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楞严经》这段怎么理解: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

老罗不说


藕益大师在《楞严经文句》中说:“汝所称觉眀者。为复性有所明。而称名为觉。为觉乃不明者。而称为明觉乎。此故立明与不明两关以勘验之。富楼那即便答云。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意显必有所明。方可称觉。是竟堕在明之一关矣。佛遂双破之云。汝谓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意必取有所明。不知有所便非觉性矣。既破其所领之非。恐彼转计无明。故又牒破之曰。无所又复非明。而无明又非觉湛明性也。有所非觉句。显此觉性不墮明之一关。无所非明二句。显此觉性不墮不明一关。惟其非明不明。故本来不属迷悟。而得为迷悟作本也。”

末学转述一下,不妥之处,还望大德指正:一、性觉妙明,本觉眀妙。自性本来就在觉的状态中,不是无觉的,更不是加上一个明之后才觉。色法的存在就是自性的知,六根的觉知就是自性本觉的随缘妙用。二、加的这个明是本觉上加的明,是知见立知,是有了能所的明。有能所的明是二元法,不是一元的自性本然的觉明。三、如果认为不加明就无所明,显然与自性本来觉明这个真实矛盾。


了一45


《楞严经》也被称为开悟的楞严,经中一直在拷问心在何处。是修行智慧领悟空性非常好的经典。以前也试着解没太解明白,今天再努力一次:


这句话的关键是有两个相对,能和所的一个相对,以及明和无明的一个相对。明了这两个相对,基本上就能读下去了。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也就是说,在能所的角度上看,如果没有所明的对对象,那么也就没有明觉了。但是从“所”本身这个对待看,这个对待本身不是本觉,就好比你看到一物,这所见的物不是本觉。而没有这个对待也不是明,就好比你在熟睡之时没有所见,但也没有心里明了,这就是在无明里。无明又和觉的清和明了不一样。


而觉性或者说佛性本身必然是明的,所以就妄想出有一个叫明觉的东西出来。明觉不是你妄想中有的这个。而因为这个妄想立了个明出来了,就仿佛有一个能明白的东西存在了。本来没有差别,让妄想一下子分成了能明的,有能明的,所明的就能力就出现了。这一下子这能,所就因为同异对立再相互发明。这种能所认识也越来越坚固,久了以后,就把本性扰乱了,就像水浑浊了一样。由此坚固妄想,动起来运行的就成了世界,相对动的而呈现静的就成为虚空。这虚空和世界也本来没有异同,他们所呈现的“有”其实是这能立和所立的对待之法所显现的。


所以这万法是由因缘而生的,它没有自性,也就是说是无常的。而这个能与所是把这本来一体的东西一分为二了。因此能与所不管从哪一边看,都不是本体。


真正的本体是什么?它不能称为什么,因为你看前面,就立了一个明的妄想,后面一系列的坚固妄想就形成了。


所以在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的《信心铭》中提到了不二法门,和能所双亡的修行概念。因而这个本体只能从这里去体会,而不能开口讲或者动妄想。更不能打口头禅。

因此你看这一立或者定义个什么就立马不对了。所以不妨把这个能和所,合一不做分别,去体会,多想(ˇˍˇ) 想~诸法因缘生,没有自性。


禅诗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涅槃生死等空花。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晴之黎明


这本经的译文,个人认为非常简洁晦涩,因为当时认为自己已经懂这个道理,所以就没有去咬文嚼字,逐句翻译,就直接跳过去了,这里是看到这个提问后,再去找原文,根据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去套经文而翻译。不敢妄言,这就是佛所说原意,但这个理解应该无大错。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富楼那说,若觉本是不明,则没有什么能明。佛说若没有什么能明,就没有明觉。

“有所非觉”:(若觉有所,则是无常,即是一个事物。)有所,则不是觉。

“无所非明”:(若觉)无所,则不是能明了(的事物)。

(但也不是说觉是无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无明也不是觉之性。觉什么性呢?湛明性。

“性觉必明”:觉本身就是明(湛明)。

后面的意思,逐句翻译反而难懂,通俗说就是:觉本身就是最“根本的真实”,不能再被明了,若再执着去明了这个“根本真实”的“真相”,即是虚妄,也就是后面的“妄立之所”,“妄立之所”所生也都是虚妄。

另外,不确定现在的经文经过二千多年的传承,有没有遗失佛说原意。


用户8455231352187


最近跟两个虔诚的佛教徒谈到了金刚经,ta们都很能背,我说恰恰相反从来不背经文,全靠理解,理解后就不再看。

为这个话题跟ta们产生了小小分歧,第一次看到楞严经,对我很有感触,及时的反省了自己,人各有不同,不应该去说,也就是世界为异,本无同异。

对这个提问发表一下个人的理解。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个人理解为,如果读经之人,是不聪明的,则在读经时不会产生共鸣,也就是不可能激发一种有智慧的思想,即使有了思想,也是妄念,一个不聪明,又对经文产生不了共鸣,还没有悟性的人天天读经也是没有用的。

