规范化制度化,这是封建皇权的前提决定的,只要皇帝想杀的人,基本都难逃一死。

朱元璋清楚,臣子也明白,这个免死铁券只是个吉祥物,没事拿来供奉毫无问题,但关键时刻保命是靠不住的。


杨角风发作


第一次知道“免死铁卷”是在《水浒传》中,对小旋风柴进的那个铁片子感兴趣,但是也知道了“丹书铁券”这个东西。其实不只是宋朝,大明王朝刚刚建国的时候,朱元璋为了表彰那些功臣们,也搞了这一套,无非是为了表明他对昔日一起征战大臣们的深明大义和崇高谢意。

大臣们当然很高兴,因为有了这个东西就可以免死了,但是根据后来的事实表明,他们想的太早了,而且在朱元璋一朝,伴随着日后的大屠杀和大清洗。我们不禁迟疑,难道丹书铁券不灵了吗?为什么朱元璋还会杀持有丹书铁券的大臣来?这些大臣的智商呢?

别看是一个小小的铁片,这就涉及到一个权力博弈的问题,其主导权当然是在朱元璋身上,其最终的解释权也在朱元璋这里,这玩意到底有效无效,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的事情。朱元璋说他有效,他就有用;说他无效,就是废铁一块。

但是朱元璋在背后留了致命的一招,那就是丹书铁券免死的前提,那就是“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也就是说,只要你不是谋逆大罪,其他的任何罪名都可以赦免。所以说,朱元璋想除掉那些手中持有丹书铁券的开国功臣,也只有把他们归为谋逆造反的一党。

朱元璋即位后,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巩固自己的政权,他深知功臣们个个劳苦功高,又能力非凡,是威胁大明王朝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己在位的时候,尚可镇住,但是自己驾崩之后,儿孙们即位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了,所以必须要对他们下手。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制造了很多惨案,只要是他认为有威胁的基本上都处死了,而且这些被处死的大臣,基本上都是犯了谋逆大罪。至于为什么都是谋逆大罪,因为他们手中都有丹书铁券,李善长、刘基、徐达等等,基本上都有,而且大部分的开国大臣都有。

朱元璋也知道这些人没有谋逆之心,但是自己在的时候没有,并不代表以后没有,他们没有,并不代表他们的儿孙没有,所以说为了大名江山和子孙后代的稳固统治,自己出的这个难题,必须要自己解决掉,于是胡惟庸案、蓝玉案,这一系列的案子中,牵涉进了很多人,牵涉进了很多的人头落地。

丹书铁券这玩意,纯粹就是个心理安慰,这一点朱元璋心里清楚,大臣们心里也清楚。也终究逃不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你喜欢的那些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好吧,俺不得不说,老黑们又跑到老朱家的地头上来黑老朱了。这啥事,都能给老朱家整一堆,开头那水果大战,桃子杀人,李子杀人,回头整个西瓜塞牙缝都能杀个人,这也没谁了,今又弄了一免死铁卷搁着讨论老朱无德无能,挑毛病杀人。

照一般人的想法,这免死铁卷搁着就成了那破优惠券,瞅着一百的优惠,屁股后面涨一百二,不仅不能免死还掏你家底,这也真是没谁了。

话说这免死铁卷虽然挂了一个免死的字,但这物件又不是啥盾牌,皇帝真要捅你,哪有捅不死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人就要说了:“整这么大一圈过来,那免死铁卷还不是纸糊的,最后还不是让朱元璋一个接着一个的给捅死了!你这属于高级黑吧!”

您高抬俺了,啥高级黑,俺没干过这玩意。首先大家伙得肯定一点,任何的事他都是有原因的。毕竟老话说的好,水有源树有根,您整根大辣椒吃吃,没农民伯伯捯饬那土地,还吃不上不是。

今天咱就借住题主这一亩三分地把这事掰扯掰扯。

咱先从这牌牌说起。

在老百姓的认识当中,这物件被称为免死金牌。印象当中家里要有这么个东西,就得搁大堂里供上,天天上香,啥红苹果,啥大香蕉的天天的换新鲜的。

这家里头如果出了啥混蛋尽干些不着调事的傻小子,这物件就能派上用场。当皇帝派人去拿的时候,往往先窜出一个,脑袋扎金花,身穿大红袍的老太太,一根龙头拐杖搁地上一杵,另一只手整一个亮闪闪足够晃瞎眼珠子的圆牌牌。

“免死金牌在此,看那个扯淡的敢把俺孙子拿走!”

然后一个十七八或者二三十的糙汉子,抱着老太太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搁老太太的衣服上摸:“奶奶救俺!”哭的那叫个稀里哗啦,惊天地泣鬼神啊!

