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戰爭史上有哪些打了勝仗但實際上敗了,而打了敗仗實際上勝了的戰役?

史學達人


想起了歷史課本上那句著名的評論:不勝而勝,不敗而敗。

造成這種尷尬局面,有三種情況。

一種是,戰略錯誤,戰術再好,也是南轅北轍。最終是失敗。典型的戰例就是,日軍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在全面抗戰爆發整整4年以後,中國人民的好運終於來了!


小日本忽然昏了頭,在12月7日,偷襲了美國珍珠港。這一仗在戰術上幾近完美,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

但是在戰略上,日本卻輸了個精光。它們招惹了一個他們完全惹不起的對手。


憤怒的美國立即對日本宣戰,第二天我國也對日本宣戰(沒錯全面抗戰四年了,一直沒有宣戰)。在接下來的四年裡,美國就像一頭髮狂的野牛,把日本人蹂躪的服服帖帖。

另一種,是打了勝仗,在整體態勢上卻陷入了不利的局面。


比如,拿破崙入侵俄國。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8月底,在博羅季諾和俄軍血戰,雙方傷亡慘重。爾後法軍佔領了莫斯科。這本來是打了勝仗,但確實傷亡巨大的慘勝。法軍已經無力發動新的大規模進攻。

在俄軍的襲擾和俄羅斯人民的“堅壁清野”中,法軍飢寒交迫,不得不撤出莫斯科。俄軍大舉反攻,法軍喪失了全部騎兵和幾乎所有炮兵,只剩三萬人退出國境。

最後一種,就是仗打的很好,但沒有收割勝利果實。

比如,鎮南關大捷。

1885年3月,在中法戰爭中,清軍在廣西鎮南關大敗法國侵略者,消滅法軍近千人,攻佔諒山等地。



但是,李鴻章主張乘勝收兵。6月9日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中國軍隊撤出越南,從此越南脫離中國,成為法國屬地。

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真是慫到家了。


上將噯福斯


希望真正瞭解軍史的答友可以看懂本文,抗日戰爭中最刻骨銘心的“豫湘桂戰役”,其實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到1944年初的時候,小日本實際上敗局已定,重慶軍方也認為日軍發動大規模會戰的機率已經為零,因為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節節敗退,正在吞噬日本所剩無幾的精銳部隊和戰略資源。

(畑俊六視察戰場)

蔣介石因此還有閒心去了南嶽衡山度假兩週,他卻不知道日本人正在醞釀自明治維新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陸軍作戰行動,代號為“一號作戰”。為了這次會戰,日軍集結了空前的50萬大軍、10萬匹戰馬和1500輛汽車,僅為用來替換野戰師團而匆忙組建的獨立混成旅團、獨立步兵旅團就多達14個,另組野戰補充隊8個。

我們知道,1938年的武漢會戰,日軍不過動用了陸海軍25萬部隊,國軍兵力則是100萬,而這次迴光返照式的進攻作戰,日本人投入的兵力則翻了一番。



(畑俊六)

日軍一號作戰的別名是“縱貫大陸交通線作戰”,戰役要旨是打通中日相持戰區河南段、湖南段、廣西段的鐵路線,建立一條從越南貫穿華中華北直達東北、再從東北通過朝鮮連接日本本土的“大陸交通線”,同時摧毀湘桂地區的美軍機場群,他們認為這些機場為美國軍機控制太平洋提供了前進基地。

死到臨頭,日本人為什麼要如此大動干戈建立一條几千公里的陸上補給線呢?答案是被逼的,此時日本聯合艦隊主力盡毀,美軍的飛機、艦船和潛艇已經完全封鎖了日本的海上運輸線,從東洋三島開往太平洋各戰場的運輸船、運兵船幾乎全部被擊沉,“南方軍”的鬼子們快餓死了,無糧無彈。

(第一戰區蔣鼎文)

在這條戰線上,自黃河鐵橋向南的鐵路分別被蔣鼎文的第一戰區(河南)、薛嶽第九戰區(湖南)、張發奎第四戰區(兩廣)控制了三段,日本人要攻擊的也正是上述地區,因此中方稱為“豫湘桂戰役”。後來圍繞這條鐵路線爆發的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等全部是“一號作戰”的衍生品,日軍的戰役總指揮是“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主攻部隊是第六方面軍(岡村寧次)。

