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司令員與司令有區別嗎?

張毓瑛


1918年列寧同志搞十月革命的時候,蔣介石正任“建國粵軍第二支隊司令”,率部駐於閩西,整天被粵系軍官們排擠的焦頭爛額,這不過是個加強團級的戰鬥隊,未來的國民革命軍“特級上將”還掛著上校肩章。補充個知識點,蔣介石被孫中山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時,同時還獲得一個重要兼職: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總司令則是他的盟兄粵軍元老許崇智。

(蔣介石拿著手機?)

老許才是貨真價實的“司令級”重要將領,是陳炯明翻臉後孫中山的堅定支持者,掌握著數萬粵系本土軍隊,蔣介石不逼走這位大哥,就不能攫取廣州革命政府的軍隊實權,因為那會的黃埔學生軍無論兵力還是實力都還有限,粵軍才是主力。

所以首先,對“司令”這一稱謂的具體含義要有深刻的理解,司令的字面解釋只是“司掌軍令”,泛指軍中某一地區或某一方向上的“部隊長”,其軍銜和級別根據需要可大可小,未必就是多大的首長,也未必就是“軍長”的上級。比如軍分區司令、警備區司令、軍事基地司令等等,他們與大兵團司令的職權差距很大,由校級軍官擔任是很普遍的事情。



(粵軍總司令許崇智)

現如今的地級市軍分區司令和警備區司令基本是大校軍銜,按習慣說法就是“正師級”,個別小型軍事基地或後勤基地的“司令”則是上校有之,中校也有之,完全看部隊規模和編制級別。只有各大戰區(軍區)司令或總部的兵種司令,才是真正的高級將領。

尤其是民國時期,由於大批地方武裝、雜牌軍老大和土匪草寇通通自封“司令”,漸有“將軍多如狗,司令滿地走”的趨勢,所以司令這個職務一度臭了大街。因此在30年代後期,民國軍隊但凡真正軍級單位以上的野戰部隊軍事主官,大多稱為綏署主任、某路軍總指揮、軍團總指揮等等,相反,各地區的守備部隊倒多使用“司令”這一稱謂,比如淞滬警備司令錢大均、常德警備司令唐生明、憲兵司令谷正倫等等。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直到抗戰爆發後的1938年,軍事委員會統一整編野戰部隊,出現了集團軍的編制,主官稱謂才調整為“總司令”,下面確實是有軍級單位了。所以司令不一定值錢,“總司令””才是到了一定級別的人物,比如集團軍總司令、“剿總”總司令、兵團總司令等等,薛嶽就是抗戰初期掌握野戰重兵集團的第一兵團總司令、王耀武是第24集團軍總司令、第四方面軍總司令。

這一點連日本人也受了傳染,通常在“方面軍”以下稱為司令或司令官,只有“總軍”級別的頭目才可以稱為總司令,注意關東軍在1942年10月前就只能有司令官,這以後才稱為總司令。以岡村寧次為例,1937年是關東軍第2師團長、1938年是第11軍司令、1941年是華北方面軍司令,直到1944年底升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因為這是“總軍”級建制了。



(紅軍時期的劉伯承)


“司令”這一稱謂是全球通用的,比如納粹德軍的裝甲集群司令、集團軍司令、集團軍群總司令等,這都是高級指揮官,而二戰經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裡,猶太人集中營的司令哥特不過是個黨衛軍上尉,充分說明了“司令”這一職務的級別彈性。

“司令員”這一稱謂是我軍和前蘇軍專用,如果經常觀看蘇德戰爭的影視,你會發現其實蘇軍內部也是稱為“司令員”的,比如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同志”、第62集團軍“司令員崔可夫同志”等,所以這不是我軍專利,而是留學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劉伯承元帥之“舶來品”。在他從蘇聯回國到達江西蘇區後,曾一度出任紅軍總參謀長,著手對工農紅軍的條例條令進行了正規化建設,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提倡稱謂上的官兵平等,效仿了蘇軍的職務稱呼習慣。

(崔可夫司令員)



於是司令被稱為“司令員”、號手被稱為“司號員”、各級軍事主官被稱為“指揮員”、衛兵稱為“警衛員”,伙伕也成為了“炊事員”等等,這一傳統被人民軍隊沿用至今。不過好像如今的俄羅斯軍隊已經不再如此稱謂了,不妨可以說,在現階段確實是我軍獨有,但具體含義和職能與前述的“司令”完全沒有區別。硬要有個細微區分的話,司令後面加個“官”沒有岐意,顯然司令員就加不得了。