得咧,就这么一下子,皇帝这方就先软了一层。

那么事就这么结束了吗?那么扯淡吗?那戏文了回回都有办法,把这傻缺一样的糙汉子拿住,回手就是一剑给捅死,了事。

所以戏文里已经告诉咱,这东西真真的不靠谱,您要信了这玩意,真真的把自己往火山口上塞。

为嘛这么说呢?因为搁最开始的时候,这叫丹书铁劵或者叫金书铁卷,其他的名就更加多了,小伙伴们对这也不感兴趣,多了咱也不提了。

为嘛叫丹书铁劵呢?因为开头的时候,这物件是用朱砂写字,而且这底子是用铁片片造的,所以叫丹书铁劵。

最开始是在汉高祖刘邦的手里发行的,这物件这个时候就不具有啥免死的功能,它就俩功能,其一是皇帝给下边大臣封侯的凭证,其二这就是一军功章,表示你这人确实能干,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而且这物件怕你仿照,人家是一分为二,左边这块下边人拿走,丢了该不补缺,而剩下的右边这块皇帝自己收藏起来,到时候就能拿出来核对,这要是对不上,就得拿脑袋补这缝。

这事,整到南北朝时期,这物件才具有了免死的功能。

那会大家伙也知道,那是咱大华夏一次大分裂时期,上接十六国,下接大隋朝。

那叫个乱,天天的一帮人拿着大刀片子,互相怼,把个大华夏祸祸的不成样子了。

打仗这就得死人,这就得有军功加爵。这天天的打,打的封无可封了,齐活,这免死的功能就这么诞生了。

那么传到唐朝的时候,这铁卷上就不用朱砂写了,而是用金块镶嵌上去,毕竟大唐朝的国力就摆在那里,用点金子啥的合适。

打这里起这免死铁卷的制式算是确定下来,大家伙都仿照唐朝的制式进行制作。

朱元璋手上的免死铁卷

那么这事到了朱元璋的手里,他也整了一堆免死铁卷,有着公爵头衔的发给了六个人,侯爵的一共给二十八个人发了下去。

咱就说吧,您这没个大功劳,没个啥能耐的能捞这么一块吗?根本就不可能,毕竟这是开国的时候,靠着油头粉面的大脸蛋子上位的还真不会有,毕竟这样的分分钟钟就让敌人给砍了大脑壳不是。

能人强将那叫个海了去了,而且能拿到这免死铁卷的那还都是能人中的能人?

好吧,问题就出在这里。

后来这,三四十家,本人没有被杀,子女不被杀,没有被胡惟庸这老小子,还有蓝玉这大脑壳连累到案子里的,就三人。一个是汤和,另一个是华高,再有一个就是徐达。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徐达不是让老朱整一只北京烤鸭,啊不,烧鹅给整死了吗?

拉倒吧,那就是野史中记录的,正史中是老老实实病死的。有机会咱再说这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说了:“你看看,这没有黑朱元璋吧,发出去这么多,活下来就三,这还啥免死金牌,逗人玩呢?”

俺就呵呵了,这事要和当时的环境要结合。当年朱元璋着手培养的皇帝继承人朱标,这人比朱元璋死的还早。

这一家伙下去早些年给这朱标搭配的太子党,这就没人能压服的住了。毕竟后期朱元璋已经开始放手让这朱标处理国事了,这太子党已经开始做大。

开头朱标利用这太子党一系,能把这开国功臣压住。但这朱标一死,把朱允炆推出来。

就朱允炆他的班底还没来得急培养,而且他这人优柔寡断的,满朝堂那都是谁也不服谁的能人猛人,他能压住个谁?

只要朱元璋一死,这些人但凡活着,不给你整点事出来,俺都不信,更别说朱元璋了,他更加的不相信。所以啊,这就有了后面大杀特杀。

这是其一。

再有这个时间点上的朱元璋已经开始疑神疑鬼,但凡和谋反沾边的他绝对不会放过你。他就害怕这朱允炆弹压不住,最后把老朱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分分钟钟的就给闹掰了。

刚刚俺不是说了,能拿到免死铁卷的那个不是猛人,当然也就进入了朱元璋的眼珠子里了,不盯他盯谁呀!

简单的说,就拿蓝玉的性格,谁能压服的了,没人吧!

所以朱标不死,后边的事真真的就没有了,但麻烦的是朱标死了,朱元璋不得不这么干,不然天下还得乱。

最后插一句,那免死金牌不是啥都能免的,您要是整个造反啥的,这东西就是个废物。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朱元璋笑了,这免死铁券可是我发的,说明书和解释权不应该由我来安排吗?

众多要被杀的功臣哭了,刀都架在我们脖子上了!我们还拿免死说事,话说我们得多天真!

事实上明朝的免死铁券,或者说其他朝代的免死铁券,纯粹就是一张废纸,它的作用只不过是荣耀,作为皇家御赐自己地位的象征,谁也不会天真的指望它能给自己带来免死的特权,更别说在铁券中,有过特殊的注明:除谋逆外!

