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陈胜吴广没死于暴秦,为何相继被自己人杀死?

杨寿强


陈胜称王后,六个月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就失败了,在历史上可谓昙花一现,轰轰烈烈的兴起,十分惨烈的落幕,令人惋惜,更令人悲催的是陈胜吴广没有死于暴秦,竟然死在自己人的手上,这是为什么呢?


陈胜吴广二人率众砍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这就是“揭竿而起”的典故,他们以“伐天道、诛暴秦”为口号,以“苟富贵、勿相忘”为理念,率领农民军占领了大泽乡,而后攻打蕲县,然后拍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一连攻克了几座城池。

他们一面进军,一面不断地补充兵源,一面不断地补充粮草,等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卒几万人,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


攻克陈县后,陈胜下令召集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杰前来开会议事,与会的人都说,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昏君,诛灭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了楚国的政权,论功劳应该称王,陈胜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于是就自立为王,国号是张楚。

这场起义很快就席卷了全国,受到秦朝暴政的百姓,纷纷杀死地方官吏来响应陈胜,多的不计其数,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一时间反秦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起义军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农民革命达到了高潮。


骄奢淫逸的秦二世听闻起义军逼近咸阳,如晴天霹雷,大惊失色,在都城空虚、调兵不及的情况下,只好依少府章邯的谋略,赦免在骊山陵服役的几十万刑徒,封章邯为将军,临时组编军队阻击起义军。

陈胜称王后,封吴广为假王,这个假王怎么听起来都有点怪怪的感觉,不知道当时吴广心里舒不舒服,好不好受,假王应该只是暂时的,非正式任命的王,人家吴广和陈胜一起揭竿的,也是一样的屯长,陈胜虽然名头响点,但也不能亏了吴广啊,好歹得给点实在的东西,在这个时候官职称呼是最重要的,可以有权力来发号施令,也好给虚荣心一个交代。

陈胜派吴广去攻打荥阳,派周文去攻打咸阳,咸阳是秦朝的重兵之镇,随便是打不下来的,章邯率领自己训练好的新军和周文展开了正面交锋,很快周文的起义军就被这几十万由囚犯组成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章邯也迅速将周文斩杀,周文的死对起义军来说就是一场重大的打击,起义军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

此时,吴广的军队在攻打荥阳的时候也是屡屡失败,起义军将士在听到周文被杀的消息后,吴广的部下也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吴广部将田臧和李归一番密谋后,弄了一道假帛书,一人假装念诏书,一人乘机拔刀轻而易举地砍下了吴广的头颅,吴广死后,陈胜的起义军更是军心大乱。


田臧等人把吴广的头颅送给了陈胜,陈胜不但没有责罚田臧等人,反而封赏了田臧,提他做西路军统帅,如此看来,是陈胜看不惯吴广,借田臧之手除掉了吴广。

陈胜的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他的起义军离心离德,一起有实力的头目也把 目标转向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自称王,不打算跟着陈胜干了。


在事业逐步强大后,陈胜变得日益骄傲,蛮横无理,在合作伙伴吴广被杀后,没有了竞争对手,权力更加独居一身,随意处死部下,就算是大泽乡一起发过誓的也不例外,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有些人因为害怕不得不自立为王,这就使得张楚政权出现危机,给了秦朝反扑的绝佳机会。

公元前209年,章邯打败荥阳的田臧后,乘胜追击陈县的陈胜,陈胜和章邯展开决战,但陈胜还是输了,退守到现在的安徽蒙城,还是敌不过秦军的清剿,在逃跑时,陈胜不断地催促车夫庄贾,甚至拳脚相加,被打急了的庄贾忍无可忍,就把陈胜给杀了,投降了秦军。


昔日大名鼎鼎的陈胜吴广,就这样倒在了不起眼的部下手里,确实窝囊,如果他俩都是战死或许还对得起“起义”二字。

陈胜吴广起义从谋划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究其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不忘初心,但他们的起义还是动摇了秦朝的根基,为后来刘邦项羽推翻暴秦奠定了基础。