劉帥在長征中首次有了“司令員”的職務,即在雲貴轉戰期間出任紅軍先遣隊司令員,到達陝北後又擔任過救援西路軍的“援西軍司令員”,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期間的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和整編後的第二野戰軍司令員。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


度度狼gg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司令員就是司令。

這世界上本來不存在司令員,只有司令。

原則上,司令就是一個稱呼,也就是帶兵的軍人。

但司令究竟帶多少人?不一樣。

比如林彪是四野的老大,手下100多萬大軍,他叫做四野的司令。

但抗戰時期,有很多草頭王,隨便拉幾個人就自稱司令了。

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沙家浜》的胡傳奎,起家的時候手下只有幾十個人,十幾條槍,也叫作胡司令。

這個稱呼之所以變為司令員,源自於上世紀30年代的劉伯承。

當時劉伯承在蘇聯伏龍芝軍校學成回國,同葉劍英等人一通翻譯蘇聯軍事資料和書籍。

翻譯到司令的時候,劉伯承認為要換個詞。

劉伯承自己是軍閥出生,認為紅軍的稱呼應該區別軍閥,所以改為司令員。

所同樣道理,,當兵的稱為“戰鬥員”,伙伕就稱為“炊事員”,馬伕、豬倌稱為“飼養員”,還有“警衛員”、“衛生員”等,號稱八大員。

這個稱呼的目的是體現紅軍官兵平等,都是革命軍隊一員,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這些人還統稱指戰員,一些軍官被稱為指揮員,都是同一個道理。

其實就是稱呼不同。

實際上,無論是蘇聯,還是華約國家甚至朝鮮,軍隊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存在什麼官兵平等一說。

具體表現為官兵待遇不同,無論生活還是其他方面,差距很大。

在日常接觸上,蘇聯紅軍和美軍也沒有什麼區別,軍官下命令,士兵執行,士兵沒有爭論的權力。士兵沒有完全執行,叫做瀆職,可以坐牢;如果士兵拒絕執行,在蘇聯前線叫做叛國,可以就地槍決。

任何場合,只要雙方穿著軍裝,士兵就必須起立向軍官敬禮。


薩沙


只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軍事主官才會有司令員的稱呼,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司令員,只有司令。

也就是說,司令員是黨領導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獨有的稱呼。

從武裝部隊所屬的工作性質上來說,司令員和司令沒有本質區別,都是部隊的高級指揮官,負責帶兵打仗、行軍作戰的軍官。別的國家叫司令,我們中國叫司令員,如別國的戰區司令和中國的戰區司令員,別國的海軍艦隊司令和中國的海軍艦隊司令員,都是同一個意思。只是稱呼不同。

但是在我們中國,提倡官兵平等,不能因為你是高級指揮官就另眼相待。所以中國武裝部隊的高級指揮官,叫司令員,而非司令。如各大戰區司令員、空軍司令員、海軍司令員、武警部隊司令員等等。

司令員就是司令中的一員的意思。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中,有大量帶“員”的稱呼,如負責保衛的叫警衛員、負責交通的駕駛員、負責醫務的叫衛生員、負責聯絡的叫通訊員,所以負責指揮作戰叫司令員。

不管是警衛員還是司令員,都是革命軍隊一員,只是革命分工不同而已。

雖然司令和司令員一字之差,但內涵上有著巨大差別。司令員是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部隊的象徵體現,也是人民子弟兵為人民服務的意志體現。


袁衛宇


近年來,很多以抗戰為題材的電視劇中,經常出現“司令”和“司令員”的字樣,聽起來似乎沒什麼區別。但其實,司令只是口頭上的稱呼,司令員才是我軍最高指揮人員的正式稱呼。這一字之差,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感人肺腑的年代故事。

司令和司令員有什麼區別?