简单的来说,铁券的作用只应对于造反以外的罪行,例如杀人、贪污等,然而这些罪对于那些明朝开国功臣来说,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触碰,就算杀人也会由其他下人代劳,而他们位高权重,本来过的就是富贵的日子,贪污的红线也很难触碰,即便碰了只要对皇权威胁不大,皇帝也未必会选择追究。

所以明朝历史上持有免死铁券却还被处死的人,通常太祖皇帝都给他们安了一个必死的罪名,那就是谋逆!我的铁券没包含此项,所以在谋逆范围里的功臣们,他们手里有再多的铁券也无用。无论是皇帝还是这些功臣,几十年前能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活到现在,最起码的智商还是具备的,老朱就是成心让你死,这个时候你拿出一个不管用的免死铁券,那是不是太缺心眼了?这种情商的人还能活到现在?

例如李善长,获得自己免死2次的铁券一张,儿子免死1次的铁券一张,结果最后全家几十口被灭。蓝玉的铁券更加“光芒万丈”,可世袭免死1次(自己用不到可以传给下一代,然后继续往下传),结果自己全家联同被株连的共计15000人全部被杀!这不是免死券,而是催命符!获该殊荣的都非等闲之辈,可在皇权高度统一的明朝,也意味着这些人接下来的脚步将无比艰辛,一旦走错路,铁券就会直接传化为一张满门抄斩的圣旨!


辽宁资深球迷


免死铁券,又称免死金牌、丹书铁券,对于臣子来说,如果能得到免死铁劵,那将是一种极大的荣誉。

实际上,免死铁劵它更多的是皇帝给臣子的一种恩惠,是皇帝为了笼络功臣的手段之一。但是如果臣子要作死,那就没有办法了。

拥有免死铁券,是一种荣誉,但不是护身符。

一个臣子什么情况下能够被皇帝授予免死铁券?立下大功,皇帝给予恩典,这是一种荣誉。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封了李善长等六位公爵,汤和等二十八位侯爵,并且一口气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免死铁劵。

拥有免死铁劵,可以让自己在犯了大错、要被杀时救自己一命,仿佛多了一条性命,多了一个脑袋。能够得到免死铁劵,大臣们自然是非常高兴,有不少人还把铁劵放在大堂上供着。

臣子得到了免死铁劵很开心是很正常的事,这毕竟是皇帝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但是,有了免死铁劵,就真的多了个脑袋了吗?

如果以为拥有了免死铁劵就能够高枕无忧、肆意妄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免死铁劵不是护身符。

事实上,有34位功臣得到了朱元璋发的免死铁劵,但这34位功臣却基本上都没有好的结果。李善长,一位跟了朱元璋几十年的先生,堪比萧何,拥有免死铁劵,官居中书省左丞相、太师,最后的下场是全家七十余人被朱元璋处死。蓝玉,明朝的凉国公,捕鱼儿海之战名震天下,最后的结局同样是被杀死。

李善长和蓝玉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一件事情:免死铁券是皇帝给的没错,但这并不是护身符,想要凭借免死铁劵而胡作非为,那会把自己给害死的。

免死铁劵有“漏洞”

为什么大臣们得到了免死铁劵却不能够免死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免死铁劵的“漏洞”了。

什么漏洞呢?免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给免死的,明朝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道免死的条件,这条件是:

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只要你不是谋逆造反的大罪,其他原因造成的死罪,都可以赦免。

单从这样看来,似乎免死铁劵还挺有的,我只要不谋反,我就能够免死一次。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谁来定你的罪?是皇帝,皇帝说你是谋反,你即便真的不是谋反,你又能如何?天下之大,却没有听你辩解的地方,你的罪,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免死铁劵的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社会“人治”下法律的随意性。你为什么能够免死?因为皇帝给你恩典免你一死,你为什么会死?因为皇帝想让你死。免死铁劵深层次来说体现的是法律的随意性,这就意味着,免死铁劵注定无法保你平安,皇帝能够给你恩,自然也能给你威。


简单平凡123123


丹书铁券这东西就像中奖券一样,虽然法律规定它有作用,但是实际上,任何奖券背后都会有一句“最终解释权归活动举办者所有”。

丹书铁券这场活动的举办者,很显然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穷苦孩子出身,能打下江山出了自己的能力之外,将士用命十分重要,于是朱元璋在登基后陆续封了包括六公在内的“公侯伯”三等爵位,丹书铁券的拥有者就大多在这些人之中。

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据,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对于朱元璋来说,刘邦是其最钦佩的是古代帝王,颁授“丹书铁券”估计也可能是受其影响。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说法,那就是丹书记载者大臣的丰功伟业,可以悬挂在屋内并且流传万世,而铁劵上有朱元璋的恩旨,可以保护功臣和后人免死几次。然而实际上,如果皇帝要杀你那么不管多少铁券都是抵不住屠刀的。

据说朱元璋当时在颁发免死铁券的时候有一个规定,也可以说是使用免死铁券的前提,那就是“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结果后来,明朝被诛杀的功臣就全部被说成了谋逆大罪,这又是谁能说得清楚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