1944年4月,“豫湘桂戰役”從日寇華北方面軍第12軍15萬人馬南渡黃河開始,河南段戰事爆發,至12月10日,以華南23軍第22師團與駐越南第21師團在廣西會師宣告結束,日軍還就真的打通了“大陸交通線”。由於國民黨軍隊“坐等勝利”的思想嚴重,以及重慶軍委會和各戰區的指揮不利,造成部隊嚴重損失和大片國土淪陷,史稱“豫湘桂大潰敗”。

(第九戰區薛嶽及幕僚)

戰役過程本篇不再贅述,在不到十個月的會戰中,國軍被擊潰50萬以上,丟失四個省會、146座城市和七個機場群,至少喪失十個徵兵基地和產糧區,打紅了眼的鬼子第11軍甚至抗命突入黔南,日本人貌似完勝。

非也,戰役進程中的1944年秋,美軍已佔領馬里亞納群島,從那裡起降的轟炸機已經開始直飛東京了,中國西南地區的機場對太平洋戰場而言,已無實際意義。至於打通的鐵路線,也沒有一列火車從東北開到越南,被破壞的慘不忍睹的鐵路和隨時可能出現的遊擊部隊,讓無限遙遠的運輸路線根本不堪使用。

(湖南戰場之日軍)

但是日本人卻為此耗盡了最後一絲力氣,緊缺的油料、彈藥甚至有經驗的老兵,全部投進了“一號作戰”,關東軍還能有點戰鬥力的師團被抽調一空,僅在衡陽一地,就被方先覺斃傷數萬人,人員的傷亡和物資的消耗,再也得不到有效補充。

取得戰役勝利後的日本人自己都懵比了,陸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真田的結語是:“南北貫穿作戰,最後得到的也許僅僅是精神上的聯繫”。而一直看陸軍不順眼的海軍更不客氣,在大本營聯席會議上指出:

“動用日俄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兵力,進行毫無意義的南北貫穿作戰實在令人費解,不知道陸軍怎麼想的”。



(第四戰區張發奎)

海軍省的石川少將甚至指出:與其如此,莫不如以同樣的兵力向西進攻,一舉擊破重慶政府,即便不能使之降服,也能讓蔣介石政權遭受真正的危機,但是,沒有比現在更空洞的勝利了!

這段話如今看完,也還是讓人一身冷汗,日本人不全是瘋子和傻子,只是掌握戰爭機器的人群中確實沒有優秀的戰略家。

(廣西戰場之日軍)

豫湘桂戰役國軍雖然慘敗,卻讓日軍錯過了最後一次南北兩路揮師入川的機會,否則,重慶不保,四川危矣,抗戰大後方和中國人民將遭受更大的苦難。

這還不算完,日本人打勝仗的惡果繼續體現,對蔣介石軍事能力和軍隊戰力失去信心的美英兩國,開始通過出賣中國利益的方式,謀求蘇聯出兵對日作戰,所以雅爾塔會議才沒有了蔣介石的身影,日本人作夢也想不到的是,一場戰役的勝利反而提前敲響了自己的喪鐘。


度度狼gg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戰略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大別山雄峙於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國民黨戰略上最敏感和薄弱的地區。佔領大別山,就可切斷津浦、平漢和隴海三條交通線,東威南京,西壓武漢,俯瞰中原,直接威脅長江防線以及長江以南廣大國統區,迫使國民黨軍主力從“重點進攻”的山東、陝北迴援,從根本上改變戰局。

但是經過千里轉戰,劉鄧大軍傷亡非常大,而且丟掉了所有的重武器。經3個月戰鬥,才建立33個縣級人民政權,開闢了大別山根據地。

這3個月是非常艱難的,以至於有些老紅軍評價:“一開始進大別山的日子,比長征,比西路軍的時候,都覺得苦。”因為不但敵軍四面重兵圍困,而且遠離後方,缺乏供給,生活艱難。更苦的是心裡苦。因為老百姓不敢接近解放軍,而且反動勢力還在不斷襲擾解放軍。

大別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的活動地區,後來抗日戰爭新四軍也在這個地區活動,可是後來紅軍長征、新四軍北撤,人民軍隊三進三出,每一次撤離,國民黨反動派就對老百姓進行一次殘酷的屠殺,而這次解放軍再進大別山,什麼時候又就走,老百姓心裡也沒有底,所以誰也不敢接近解放軍。

但就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劉鄧大軍還是克服萬難兵分兩路,劉伯承帶一部分在外面打,鄧小平帶另一部分加緊政權建設,終於在大別山站住了腳。