司令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這一稱呼是世界通用的,但是司令員卻僅僅是我國在使用。提起來,要從上世紀20年代左右說起。

想要打勝仗不能只靠蠻力,必須學習優秀的軍事理論,才能無往而不利。當年的革命先輩看透了這一點,就派劉伯承元帥前往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直到上世紀30年代初期,劉伯承元帥才學成歸來,並帶來了大量珍貴的軍事理論素材。回國之後,劉伯承就和左權、葉劍英等人一起翻譯這些文獻。

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之中,劉伯承元帥注意到,國外的最高軍事指揮官稱為“司令”,而舊時的軍閥頭子也自稱為司令,這太有階級感了,違背了我軍一視同仁的風格。

基於這個考慮,劉伯承元帥展現了智慧的一面,他在司令後面加上一個“員”字,聽起來就沒有那麼生分了。

不僅如此,從此以後我軍的所有戰士,後面一般也帶上個“員”字。比如炊事兵成為“炊事員”、警衛成為“警衛員”等等,也是體現我軍重視平等的傳統。

司令員這一稱呼就這麼流傳了下來,時至今日在正式場合下,也是尊稱最高指揮官為“司令員”,而不是司令。

很多人都搞錯了,他們認為司令只能有一個,但其實不是。通俗來講,司令是一支部隊的指揮一把手,這支部隊可以是師部隊,也可以是軍部隊,師部隊的一把手也可以成為司令。其餘各大軍區,空軍、海軍等也有很多司令。

司令員的誕生,有何意義?

司令和司令員雖然是一字之差,但背後的意義卻相差甚遠。在戰亂年代,有很多軍閥頭子和雜牌軍,他們自稱司令,在一方作威作福,禍害鄉里。

比如瓊瑤劇《情深深雨濛濛》中東北軍閥陸振華,李副官就稱呼他為“司令”。但他連年征戰,在東北有無數房產,還娶了9房姨太太,錢從哪裡來?還不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

劉伯承元帥能想到這一點,足見其對百姓和戰士們的關懷之心。從這一個小細節就能明白,為何我軍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至今為止,司令員這一稱呼仍為我軍專屬,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稱謂,更是我軍與其他軍隊本質上的不同的歷史標誌。

如今已經建國71週年,我們看著祖國日益強大,不禁也會回想起當年的崢嶸歲月,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如今的幸福生活。祖國萬歲!


十點歷史君


司令員和司令並沒有區別,但是我們看電視經常能聽到這兩個稱呼,不瞭解的人還會以為這是兩種不同的級別和職務呢。今天就聽別酒流年說一說兩種稱呼的來龍去脈。

在我國,司令和司令員沒有區別,都是說的一個意思,但司令員是規範稱呼,司令只是口語,在行文和著作中,是不能稱呼司令的。


我國軍隊中軍、兵種、武警部隊、大軍區、省軍區、軍分區、衛戍區、警備區、海軍艦隊、軍區空軍、集團軍和各基地的軍事主官都被稱作司令員。

2012年10月28日開始,各省武警總隊總隊長也統一改稱為司令員。

其他國家軍隊是沒有司令員的叫法,一般都稱呼司令。這是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區別。

司令一詞,古已有之,主要是官職名稱。

例如《北史·后妃傳序》:“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 。《元史·百官志》:“﹝ 至元 ﹞三十年,悉罷所轄鹽司,以其屬置場官……鹽場二十九所,每場司令一員”。

司,是掌管、支配的意思;令,就是命令。所以字表意思就是掌管併發布命令。

民國時期,因為和外軍交流加深,於是有了當下意義的“司令”一詞。

那司令員是如何來的呢?這就要歸功於劉伯承元帥了。

1930年,劉伯承從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成回國,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謀長。

為了規範軍隊條令,劉伯承組織左權、葉劍英等人一起翻譯由蘇聯帶回的各種蘇聯紅軍條令。

鑑於各軍閥軍隊司令多如牛毛,又以欺壓百姓為樂,加上舊軍隊的等級森嚴和對勤務人員的歧視,為了區別和舊軍隊的不同,劉伯承提議將“司令”改為“司令員”,“勤務兵”改為“警衛員”,將“伙伕”改為“炊事員”,以示大家都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這種稱謂也就保留到了今天。


別酒流年


大家應該都看過一下關於行軍打仗的電視劇,在指揮作戰中,一個軍隊最高的指揮官就是司令,司令來了之後儘管是軍長還是師長都是要靠邊站的,可是在一些電視劇中也出現了一個司令員的名詞,那麼司令和司令員到底是有什麼區別呢?