遗产君


陈胜、吴广是秦末起义的领袖,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两人的命运颇有类似之处,他们都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部下之手。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吴广被部将所杀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建立楚政权。作为起义的发起人与领袖,吴广被封为假王,假就是代理的意思,督诸将西击荥阳。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吴广虽是起义元勋,但有两个缺点:其一是比较骄矜,毕竟是革命元老,突然从平民成为楚政权的二号人物,转变来得太突然,以致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行事比较专横,不太愿意听部下的意见。其二是军事水平不高,毕竟是半路出家,没经过军事训练,也缺少这方面的天赋。

吴广出击荥阳,久攻不下。一方面是吴广指挥才能有限,另一方面是荥阳的抵抗异常顽强。由于秦国统一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东方六国虽然被灭,但人心并不归附秦。故而陈胜吴广起义后,多数东方郡县并没有誓死抵抗的决心,各地郡守、县令遭到义军进攻时,逃得比谁都快,有些地方索性举旗投降。但荥阳比较特殊,因为荥阳乃是战略要地,镇守荥阳的敌将是三川郡守李由。李由是秦丞相李斯的儿子、他不可能像其他郡守那样弃城而逃,既不能逃,也不能投降,只能顽强抵抗。在李由的顽强阻击下,吴广督诸将攻打四个月仍未能攻下。

随着战事的进展,形势对吴广极为不利。

陈胜政权的另一名大将周文率师西征关中,遭到秦名将章邯的迎头痛击,最后不得不退出函谷关。章邯紧追不舍,一路追击至渑池,大破张楚兵团,周文战败自杀而死。秦军精锐已出关,正在攻打荥阳城的吴广兵团有被消灭的危险。

这时,吴广麾下的部将们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他们所的意见又常被吴广否决。以田臧为首的部将们于是秘密商议,认为“假王(即吴广)骄,不知兵权”,如果不除掉吴广,恐怕会被章邯大军歼灭。于是他们便决心发动兵变,铲除吴广。田臧等人假称得到陈胜的诏令,突然兵变,诛杀吴广。可怜这位首义英雄,就这样糊里糊涂死了。

田臧等人反对吴广的内情,我们知道的并不多。但事实证明,田臧本人的指挥水平,并不见得比吴广高明,因为他很快就被章邯大败,死于战场。

第二,陈胜死于叛徒之手

陈胜之死,与吴广有类似之处。

首先是陈胜称王后,脱离群众,杀戮有功,以致于部下离心。比如说陈胜麾下大将葛婴,陈胜起义后,派葛婴攻略东城。葛婴攻克东城后,陈胜已经称王,但葛婴还不知道,于是自作主张立了一位楚王。尽管葛婴后来废掉这个楚王,仍被愤怒的陈胜处死。除了葛婴之外,还有不少将领被陈胜所杀,史书称:“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此时陈胜虽然建立政权,根基却还浅,在这个时候就大杀功臣,不免令人离心。

于是便有不少部将选择脱离楚政权,另立门户。比如部将武臣,在攻略赵地后,自立为赵王;武臣的部将韩广,自立为燕王;另一位部将周市则拥立魏咎为魏王。在这些部将纷纷另立门户之时,周文、吴广相续败亡,陈胜的楚政权遭到沉重的打击。

周文与吴广两大兵团先后被秦军歼灭,陈胜面临巨大的压力。秦将章邯一鼓作气,派部将进攻郯县,击破楚将邓说,邓说逃回陈县,被陈胜斩首示众。章邯攻势如潮,再次击破楚将伍徐的部队,兵锋已杀抵陈胜的老巢陈县。楚柱国房君领兵迎战,又被秦军杀得大败,房君战死。紧接着,章邯进攻驻扎在陈县以西的张贺,楚军大败,张贺被击毙。

此时,楚政权的首都陈县已是危在旦夕。不得已之下,陈胜撤出陈县,他先前往汝阴,后又到下城父。一连串的失败,令楚政权内部人心涣散,有些人开始信心动摇。陈胜的马车夫庄贾就是贪生怕死之辈,眼看陈胜大势已去,他开始为自己谋退路,于是丧心病狂痛下杀手,杀害陈胜,拿着陈胜的人头,去向章邯投降领赏了。


君山话史


吴广先被部下田臧所杀,后来陈胜战败,又死于自己的车夫之手。

可以说兄弟俩一前一后,都没落善终。

分析吴广的死因,其实可以从起义的根源上找依据:

首先,我个人认为,吴广心生骄纵,导致部下不满,这是很大一个原因。

吴广是当时秦朝安排的屯长,属于贫农出身,一没文化,二没背景,他个人的掌权,纯粹是偶然。

试想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本来毫无权力,但他突然领头反秦,随后又掌控成千上万的军队,成为高高在上的假王之后,其心理活动肯定要发生很大的变化。

不说变得飞扬跋扈,但心高气傲几乎是一定的。

以前每天被大秦的暴政压迫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接着因为一个很偶然的事件,他突然从一个普通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执掌三军的统帅,这个短时间内的蜕变过程,比一般人要快太多。

我估计吴广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太适应这种颠覆性的人生转变。

就好像昨天还在种地,明天就去带兵打仗,开始称王称霸了。

说到底,吴广并不是经历过一次次战争,最终凭借军功成为统领大军的统帅,他对于大规模的战争并不熟悉,反而应该是一知半解的,其次他也没有混过任何官场,对人心的拿捏也会有失分寸,对如何管理部下,如何站在千万人之上为人处世,他更没有很具体的经验。

所以判断吴广的死因,很大概率是因为他的骄纵,还有刚愎自用的心态,在成为“假王”以后,包括他对身边人的态度,对部下的语气,这些东西都考量在内,最终使得底下的将士心生不满。

或许他这个人不会心高气傲,但对待一些关键问题上,听不进去其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周旋自己和下属的关系,也会导致下面人的反感。

我这么说绝非空穴来风,《史记》中提到了很关键的一句话:

《史记·陈涉世家》:今假王(吴广)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

“今假王骄,不知兵权”,寥寥八个字,几乎就概括了他在众将士心中的形象,骄傲自大,不懂调兵行军,于是田臧才提议:“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

田臧的意思很明确:这样骄傲又不懂打仗的人,我们没法跟他共事,若现在不将其诛杀,只怕到最后会造成起义失败。

而且当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外在条件,周文带着十万兵马去打咸阳,结果打了几个月却全军覆没了,这时候大秦反应过来,组织了数十万兵马进行反击,整体形势对于吴广和田臧等人极为不利,若这时候没有英明的将军领导,结局只能是在秦军的反击中全军覆没。

于是田臧便假借陈胜的命令,把吴广给杀了,事后还将吴广的首级献给陈胜,而陈胜非但没怪罪田臧,反而还任命田臧为上将,意思就是接替吴广掌控兵权。

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吴广的死因,其实和内部斗争有直接关系,而且还是下面的将士看不过他,更对他的态度与行事作风有很大意见,再加上秦军的大军压境,最终才不得已将其杀害。

说完了吴广的死因,咱们再来看看陈胜,我倒觉得陈胜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接连经受数次失败,乃至最终攻击陈县时大伤元气,陈胜所领导的农民军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多少战力,之后陈胜不愿放弃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础,想着积蓄力量东山再起,但这时候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自己老是吃败仗,心里还能想着重新再战,但手下人却不一定这么想。

老跟着他冲锋陷阵,一直在卖命,可就是看不到任何起事成功的希望,长此已久,注定导致人心的离失。

而且最后陈胜是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所杀,这说明当时农民军的内部已经被秦军渗透了,甚至是身边最亲密的车夫,也早就被秦将章邯所收买,更充分说明身边人不再信任陈胜,革命决心早已产生动摇。

因此当秦将章邯找到车夫庄贾之后,面对封官拜爵的天大诱惑,庄贾没多想就当场答应了刺杀陈胜的要求。

归根结底,吴广是个人态度与为人处世问题,导致内部矛盾太大惨遭杀害,而陈胜则是指挥不当,后期形势对农民军太过不利,最终使得许多人萌生退意,这种军心不稳的消极局面,才会被秦将章邯趁机利用,顺势用了一招离间计将陈胜击杀,空留千古唏嘘。


钱品聚


陈胜,吴广,这两个本是普普通通的名字,在两千多年前的大秦帝国,这两个名字的所有者,因为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农民起义。这场起义先不论成败与否,这两个名字完全有资格被后人永远熟知并敬畏。



陈胜,没有人记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这也显得他是如此的微小不起眼,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即将要创造的丰功伟绩。值得注意的是,陈胜在当时并不是平民,而是持有政府文书的屯长。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大概能推算出当时的屯长相当于现在的连长级别,手底下少说也有百十来号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还要谋反呢?