蔣介石一看這還了得,都已經打到我眼皮子底下了。於是11月7日,命令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所,派國防部長白崇禧坐鎮九江,進行統一指揮豫皖贛湘鄂五省轄區作戰,並指導五省省政府和省保安部隊。

白崇禧要求先給他300架運輸機和10個整編旅騎兵,但是蔣介石不同意,怕白崇禧手握重兵,日後桂系坐大,堅決不給,只把第五綏區和第八綏區部隊和張淦第三兵團、張鎮首都衛戍司令部、直轄部隊等約二十餘萬人派給他。

雖然白崇禧有了這些部隊,消滅劉鄧大軍一半的人馬,贏得了這場戰役。但總體而言,蔣介石的這個戰略布暑,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

而恰恰相反歷史證明,陳謝集團向南挺進後,胡宗南不得不抽調2個整編軍拱衛西安,增援豫西,從而減輕了陝北戰場的壓力。而劉鄧大軍更是吸引了國民黨軍戰略機動部隊達33個旅,割裂了其在中原的部署,減輕了山東戰場的壓力。由此,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部署完全被打亂,不得不在保持攻勢的同時還要緊急抽調兵力東防西堵。

陳,粟則抓住戰機,率華東野戰軍西兵團突然越過隴海鐵路進入敵人兵力空虛的豫皖蘇地區,迅速展開,機動作戰,先後殲敵7萬餘人,開闢了大片新區,使得外線作戰趨勢已不可逆轉。國民黨軍在陝北、山東的重點進攻久未取得決定性戰果,而解放軍主力已先後轉入外線作戰,迅速控制了大片地區,在中原地區形成了新的戰略攻勢,威脅長江沿線的國民黨政權腹心地區。國民黨軍不得不收縮兵力,轉攻為守,這又給瞭解放軍在中原地區大量殲敵的戰機,山東戰場也得以展開反攻收復失地。從此,戰爭主動權轉入瞭解放軍之手,毛澤東天才的戰略豪賭終於取得了成功。









藍色愛情夜


先說一個打了勝仗實際上敗了的典型戰例:站在日本人角度看的淞滬會戰!

對日本來說,他們打贏了淞滬會戰,中國輸了。但是卻對中國抗戰有利:

一、淞滬會戰從1937年8月13日開始至1937年11月12日結束,足足打了三個月。徹底粉碎了日本人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之語,大大凝聚鼓舞了中國人抗戰的士氣。

二、在戰略上,成功將日本人由北向南的侵華線路引向了由西向東。北方平原多,江浙一帶水網多,相對而言,日本的機械化部隊在江浙一帶很難展開作戰,優勢得不到發揮,因此進展緩慢,為中國軍隊籌備武漢會戰爭取了時間,也為中國的重要戰略物資及重要機構轉移到大西南爭取了時間。如果日本按照既定計劃由北向南進攻的話,對中國將很不利。

三、上海是淞滬會戰的主戰場,上海租界多,外國人也多,日本人在淞滬會戰期間的暴行,可以說是展示在了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列強面前,有利於中國爭取外國援助,這些援助既有道義上的,也有實際利益。

因此可以說,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雖然最終失敗,後來上海淪陷,接下來是南京淪陷,但卻實際上帶來了中國抗戰戰略上的巨大成功,為抗戰從防禦階段走向相持階段奠定了基礎。

換句話說,站在中國的角度看,淞滬會戰雖然敗了,實際上卻是勝了。


孤舟釣江雪



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是武漢會戰。日軍歷時四個月,付出傷亡十萬人的代價佔領武漢。日軍打了勝仗,國軍打了敗仗。但武漢外圍有國軍70個師,日軍處於戰略包圍之中。之後日軍打了數場戰役,目的是穩固武漢地區的防禦。日軍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潭。

日軍耗費四個月佔領武漢。未能消滅中國主力部隊。日軍取得武漢會戰的勝利。使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落空。蔣介石、白崇禧制定的持久抗戰的構想得以實現。

假如蔣介石不炸開花園口。中國的70萬大軍將被分割包圍。日軍將輕而易舉的佔領武漢。中國主力部隊將被全殲。防線崩潰。幾個星期內,中國將徹底淪陷。

正如白崇禧總結:日本強,中國弱。日本小,中國大。抗日戰爭若要勝利,必須以空間換時間。把日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潭。絕不能讓日軍速戰速決。