楞严经这段讲的并不是单一指这部经,而包含了其他佛经,也就是强调读经之人所具备的条件,佛度有缘人啊。

地藏王菩萨经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佛经的宗旨是要读经之人理解,才去传播它的思想,最大的善就是法布施。

纯属个人理解。



春年一玄学心灵导师


从唯识学上来说,真如本性(又叫证自证分)生自证分,自证分又生第八识(又叫阿赖耶识),第八识又生见分(又叫能见分)和相分(又叫所见分)。基本上凡夫所谓的能悟啊、能觉啊、能明啊(都是能见分简称能)和所悟所明所觉的对象(都是所见分简称所)都逃不出第八识的范围,一句话:能、所都属于第八识的范围,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说他悟了,明了,觉了,或者说他悟到了什么,觉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都逃不出能、所,逃不出第八识的范围,不是究竟的悟明觉,究竟的悟明觉是证自证分,它离于能、所,也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总之,要想搞懂楞严经如果没有唯识学做基础,真的很难。


青山傍古寺


个人解悟,正错勿究。

我们队对道的理解,一般以阴阳为纲,为始。阴阳、虚实、生死、正反、对错......等等。

讲究对立矛盾,而又统一相向,这个觉、明便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对它们一致的一面,或者是主体比较直观,暂时叫他识知。

如果用比较对立的词来名它们,容易产生认知的纠错,让你的识知产生两个极端,造成混乱,用一个思想去认知两个对立的观点,很容易出问题。

所以用这两个比较不太突兀的词,实际也是一个门槛,明白了两个基础的工具,才能更好的作业,否则,经文没能理解感悟,先把自己分解了,去打狼,反被狼吃了,那就不是功德,是果业了。

这个明觉的统一面是认知,对立面是指出明是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觉是对物质反面虚无世界的认知。是一体去认知两面。

最好的方法是自己的认知就是具有两面性,但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而且对人来说易出问题,还不小,所以说明。希望知难而进,自己承担后果。

无所明,说没有知识,没有物质世界的了解,所,理解为物质真实世界。

则无明觉,就没有物质知识之上的领悟、感悟。把知变为性。

有所非觉,是说物质世界不是觉悟,领悟的地方对象,想要收获要抛开它去想,就像是孙子是爸爸生的,不是爷爷生的。

无所非明,学习知识,明白事情,离开物质世界是不行的,要去学习了解和实践,去虚心学习,经历红尘。身心体验。

无明又非觉湛明,了解的事物,有了领悟,这还是对外部事物,物质的,虚无的认知,只有再洗去无用杂尘,更进一步,完全变成自身更高的更深的知识,才算成功圆满,因为身体还是物质的,还要归于所,睁眼再来观望物质世界,所以名之为湛明。


真书门


大道至简。

幻中迷失,即为不明。知幻即觉,觉即是明。以觉者看,无无明,也无明。

佛所言,是站在佛的角度讲的。而站在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景象。我们众生是非觉者,是在幻境里的迷失者,是无明者。当众生知幻,也成了觉者,也就没有明与不明的区别了。


赵先生5630


佛经不能一字一字这么直译,应该读懂意思后用直白明了的语言让读者懂了即可,最关键要知义遵行,以行证义,因为知易行难。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人都有的本明觉性毫无差别,一切天成。但由于以觉性起念,无论好念坏念,一念起既成妄,然后有分别,再有执着,以至逐渐而成现前世界。其实想想看,客观世界虽同,但由于每个人的念头、执着所不同而感受不同世界,这也就是因果定律所致。

因此,日常修行就要做到,妄念起时能觉知,觉知后能不执着,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常在戒定慧,不造恶果业。


归心居


这是个节点裉寸。这个和心经里的无智亦无得相映相照。哪里有什么你能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只有朗朗朗朗豁然豁然。觉明妙行。决明妙行。你对应不上这段经文不要紧,祂和你暂时不相应。继续你的内究,日久即功。

经文和理解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要打妄想,拿着经文不可悟道。永远都到不了那一层。


明镜静圆


这段经文为审除微细惑,故而世尊宣说胜义。胜义者,乃一真法界实相义。实相无相,而无不相。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为诸菩萨常演说其实义。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意思是无所明,则无所不明。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性之觉,本具妙明。故有所不觉,才无所不明。若此觉无所明,则无觉上加明。因为有所缘即非本觉,无所缘即非有明。有无所缘,觉明二义全失,则全体无明。无明昏昧,又不是本觉湛明之性。本觉性体,离缘绝待,无能所故。单称为觉,不假妄明,是为真觉。双称明觉,觉上加明,头上按头,而务假妄明,是为妄觉。如无故妄加明于觉上,由是遂成根本无明。一切妄法皆依此根本无明而发生。故知明觉二字,便是妄生世界、众生、业果之根源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