大家也都应该在历史课本上看过这一段历史:

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派人修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夫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



之后,到了二世即位,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和民夫,大规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这陵墓还没完全修好,二世和赵高又继续建造阿房宫。那时候,全中国人口不过二千万,前前后后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大坟和别的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且不概幼儿和妇女。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逼得百姓怨声载道。

当时陈胜作为副手,与一位将军押送九百名犯人前往渔阳,大概位置在今天北京的密云地区,同行者还有吴广。途中,在蕲县大泽乡的时候因为大雨影响,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而根据秦朝法律,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杀头。



于是,陈胜吴广哥俩一合计,心想,反正去了也是死,反了也是死,大丈夫要死不如死的壮烈一点。于是,他们带领这九百民夫,杀死了领头的将军,自立将军,发动兵变。

要说这陈胜,点子多,脑子也滑,在两千年前就懂得用企业文化和信仰来收获人心。先是喊出了流传千古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起大家伙的斗志,接着又用已经被赵高杀害的的公子扶苏报仇来让自己有个名正言顺理由,最后,他还以六国中最可怜的楚国名义来让更多人来响应自己的起义。



不但如此,他为了让大家伙服从自己并相信自己是上天派下来拯救黎民的使者,说白了就是巩固自己的领袖地位,他与吴广一同利用鬼神之说,并策划了一起灵异事件。

他们先是“无意中”打捞的一条鱼,并且,在这条鱼的肚子里找到了一条绸布,上面书写着“陈胜王”三个大字。着还不算,他们又在半夜假装狐狸叫,大喊“大楚兴,陈胜王”。

最终,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别说在当时那个愚昧年代,就是现在,也让人不敢怀疑。于是,陈胜这领头人的位置算是做牢了。那接下来就打仗吧,所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这一刻吗,他们让人做了一面大旗,打着楚国的旗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起义。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汉·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之时,一切进行的似乎非常顺利,起义军相继攻破了大泽乡和蕲县,在攻陷陈县后,陈胜把大家伙召集起来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做。

当然从古至今从来不缺有眼力劲儿的人,于是,就有人带头让陈胜称王,说:将军你带领我们反抗秦国暴政,这么大的功劳,称个王不算过分。就这样,陈胜顺理成章的称了王,国号“张楚”。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人听说陈胜起义了,大家伙早已不堪忍受秦国的暴政,也纷纷在自己的家乡起义,来响应陈胜的号召,自此,农民起义席卷了大半个秦帝国。



陈胜作为起义首领,当然很高兴看到这一局面,于是,他一面继续进攻,一面派人去接应各地起义。

按理说到了这个时候,全国各地一条心,也应该是大结局收场了。但是,天下毕竟不止陈胜一个聪明人,有人就不吃陈胜那一套,代表人物就是六国的旧贵族。既然你陈胜能打着楚国的旗号称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着我们原本的旗号也称王?于是,不少人便打着六国旧部的旗号纷纷自立为王。

这个时候的陈胜由于战线拉的实在太长,而无暇顾得了这些人,起义还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原来六国中的燕、赵、韩、魏等地方相继被人攻占。而这些人占领地方后,却谁也再不支援陈胜的军队,导致陈胜孤立无援,节节败退,最终在起义半年后,陈胜失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民起义就此终结。



从结果上看,陈胜是失败的,他的起义甚至才坚持了一年,但是,从影响上看,陈胜不仅做了古今第一人,而他的很多想法,做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起义军,可以说,没有陈胜的前车之鉴,后来的起义军不知道还要失败多少次,牺牲多少人才能取得胜利。

从这一点来看,陈胜当之无愧的应被人铭记。

而就是这一英雄人物,下场却极其可悲。

在起义取得最初的胜利后,陈胜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开始变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随意杀死部下,就连最开始的跟随他的人也难逃厄运。不仅如此,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借别人之手杀了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吴广,为了自保,他的部下纷纷自立为王,张楚政权出现了致命的裂痕。



最终,在秦将章邯的围剿下,陈胜最终彻底的失败了,在逃跑过程中,陈胜依然不忘记行使自己的特权,不断地催促马夫,甚至对马夫拳打脚踢,最终被自己的马夫庄贾所杀,将他的头颅送给了秦军,“张楚”政权至此遂亡。

一代枭雄就此终止,不得不说,他死的非常可惜。 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尔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甚至,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达人饺子哥