中國軍隊雖然在武漢會戰中失敗。卻是抗戰勝利的轉折點。


楊朱學派


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國民黨雖然打了勝仗,卻沒有完成作戰任務。從這一點來看,國民黨實際上是敗了。

1933年9月25日,蔣介石集中100萬兵力(其中有50萬直接進攻中央蘇區),採取堡壘戰術,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圍剿”。紅軍經過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兵力已經擴大到11萬餘人。從兵力對比上來看,紅軍處於絕對的劣勢。

反圍剿戰爭,從來都是在兵力不對等的條件下險勝。

如果戰術、兵力運用得當,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就在這個時候,中央蘇區博古等人卻犯了左傾冒險注意,錯誤地估計了敵人的實力,認為國民黨的圍剿部隊,不過是“偏師”罷了;倘若國民黨背後的“主子”——帝國主義列強不出手,此次圍剿還會失敗。

被這種錯誤思想主導的紅軍,內部出現反對游擊戰術的聲音,並且一天比一天擴大。蔣介石開始第五次圍剿之後,博古等人號召紅軍攻打南昌,將一省勝利放在奪取省城和中心城市上。

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一開始,紅軍就積極尋找國民黨主力,以求決戰。國民黨依託先進的武器裝備,採取堡壘戰術,與紅軍打起了消耗戰。

經過近2個月的浴血奮戰,紅軍仍然未能將敵人趕出中央蘇區,反倒是紅軍部隊遭受極大損失,紅軍不得不轉入被動防禦狀態。

11月20日,國民黨正在積極“圍剿”紅軍時,國民黨後院失火——國民黨軍第19路軍發動反蔣事變。蔣介石慌忙抽調9個師前往鎮壓,導致西路空虛。毛澤東分析出敵人薄弱處,並建議集中紅軍主力,突擊以浙江為中心的敵人心臟地帶。

博古等人並未採納毛澤東的建議,反而繼續攻打敵人的堅固陣地。

可想而知,連續的指揮錯誤,給紅軍帶來了怎樣的麻煩——紅軍主力遭到嚴重削弱(由11萬人減員到8.6萬),中央蘇區幾乎全部丟失,紅軍被迫轉入戰略轉移。

毫無疑問,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紅軍以失敗告終。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紅軍召開遵義會議,糾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隨後,紅軍轉入戰略轉移——長征。

長征結束之後,毛主席對長征做出如是總結: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紅軍雖然遭受反圍剿戰爭的失敗,主力卻得以保存。經過兩萬五千裡的長征,紅軍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同時也宣傳了國民黨的反動本質。從這一點來看,國民黨無疑的圍剿,無疑是失敗了。

因此,毛主席在評價第五次反圍剿時,如是說:

“敵人是得到了暫時的部分的勝利,我們是遭遇了暫時的部分的失敗。但是,紅軍雖然沒有保護原有陣地,卻完成了長征,這一點,紅軍是勝利了。”

*參考書目《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祗樹


解放戰爭時期,林彪率民主聯軍經營東北,在經過初期困難和兩年多的養精蓄銳後,開始進入戰略反攻,經過與國民黨軍隊多次短兵相接,慢慢反客為主。在殲滅大批有生力量,把其剩餘的部隊分割在幾坐大城市之中後。對於下一步的行動,林彪與毛澤東產生了分歧,林彪計劃先打長春,而毛澤東則讓他兵發錦州。最後毛澤東讓步,但林彪攻打長春未果,隨即退兵攻打錦州,正是這一退,拉開了“遼瀋戰役”的序幕,從而實現了共產黨對東北全境的解放。

東北野戰軍在反攻國民黨過程中,攻勢凌厲,乾脆利落,根本不給國民黨軍喘息機會。在冬季攻勢中連克彰武、公主屯、新立屯,全殲新5軍,之後又拿下遼陽、鞍山、營口三坐重鎮,並以優勢兵力,23個小時拿下讓人頭痛的四平,把陳誠打得灰頭土臉跑回上海“治病”。衛立煌接任東北“剿總”總司令後,對部隊重新進行了佈置,命副總司令範漢傑率15萬人馬駐守錦州。

毛澤東的目光也盯在錦州,如果能拿下錦州,東北的國民黨軍就全部被拒之關外,便於一網打盡,否則如其由錦州撤入華北,不僅加強了國民黨在中原的實力,而且再想消滅他們,難度不小。所以關門打狗勢在必行