在那個我們中國正陷入一個硝煙四起的年代,整個國家都在一個被欺凌的狀態,可是由於國力太弱無力抗衡,很多的愛國之士也因此報國無門。亂世出英雄,一代元帥劉伯承出現在大家的眼前,中國這樣的現狀在他的眼中是非常的糟糕的,所以不滿現狀的他便去了蘇聯進修,之後他便帶著蘇聯的軍隊條令來整改中國的軍隊。

他知道軍隊當時的等級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的等級制度也是相同的,高層的將領或者是士兵看不起一些炊事班的後勤兵。劉伯承深知這種制度的不行,所以他決定一改舊習。於是他便從這個稱呼開始下手,他在稱謂上都加上了員,比如護兵就被稱作為“警衛員”,炊事班的便被稱為“炊事員”,而司令也就順理成章的被稱之為“司令員”。



所以司令員和司令是一樣的存在,而劉伯承之所以這麼做,他的目的也是為了告訴大眾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前行的道路之中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員,大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每個人所擔任的指責是不同的。自從那時候起至今,司令員的叫法也是一直存在的,現在司令員也是成為了我國軍人的正式的職位和稱呼。司令員這個叫法也是我們中國所特有的,而在外國是沒有的,外國還是叫做司令。


在2012年,我國規定各省武警總隊總隊長統一改稱為司令員。雖然看上去司令員是一個普遍的職位,可是能當上司令員也是非常的不簡單的。


司徒歷史


師長的上級叫軍長,軍長的上級叫司令員。司令員才是軍隊的最高官。

師部的師長又叫師部司令,軍部的軍長又叫軍部司令。

司令員大於司令,兩者有區別。

但是,一般情況下,師部的長官叫師長,軍部的長官叫軍長,極少有司令稱呼。

司令員與師軍部司令的稱呼,一般是指解放戰爭年代,現在只有司令員存在了。例如,華東野戰軍總指揮是司令員陳毅,而十縱(華東野戰軍第十軍)總指揮是司令宋時輪,宋時輪實際上是十軍軍長,又稱十縱司令,不稱司令員。

一些人搞不清這其中的道理,說司令員就是司令,兩者沒區別,有的說司令要比司令員大,要真的那麼簡單,悟空也不會問大家了!

看了本平臺其他一百餘人的回答,都沒解決問題!而他們的點贊量竟然上千,真是不可理解。



用戶創維


司令和司令員從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說白了“司令”實際上就是“司令員”,兩個不同的名稱所說的都是一回事。

如果非要說“司令員”和司令有什麼區別的話,“司令”和“司令員”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我國各軍、兵種流傳下來的口語之稱,而司令員是一種正式的稱謂,是一種規範的叫法。特別是在正式的場合和行文以及著書中不應該使用“司令”,要以“司令員”為規範的稱呼。不過在國外大多隻稱呼“司令”而不是“司令員”。

“司令員”這個稱呼的由來,還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因為我國軍隊的很多軍銜制度和部隊的制度都是從蘇聯那演變而來的,當時很多開國元帥和部隊將領去蘇聯軍事學校進行深造,其中就包括劉伯承元帥。後來這些開國元帥及將領學成回國後,也把蘇聯的很多軍事條例帶回了國,加以修繕後,就變成了現在我國軍隊一直在沿用的軍銜和部隊制度。

一開始,紅軍中的最高指揮蘇聯稱之為“司令”,但是劉伯承元帥認為這個軍銜有等級之分,不符合我軍的“為人民服務”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宗旨,他認為司令也是部隊中普通一員,沒什麼特殊的,更不能有所謂的官僚主義,於是把司令改成了司令員,同時還把伙伕改為‘炊事員’,護兵改成了“警衛員”,方能體現人民軍隊的本質。

所以說,“司令”和“司令員”沒什麼區別,屬於同一職位,區別就在於規範和不規範。


四十五度歷史


司令員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軍官官銜稱呼,在外國武裝部隊指揮官中是沒有“司令員”這個叫法的。實際上“司令員”和“司令”這兩種稱呼在中國沒有任何區別,無非是“司令員”更正式,“司令”屬於口語化的稱呼。

關於“司令員”的叫法,據說在上世紀紅軍時期是劉伯承專門定下的“規矩”。當時劉伯承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回國後帶人翻譯從蘇聯帶回的各種蘇聯版軍事條例規定,從而用於中國紅軍內部的稱呼。


