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內驅力,讓孩子有活力地學習

內驅力,讓孩子有活力地學習

在父母的強迫下,孩子才肯坐在書桌前;在父母的怒斥下,孩子才肯看會兒書;只有父母在身邊,孩子才會寫作業,父母剛一轉身,孩子就會玩轉筆、玩其他的東西……

這是現在很多孩子的普遍表現,也是令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孩子不願意學習,父母也不敢硬來;怕罵得厲害了,傷害孩子的自尊;打得嚴重了,讓孩子更厭學;不管吧,孩子就不會主動學習….

其實,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是父母不會引導孩子學習。

韓衝入了世界名牌學府哈佛大學,他的媽媽就是非常重視對他的引導,使他在學習內驅力下自動自發地學習。對此,韓衝的媽媽說:“我從不強迫孩子,只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他以啟發和引導,讓他順其自然地發展,自動自發地學習。”

所以,父母要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和引導孩子,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讓孩子充滿動力與活力地去學習。

內驅力,讓孩子有活力地學習

什麼是內驅力

什麼是內驅力?

簡單來說就是內部驅動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外在獎勵或誘惑,一個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熱情去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會輕言放棄,這就是強大的內心力量。比如居里夫人不論外界環境多麼艱苦,仍然終其一生堅持實驗室默默耕耘,最終發現了鐳,這就是擁有強大內驅力的結果。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和老師的鞭策、激勵屬於外部驅動力,孩子的行為容易隨這些因素的改變而改變,例如孩子每晚在家長的監督下練習彈鋼琴,可是家長一旦放鬆管教,孩子就會懈怠、偷懶。所以說,想真正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外在的驅動力是其次,最關鍵在於激發他的內驅力。

內驅力,讓孩子有活力地學習

別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嬰幼兒時期,被父母及時滿足,是一個人的主要訴求。到了兒童時期,主要訴求變成了自由探索,不被評判和打擾。但是這個階段,很多家長會有意無意地把孩子的內驅力偷偷替換成外驅力。

正常發展的孩子,天然會對各種事情充滿好奇心。語文、數學、自然科學,其實都是孩子與生俱來想要探索的,但是有的家長會表揚孩子寫作業,批評孩子玩遊戲,教育他“你必須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將來才有前途,否則人生就毀了。”這樣一來,給孩子造成的印象是,學習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是出於生存危機的恐懼,天然的內驅力就這樣被替換成了外驅力。

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靠外驅力支撐的人,能量難以持久,早晚會遭遇反噬。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家Deci和Ryan認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因此,激發孩子內驅力,應該從以下三點入手:

勝任感:讓孩子覺得他能做到

一般來說,孩子覺得自己能做好某件事情時,更能積極採取行動,並且遇到困難時也會勇於面對。相反,如果孩子對要做的事情沒什麼信心,不覺得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它時,就會拖拖拉拉,而且中途稍微遇到些阻礙就容易放棄。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相信孩子的能力,在孩子能勝任的領域培養他的自信,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例如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幫著一起採購食材等,從一件件日常小事中獲得成功的經驗,讓孩子的勝任感逐漸增強。當然,在孩子做成一件事時,家長應給予孩子具體的表揚,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做得好,好在哪裡,激勵他的後續行為,使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提升、勝任感得到滿足。

歸屬感:讓孩子能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人的歸屬感形成於孩童時期,是指感覺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不孤單,不是異類。當孩子感受到歸屬感時,內心會充滿安寧、放鬆和滿足,生命得以滋養。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家長工作繁忙,或者覺得和孩子沒什麼好說的,孩子自己玩得好就行,其實不然。家長應當注意多與孩子交流,參與到孩子的世界中。例如睡前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週末一起爬山、踏青等,都是增強孩子歸屬感的好方法。

除此之外,當孩子做錯事,父母在批評教育之前不要忘記給孩子安慰和情緒的疏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他的歸屬感得到滿足,才會擁有發自內心深處強大的力量,有勇氣繼續前行。

自主感:讓孩子感到可以自己做決定

父母要給孩子自由的感覺和自主做事情的機會。當他願意為自己的事情負責的時候,他會有激情、有熱情,並且會想出各種辦法解決問題。例如讓孩子決定週末如何度過,讓孩子決定是先吃完飯還是先寫作業。

懲罰的威脅和言語控制會降低自主感。例如:“再不寫作業晚上不讓你看電視…‘我數到三,不乖乖去睡覺我就讓爸爸來教訓你”。家長應當避免以上行為,通過和孩子多協商溝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學會在家長的引導下自覺完成各項事情。

內驅力,讓孩子有活力地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