早在幾個月前毛澤東就電告林彪,儘早攻下錦州,關閉東北大門。但林彪另有打算,他認為錦州城防堅固,又有重兵把守,而長春防守相對薄弱,援軍難至,所以攻打長春為上策。

毛澤東收到林彪請示攻打長春電報後,大發雷霆,“這個林彪膽子太小,二月份就叫他南下北寧線,兩個月過去了,卻遲遲不動,還要打長春,不然我去東北帶兵去。”

周恩來見狀上前勸主席“主席,林彪似乎有他的顧慮,既然他要打長春,就讓他試試吧,同時我們要再次聲明南下北寧線的重要性,讓他儘早下決心”。

在周恩來的勸說下,毛澤東勉強同意了林彪的想法“也罷,就讓他試試,否則他不會下決心”。


林彪收到了打長春的批准電報,但電報中毛澤東明顯表露了不滿之情,並再次強調攻打錦州的重要性。

東北野戰軍集結於長春城外,但城內“剿總”副司令鄭洞國和10餘萬守軍並不示弱,雖然國民黨軍被分割在瀋陽長春錦州等幾坐孤城,待援無望,但武器精良的他們困獸猶鬥,頑強抵抗。

雙方一交手就是硬碰硬,東北野戰軍打了三天才把外圍的守軍打回城內,且自己損失不小,林彪一看,長春的守軍遠不像他想象中那樣不堪一擊,絕不可能一個猛攻就能拿下,即使付出最大的傷亡,仍然沒有把握解決戰鬥。如果像前兩次打四平一樣無功而返,勢必得不償失。於是電告中央,建議不再強攻,改為一部分兵力對長春久困長圍。


毛澤東覆電同意林彪意見,再次提出做好攻打錦州的準備。林彪心有不甘,又圍了長春一個半月,最後實在找不出一個有把握的進攻方案,終於回電中央,同意率軍南下。也就此拉開了“遼瀋戰役”的序幕。

林彪率大部隊退去。留下肖勁光、肖華帶領部分兵力繼續圍困長春。鄭洞國在守城勝利之時,也一度信心滿滿,沾沾自喜,但眼見圍城東北野戰軍並未全部退走,便心知不妙。事實也果真如他所料,長春被圍困期間,城內軍民缺糧斷供,國民黨軍幾次突圍未果。最後,餓死了不少人。



長春從1948年5月30日被圍,直至同年10月21日,在曾澤生、史說先後率60軍、新7軍4.8萬人起義後,長春解放,鄭洞國被俘。

正如毛澤東所料,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僅用半個月時間,攻破錦州。這樣,東北國民黨軍隊進出的大門,被徹底關閉,他們已成為甕中之鱉。

東北野戰軍從1948年5月21日兵臨長春至7月20日大部隊撤離,兩個月內長春巋然不動,看似國軍守城成功,共軍敗退而去,但實際上正是由於攻打長春受挫,才引發了使東北國民黨軍大部分被殲滅的”遼瀋戰役”,也正是這一戰略轉移,改變國共的力量對比,雙方在軍事上出現了轉折點。


我是歷史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文史頻道第7期

我國解放戰爭時期,有一次著名的戰役,就是延安保衛戰。它雖然是一次戰略撤退,但卻打開整個西北的戰局,可以說意義非凡!

1947年蔣介石發動了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胡宗南的25萬大軍,在馬步芳和鄧寶珊的配合下,開始進攻陝北地區,目的直指延安。


毛主席和其他領導人決定放棄延安,留下一部分人員和胡宗南周旋,大部分軍隊轉移到陝北地區。

胡宗南的25萬大軍來勢洶洶,毛主席親自制定作戰方針,提出主動放棄延安,誘敵深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術,應對胡宗南的這隻拳頭。

毛主席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思想,為延安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央機關撤出延安後,彭德懷採取了毛主席的戰略方針,撤出了延安。

胡宗南於1947年3月19日宣佈佔領延安,蔣介石親自到延安視察,國民黨的各大報紙都在頭版頭條報告國民黨的戰績。

一時之間胡宗南成為了國民黨中的英雄,蔣介石對胡宗南大加讚賞。

只是讓蔣介石沒有料到的是,佔領延安後的胡宗南部,並沒有高興多久,就被彭德懷領導的西北野戰軍不斷襲擾。



彼於奔命的胡宗南部陷入了西北戰場,並彭德懷分割殲滅,損失慘重。

最終國民黨也沒有佔領延安,正是應了毛主席的那句話“人地皆失”


