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农村过年,如果家里有当年去世的人,这家人为什么不能去串亲戚拜年,这是个习俗吗?

-Mr郭


在农村过年,如果家里有当年去世的人,这家人为什么不能去串亲戚拜年,这是个习俗吗?

旧社会的陈腐愚念而已,做不得真的,如果太拘泥于老规矩,过年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过年本来就是开心吉庆和热闹的。不过有的地方农村确实是有这种习俗,家里要是有当年去世的亲人,这家人是不能去串亲戚拜年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不过是遵循以前的孝道文化训诫罢了。农村老俗话说“百事孝为先”,以孝道治家,是一个家庭的传统美德。农村人都知道,家里有长辈人去世,是要守孝三年的。这三年中,过年是不能贴大红春联和年画的。就是贴春联也是白绿黄三色春联,以示追思亲人和敬意。

守孝期间,是很严肃的事情,不能有嬉笑的事情发生。孔子在《论语》里面说,“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看到没?这些习俗是很有传统文化的根源的。孔子的意思就是过年的时候,去世的人的直系血亲是不能有“乐”的行为的,不然就是“礼乐崩坏”,乱了章法。其实说白了就是害怕对已逝祖先的大不敬。

不过,农村人的解释可能不是如此。家有逝者,心中是应该悲痛不已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果再去串亲戚拜年,看到别人家的长辈还在,心中悲伤情绪更浓。还有,据民间传说,三年中失去的亲人还会在过年期间回家看望,因此家人是不能出门拜年的。不过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守孝期间出去串门拜年,容易给别人家带来晦气,这个有些唯心的说法,暂且不提了。

但“旧谷既没,新谷又升”,人是要向前看的。失去亲人了,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生活下去。守孝是好事儿但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生活也是守孝,这叫继承先祖遗志。不过传统礼法也有规定的,儿子辈三年内不串亲拜年,孙子辈百日,过了这个时间限制后都能出门串亲拜年了。


农村老俗话


如果自己家里有老人去世,只要没有举办脱孝仪式,都属于守孝期。守孝期间,这家人是不能随便到别人家作客的,这是我们老家农村里的规矩习俗。

第一,守孝期不能办任何喜事酒席。在守孝期间,这家人的家里不能披红挂绿,不能张灯结彩,也不能办喜事酒席。必须避开守孝期才能办喜事,包括结婚酒席。

记得我们老家农村,只要是同一个宗族同一姓氏的人家里,有一户人家的老人去世了,整个宗族的人都要跟着守孝,不能办结婚喜酒。

而有老人去世的主人家,包括叔伯子侄家,过年的时候不能张贴红纸的对联,也不能放烟花鞭炮,不能包大粽打芝麻饼等。

第二,过年时只能坐等亲威来寻访。正月的时候,守孝斯的人家是不能到亲戚家走访的。如果硬要去亲戚家,会受亲戚嫌气的,因为你还是披麻带孝的人,会将伤心的丧事一起带去。

一般来说,过年的时候亲戚知道你家处于这个情况,都会主动上门来走访,带来过年的年货,相当于安慰你这家人安心守孝,其他的事由亲戚来帮来办。

第三,守孝期不同地方不同姓氏的村落有不同的规定。关于守孝期,不同的村庄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规定。在我们老家,有的地方办丧事的当时,就马上接着举行脱孝仪式了,再后面办什么喜事酒席都没有问题了。

有的地方要等到第二年,大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前后才能办脱孝仪式。据说有的地方甚至要守孝三年,才能脱孝,这样一来连续三年不能办任何喜事了,还是有点麻烦和影响。

农村里有很多习俗,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先祖一般都已经约定俗成地执行下来多年,现代的年轻人也不好不遵守。但不少仪式已经在慢慢简化,只要表达意思到位,对祖先表示足够的敬重,其他的规矩能过得去就算了。

以上解答,如果你觉得有用,请记得关注“桂农通”,谢谢您的支持!祝您新年快乐!


桂农通


在农村过年,如果家里有当年去世的人,这家人为什么不能去串亲戚拜年,这是个习俗吗?

在农村过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要互相团拜的,但是家中当年有亲人去世,不能出去拜年,别人也不到家里拜年,这是一种传统民谷,从老辈留下来的,农村人都知道。所以在我们农村,过年期间,即使平时不在家,对村情不了解的人,只要看哪家没贴春联,一般是不会进去拜年的。

家有亲人去世,为啥不能出去拜年呢?

因为家中有亲人去世,你是守孝者。旧时,尊亲去世后,三年守孝期内,要居住在家,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称"守孝"。孔子认为,守丧三年是个人之仁心的要求。父母去世的时候,人们心情是悲痛的,吃美味食、着华丽衣,追求的是快乐,这与悲痛的心情相矛盾,因此在守丧期间追求快乐,心不会安,心不安则会影响到你日后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所以,守孝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自己的心安和幸福。

而守孝期间,你外出拜年,一是会把自己的悲伤心情带给人家,二是拜年是一种快乐的交际,这有违守孝的传统礼节,再是看望别人健在的老人,给人家拜年,难免会想起自己去世的老人,心中自然会不痛快,这也影响到自己日后的健康和运势。所以说,守孝的人不遵从规矩,未必伤害的是人家,更多的时候伤害的是自己。

家有亲人去世,为啥不能接受别人拜年?

刚才说了,拜年是一种交际活动,是基于快乐祥和的一种交际活动。农村俗语,“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过去农耕社会,养头驴顶半个家产,死了驴是一件让人懊恼的事情,但是如果驴死在大年五更,外人拜年时问你过年好,你也只能应答着好好好。这问好是随意,答好是必须的,大年是个吉利的日子,如果你说不好,那是影响一年的时运的。试想,如果你家里有老人去世,别人给你拜年,问你过年好啊,你回答好好,那是多尴尬的事情啊。特别是老人去世头一年,每逢佳节倍思亲,往年过年有父母在,今年过年老人没了,这本来就够让人伤心的,怎么有法回答好好呢?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尴尬,农村人尽管重视拜年活动,家有新孝,是不能外出拜年,也不接受人家拜年的。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些封建礼俗,但我以为亲人之间总是有心灵感应有,尊亲敬亲,也是必不可少的人论道德,所以这些旧时的礼俗,不存在过时问题。当初父母拉扯成人,现在我们做为报答,三年的守孝不居乐,难道还有什么难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