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能力问题;二是口号问题。其中口号问题更为突出。

陈胜、吴广是随机起事,之前没有酝酿和筹备,格局和眼界也不足以支撑王者的地位。陈胜称王步入舒适区,维护权威的手段是简单粗暴的苛察和刑罚,比起秦朝不惶多让,结果一样背离人心。他在享受完佣耕伙伴“夥夥”赞美之后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也让手下缺乏安全感。他最后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死,不排除这种矛盾累积的爆发。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将军田臧说他“不知兵权”不无道理,说其为人“骄”也获得同僚认可,说明吴广的能力一样存在缺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抓住了痛点,号召力极强,但也存在理解的偏差:陈胜是自己当王不想与人共享,大伙想的是我也会有机会。如此矛盾不可避免:武臣攻赵后做了赵王,韩广略燕后做了燕王,葛婴夺东城立了襄强,周巿占魏地拥戴魏咎。而陈胜则软禁武臣家人,杀掉承认错误的葛婴,数次拒绝魏咎的履职。想不到一块儿,自己人就成了对手,不可能有好的结局,陈胜即便不被车夫杀死也一样难成正果。同样,田臧不服吴广也是这种思维的延续。


路卫兵


说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我们不免会想到在大泽乡受到压迫、暴起反抗的陈胜吴广。说到这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做得十分成功,面对世人眼中的暴秦毫无畏惧,联合广大农民一起掀翻了秦朝政权。

陈胜吴广没被暴秦克住的原因我们可见一斑,那个时候的暴秦可谓真的“暴秦”了,秦王整日在对民众的剥削和百姓的压迫中度日,窝在肥得流油的阿房宫内不思进取,受到压迫和剥削的农民已经非一日可忍了,再多一日,就不知道自己会命丧谁手。大泽乡起义虽是由陈胜吴广领的头,但胜就胜在被基数巨大的农民积极响应了,也就是说,想要起义是所有人都想,所以才会造就后来的起义成功。

秦朝是被成功掀翻了,带领起义的陈胜吴广也坐上了起义之后的头把交椅。不过这次农民起义也是失败的,失败就失败在其实陈胜吴广二人对今后的国家并没有什么规划,他们想的是只要起义就完了、翻身就完了,至于之后的国家领导方针呢?走一步看一步吧。

夺取政权是起义必要之一,另外一个必要就是得做好规划。但陈胜吴广败就败在没有,不仅没有,看起来还很随意。这是陈胜吴广失败的原因之一,另外一点原因就在于他们个人了。吴广是怎么死的?当时正带兵在外作战,其搭档臧田因为一个看不爽,顺手就把吴广给杀了。

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很随意。关键是老搭档死后,陈胜居然一丁点反应都没有,换作朱元璋时期,早得治臧田一个谋反罪了,但是最后依旧什么都没有发生。至于为什么臧田会突然看吴广不爽,其实也并非事发突然,而是因为陈胜吴广二人早在这些义军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说到“苟富贵,勿相忘”,大家兴许都知道这句经典“名言”。最初在大泽乡跟着陈胜吴广打天下的兄弟,在起义成功后也想跟着飞黄腾达那么一下,就算不飞黄腾达,这翻身的功劳也应有他们一份,分点儿好处总行吧?但陈吴二人对此竟表示漠视,完全不记得先前的承诺和誓言,拿人情不当人情。来投奔陈吴二人的农民相继被拒后,他们俩的坏名也就此传开,义军内部的矛盾日渐暗流汹涌。

陈胜吴广被自己人杀,失败就失败在安逸得太早、不得人心。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但陈胜吴广明显想的很简单,就是翻身过后就完事了,压根没想怎么管理和怎么治理国家,怎么平衡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所以到了最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就这样划上了句号,令后人尽叹惋。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还有不定期抽奖送红包哦。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好意思,还真有。

上一秒大家还都是平民百姓,下一刻你是王,我是兵,谁服你?就算服也只是面服心不,所以历朝历代起义喜欢找一个贵族作为招牌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做有三大好处:

一、设置地位天花板

以贵族为名义的首领,自己退居二位,比起平民的自己上位自然多了,有意见的人也不好反对。

二、利用贵族的号召力

所谓贵族,就算长期掌握政治特权的家族,他们能团结一大批上层人士,而上层人士掌握一大批中层和下层,比起直接征服下层人士,效率高得多。

三、取实不取名

放弃面子收获里子,不亏。

四、保留退路

起义要是失败了,自己不是首领,也好投降,保留一线生机,管不管用就看敌人心情了,至少有一线生机,这是最后的保留手段。

————

如果作为平民,发动武装起义,立一个有号召力的贵族为主,自己掌握实际权力,在消灭敌人的同时积累自己的恩威,壮大自己的家族,提升自己的爵位,用1-2代人的时间彻底替代名义的主子,这样做自然得多。

————

反观陈胜,急于称王,手下也有模学样称王了,势力一盘散沙,焉能不败?


az2777


陈胜吴广率领的大泽乡起义,掀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然而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二人却只当了个报幕员,没能成为主角。曾经轰轰烈烈的揭竿而起,直逼咸阳,最终却相继殒命于自己人之手,其中缘由不难分析:

一是能力太弱,高处不胜寒。陈胜吴广没有什么显贵的出身,有一股子聪明劲儿,但并没受过特别好的教育。但说白了大泽乡起义纯粹是被暴秦逼急了的产物,他们把暴秦蒙在百姓头上的铁幕捅了个口子,天下饱受压迫的百姓才群起响应,造成了冲天之势,把这块铁幕撕个粉碎。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陈胜吴广根本操不起这么大的盘,无论是识才用人上,还是战略部署上,亦或是号召领导力上,都欠缺太多。不出类拔萃,就注定要被时势吞噬,陈胜吴广作为一只起义力量,注定不能长久。

二是自我膨胀,背信而弃义。当初大泽乡的“苟富贵、勿相忘”随着起义军的蓬勃兴起已经被他们抛到了脑后。陈胜杀故人,信奸佞,忠臣心寒,歹人作乱,围绕在陈胜吴广身边的,没有能人异士,尽皆卑鄙小人,大家心怀鬼胎,唯利是图。当年的承诺早就无足轻重,在利益的驱使下,稍有风吹草动,陈胜吴广的两颗头颅便成为了邀功献媚的礼物。

三是起义军因利而起,各怀鬼胎。大泽乡起义后,各郡县的劳苦大众纷纷捕杀当地官员进行响应,注意,是响应。秦末乱世,恰逢风起,揭竿响应的出发点也都是为了一己私利,并无多少人是为了把陈胜吴广推上王位,毕竟鱼肚藏书这种事儿糊弄不了几个人。以至于起义不足三个月,各地就自立为王,陈胜吴广陷入危难,也没能得到任何援助。秦军势大,大家只求自保,守着那点既得利益,不会在乎这两位带头大哥的死活。


国家人文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并不奇怪。

农民起义,说好听了是反抗政府暴政的起义。

说不好听了,就是几个野心家利用活不下去的农民闹事,借此获得各种利益。

大家可以看看,所谓的农民起义以后,其实农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一样是被奴役、被横征暴敛。

只有少数领导人成为皇帝或者贵族。

陈胜吴广也是一样,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所谓“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而已。

既然如此,一旦涉及利益的争夺,说白了就是争夺大权,自然什么手段都要用,包括杀人。

陈胜发现吴广似乎不听号令,试图培植自己党羽,就毫不留情将他杀了。

同样道理,陈胜刚刚有点起色,就诛杀部下,甚至把来投奔他的儿时同伴也杀了,目的是不让他说出自己贫困时候的事。

这种情况下,他的部将也纷纷独立。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 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也成为魏王。 群起响应的各地英豪也不再听陈胜节制。

于是,陈胜很快失败,被部下庄贾杀死去请赏。

大家仔细看,所谓农民起义基本都有大规模内讧。

比如太平天国、红巾军、赤眉军、黄巢等等。有些内讧不激烈,领袖可以迅速平乱。

有些则直接导致农民军分裂。

更夸张的是,很多农民军是刚刚有一点成就,就迅速内讧,比如太平天国。

一种说法是:中国农民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利益。


萨沙


他们借势而起,但最后却被大势抛弃。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暴乱初期,大家靠的是一腔热血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那时候大家没有那么多的心思,一心只想推翻暴秦。

但是人心就是这样,得到了一些以后就想要更多。加上陈胜吴广二人本来心计不够,所以被自己人窝里害死也是正常的。

所以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多好做事,人少好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