喜歡的點個關注唄,或者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冷月鉤沉


胡宗南攻佔延安。

抗日戰爭剛剛結束,蔣介石就迫不及待地挑起了內戰。繼內戰初期的“全面進攻”受挫後,蔣介石將作戰方略改為了“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是其重點進攻方向之一,而中共中央和我軍總部所在地延安更是其首要目標。

為此蔣介石甚至飛抵西安,要親眼看著他的愛將胡宗南完成這一壯舉。

當時西北的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胡宗南手下有23萬餘人,不少部隊已經換械美式裝備,氣勢洶洶。而我軍只有不到3萬人,裝備簡陋,補給困難。

胡宗南仗著自己“兵多糧足”,更為了攻佔延安為蔣介石邀功,於1947年3月對陝甘寧邊區展開了近乎於瘋狂的進攻。毛主席在權衡之下,做出了明智的決定——主動放棄延安,進行戰略撤退。

在撤出延安時,毛主席就預言“蔣介石進攻延安,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來的。”

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部終於攻佔了延安,不過這只是一座空城。即便如此,胡宗南還是難掩內心的激動,對蔣介石一頓狂吹,視為開戰以來最大的勝利。8月蔣介石從西安來到延安,當他看到我黨就是在這種條件下與其對抗的時候,他感慨良多,徹夜未眠。

胡宗南雖然佔領了延安,但卻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我軍利用其求勝心切的心態,誘敵深入,牽著敵人的鼻子到處跑,在陝北的山區對其進行逐個圍殲,硬是用2萬多人把胡宗南的部隊打敗了。

1948年4月,在時隔一年之後我軍就收復了延安,正如毛主席預料的那樣。而胡宗南的失敗也標誌著蔣介石“重點進攻”戰略的破產,僅僅一年之後,國民黨政府就垮臺了。


石頭說歷史


在具體的某一場戰役上,失敗了就是失敗了,勝利了就是勝利了,沒有提問者說到的那種情況。但如果是從戰略上來看,打贏了戰役,輸掉了戰爭和打輸了戰役,贏得了戰爭的例子就非常多了。

以前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非常有意思。當然啦,這段子是真是假,我就沒有考證過了,也懶得去考證。段子是這樣說的:一個美國軍官和一個人越南軍官見面了,他們都參加過越戰。美國軍官高傲的說,你必需要承認,在越戰中我們美軍沒有打輸過一場戰鬥,所有的仗我們都打贏了。越南軍官非常爽快的承認了,然後反問:“可結果你們不是輸了嗎?”

越南戰爭和美軍現在正在進行的反恐戰爭就是典型的“打贏了每一場戰鬥,卻輸掉了整場戰爭”的戰爭。在這兩場戰爭中,美軍在戰鬥和戰役層面上,他都是勝利者,這毋庸置疑,但在戰爭層面上,他卻輸掉了。幹嘛輸掉了呢?我以前在回答網友的提問時,說了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古時候,有個人想去楚國,於是就收拾行李,坐上馬車出發了。路上遇到個朋友。朋友問他去哪,他說去楚國。朋友很奇怪,說,楚國在南邊,你怎麼往北邊走呢?他說,沒問題,我的馬跑得快。朋友說,那不是越走越遠了嗎?他說,沒事,我帶的盤纏多,再遠也不怕。馬跑得快有啥用,盤纏帶得多有啥用,他和楚國背道而馳,只會越走越遠,根本到達不了啊。美軍在越戰中失敗,在反恐戰爭中越反越恐,就是他的戰略目標和戰術手段南轅北轍啊!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兩個例子。一個是偷襲珍珠港。從戰術上來說,日本偷襲珍珠港無疑是成功的,勝利的。但從戰略上來說,日本此舉無疑是愚蠢的,失敗的。珍珠港擊碎了美國人的美夢,開啟了日本人的噩夢。從此以後,“記住珍珠港,將日本趕到地獄去”,成為美國人的目標。日本本來就深陷侵華戰爭的泥潭,再去招惹美國這個沉睡的巨人,這不是找死嗎?巨人一旦甦醒過來,迸發出的強大力量是日本抵擋不了的。另一個例子是基輔會戰。從戰術上來說,基輔會戰德軍無疑是勝利者,包圍並殲滅、俘虜了60多萬蘇軍。但從戰略上來說,他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好時機,給了斯大林兩個多月的時間加強莫斯科防線,為日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創造了機會。而德軍的失敗,正是從兵敗莫斯科開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