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忆当年拾粪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忆当年拾粪

拾粪,是过去的一种农活儿,现在已经非常罕见,年轻人都不知道,但对于在五六十年代出生和生活过的农村人来说,都记忆犹新。因为当年农民遵循“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的理念,为了增产增收想的办法。

清晨拾粪。天刚蒙蒙亮,村外的大道上、乡路上,便有了拾粪人的身影。大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为了来年有一个好收成。只见他们肩背粪筐,手拿粪叉子,左顾右盼,四处寻找,拾那些清晨拉车进城的骡马和下地干活的牛驴拉在路上的粪便。如果有谁在一早晨拾到满满的一筐粪,那他就一定会受到乡亲们的赞赏,说他们起得早,勤快,他自己也会喜笑颜开。

当年,我在家里是老大,父亲也早早的把我叫醒,让我也去拾粪。等过了一些时日,积攒多了,交到生产队换取工分。因此,小小年纪就老早的加入了这个行列。

放学拾粪。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我上小学四年级,学校停课闹革命。但我们也天天到学校去“闹革命”。爸爸妈妈见我们都不好好念书了,就让我们“放学后”去拾粪。要不在家也不做作业,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来点实惠的。这样,我也拾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粪。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学会了推单轮的小推车。因为年龄小,粪筐拾满了背着费劲,只好用小推车,一左一右绑两个粪筐去拾粪。

集日拾粪。县城逢三、七是大集。在集上的牲口市里,贩卖骡、马、驴、牛、羊的热闹非凡,这可是拾粪的好地方,好机会。只见拾粪的人们东张西望,有的人眼睛紧盯着牲口的屁股,看到哪头牲口翘起尾巴,就赶紧冲过去,恐拍别人抢了先。那时,我年纪小,眼尖腿快,一上午拾得粪往往比大人还多。

农闲拾粪。到了冬三月,农民猫冬,地里没活儿。村里村外全天都有拾粪的人在转悠。他们除了拾大牲口粪以外,也拾那些或散养的,或乱跑的羊、猪、狗、鸡粪。只要是粪,绝不拉下。这样也把村子收拾干净了,不用担心走路会不小心踩在粪便上。

拾粪如寻宝,这在当时一点都不夸张。当年老百姓有一种“惜粪如金”的精神。“庄稼一枝花,全凭肥当家”,到了播种的季节,农民把粪便捣碎施到大田里。到那时你看吧,那块地里庄稼长得好,施肥多一定是主要原因。

大粪虽然臭,换来五谷香。那时的粮食和蔬菜按现在说,是真真正正的绿色食品啊。

现在,耕地不用牛,庄稼靠化肥,农村生活日趋城市化,农村生产日趋现代化。但我想,若是现在人们能够传承当年庄稼人拾粪的那种精神,将目前那么多废弃的粪尿等有机垃圾与农村的秸、杆、草等收集起来,运用科学的加工让其回归农田,即净化了环境,又发展了绿色农业,那该多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