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作为文明古国,百善孝为先,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应对养老问题的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自古以来,孝道都是我们一直遵循的美德,那么在古时候,我国各朝代对养老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上篇我们已经大概的说了一下各个朝代对养老问题的规定,今天我们再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作为文明古国,百善孝为先,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应对养老问题的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为了帮助一些实在是无法自养的老人,使得他们能够老有所终,南北朝建立了最早的养老机构,之后北魏时期首创了“存留养亲”的制度,这个制度也一直到清代仍被沿用。存留养亲是指当犯人的直系亲属年龄已经特别的大了,但家中没有其他人可以供养老人时,通过某些程序,允许不是重罪的犯人受到宽大的处罚,允许他们留下来照顾老人。唐朝时期还规定了“补给侍丁”的制度,政府会为80岁以上的老人安排相应的照顾者。

作为文明古国,百善孝为先,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应对养老问题的

在古代,也有政府资助的养老机构处于辅助地位。例如,宋、元、明、清四朝曾实行“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在南北朝时期,“孤独园”的建立,等同于现在的养老院。它在唐代和宋代得到推广,宋代的民间疗养院兴起。明代还增加了养济院的数量和规模。即使在清末国家比较弱的时候,养老金的支出也不吝啬。当然,这些古老的养老金制度都记录在官方史料中,是否能保证这一制度的充分实施就不确定了。

作为文明古国,百善孝为先,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应对养老问题的

另一方面,古人的寿命较短,天灾人祸和科技医疗水平的不发达,导致古人一般很少活过60岁。在古代,高寿的人是好运的象征,如果某人的寿命达到80岁或以上,地方政府也会向中央报告,皇帝会奖励地方官,因此,古代的高寿老人不仅有地方政府的补助,国家的补助,连地方地主也会乐意为其出钱。

作为文明古国,百善孝为先,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应对养老问题的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比正常的百姓要好。“致仕”起源于周朝,在汉朝以后形成了一种制度,这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时候的称呼,官员一般年龄70岁的时候致仕,在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才能够致仕,一般这时候的官员不是年龄大了就是身患疾病。

作为文明古国,百善孝为先,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应对养老问题的

汉朝规定,有二千石以上俸禄的高级官员可以退休,并且之后可以领取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一些有杰出功绩的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来的俸禄。此外,退休时也有一次性的奖励,如钱、金、粮、房、车等,唐朝官员明确了70岁的退休年龄,若未满70岁,因为体弱多病亦须辞职,除非得到皇帝的特别批准,唐官退休后没有俸禄,但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作为文明古国,百善孝为先,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应对养老问题的

宋朝与唐朝相同,但未实行,故官员大都年老体弱,因为退休的话只能获得斗俸,所以官员们尽量不退休,在明初,退休年龄早了十年多,只要60岁以上就可以退休,清朝官员的退休年龄也是60岁,如因提早退休而未达60岁,则不能领取俸禄,年满60周岁的可以领半薪俸,但都分有特殊功勋的官员可以领全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