由於劉伯承早前在舊軍閥任職,對等級森嚴和官兵的不平等性深惡痛絕,鑑於紅軍是人民的軍隊,倡導官兵平等,於是他就規定在紅軍的指揮人員“司令”稱呼後面加一個“員”字。


這種改法,實際上也是對舊稱呼中的勤務兵改“警衛員”、伙伕改“炊事員”相對應,體現了革命軍隊人人平等的理念,都是人民軍隊的一員,只是每個“員”的工作職責不同。


比如炊事員就解決部隊的伙食問題、警衛員就負責高級指揮官的安全問題、司令員就負責部隊的作戰指揮問題……


就這樣,司令員就逐漸出現在正式文書中,取代了司令的叫法,但是在平常口語中,仍習慣叫司令更順口。

那是不是出現司令員了,司令的正式稱呼就消失了呢?其實不然,在建國前後的一段時間內,仍有司令的正式稱呼,比如朱德總司令。


朱德元帥長期擔任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解放軍總司令一職,1949年建國後,朱德仍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這是人民軍隊歷史上唯一一位總司令。此時的總司令官銜並沒有帶“員”字,但總司令就是一種正式稱謂。


除了“總司令”一職外,其他的軍區、兵團、軍種等軍事主官已經全部稱呼為司令員,並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的人民軍隊高級指揮員中,已經沒有“司令”的正式稱謂了,全部改為司令員稱謂。現在一般是軍種、兵種、戰區、武警總部、省軍區、市軍分區、直轄市衛戍區、警備區、海軍艦隊、軍事基地、武警各省總隊等部隊的軍事主官全部稱呼為“司令員”。

比如陸軍司令員、海軍陸戰隊司令員、中部戰區司令員、武警總部司令員、湖北省軍區司令員、襄陽市軍分區司令員、北京衛戍區司令員、重慶警備區司令員、南海艦隊司令員、朱日和基地司令員、武警上海市總隊司令員等……一般而言是副軍級以上作戰單位的軍事主官稱呼為“司令員”。


中國的高級軍事主官稱呼為“司令員”,外國的高級軍事主官稱呼什麼呢?他們的正式稱呼就是“司令”。

比如美國的兵種——美軍海軍陸戰隊,海軍陸戰隊的軍事主官就叫海軍陸戰隊司令,而我們叫海軍陸戰隊司令員。比如越南的軍種——越南海軍,越南海軍的軍事主官就叫海軍司令,而我們叫海軍司令員。


所以,無論是“司令”還是“司令員”,稱呼不同,職責是相同的。無非是“司令員”的叫法是我國武裝部隊高級指揮員的特有稱謂罷了。


襄遇阿雨


“報告司令,前方有敵人。報告司令員,前方有敵人。”在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司令和司令員的稱號。有時候不禁會納悶,這兩個稱號有什麼區別嗎?

其實在中國司令和司令員沒有區別,只不過司令員的稱呼比較正式一點。其他國家沒有司令員的說法,一般都是直接稱呼為司令。在我們的國家通常把軍、武警大隊、軍分區、集團軍區等軍事主管稱呼為司令員。

第1次國共合作破裂之後,我們被迫發動南昌起義,也明白了槍桿子裡面才能出政權的道理。但是拉起來隊伍,沒有系統的軍事指導可不行。於是派出了劉伯承將軍,前往蘇聯學習先進的軍事知識。

在上世紀的30年代初,劉伯承從蘇聯學成回來。帶來了很多蘇聯的先進軍事經驗,後來又組織左權、葉劍英等人,一同翻譯從蘇聯帶回來的各種資料。

在這次的翻譯過程當中,劉伯承他們還確定了中國紅軍的內部稱呼。而在舊軍隊當中,等級森嚴不用多說。而且對於一些勤務人員更是有一些看不起。


對於這些勤務人員,劉伯承認為這些人同樣的重要,應該被得到尊重。所以就把舊軍隊當中的護兵、勤務兵,都改成了警衛員、公務員的叫法。舊軍隊當中的伙伕,也改成了炊事員。

而軍隊的主事長官司令,在後面給它加了一個員字,說明也和其他人一樣。無論你是做司令的,還是廚房掌勺的,一律都是平等對待。司令的權力再高,也只不過是革命軍隊當中普通的一“員”,只不過是分工不同。

但是自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中後期,也就是在我軍百萬大裁軍之後,建立了一個個合成化集團軍。每個集團軍都是由不同數量的師或者旅組成。這個時候的司令員,對應的單位是各區或者是兵種總部。

而歷史上的司令員,這裡給大家介紹10個比較出名的。比如許世友、李德生、楊得志、楊成武、秦基偉、楊勇、皮定均、賀炳炎、陳錫聯、葉飛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