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高教105大限 杨泮池:大学存亡交给市场机制

少子化衝击高等教育,今年对国内大学来说是「105大限」。不过国立大学校院协会理事长、台大校长杨泮池表示,学生人数减少将使每位学生拥有更多教育经费,教育部应趁此时集中资源,提升学生竞争力,学校存亡问题则应交给市场机制。

杨泮池接受最新一期《评鑑双月刊》专访时表示,把学生人数大量减少当成高教生死攸关的「大限」,是从学校角度看问题,这是倒果为因,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好学生,而不是为了办学校;如果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是危机也是转机,

学生减少的意义并不是负面的,这是趋势,我们不能只为了学校的生存,就把105年界定为高教大限,而应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是危机也是转机,学校可以把学生教得更好,让学生得到更高品质的学习。

国内现有158所大学,杨泮池认为太多了,学校存亡就交给市场机制去处理。他表示,教育资源应该更集中,高教的方向不是为了150多所大学,高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台湾学子更有竞争力,而不是只关心有多少大学未来会变成怎么样。

他表示,比起香港、澳门、中国大陆、新加坡,台湾的大学生可以分得的高教资源明显偏低,北大与北京清大每位学生享受到的资源是台大的4、5倍以上。但其实台湾投入的整体高教资源并不算少,却被太多学校给分散了。

杨泮池指出,台湾的大学学杂费与其他国家相较是偏低的,公立大学学杂费收入大多只占学校总经费的10%至15%,私立大学的占比则较高,但以目前的经济情势来看,国内大学要大幅调涨学杂费并不容易,且社会对于学杂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杨泮池指出,除了政府经费挹注以及学杂费收入外,大学还有许多开源的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管道就是与產业连结,将外界资源导入校园。大学应与民间企业适度合作,引进企业资源,培育出可以协助企业发展的人才,创造双赢局面,让台湾的企业在各领域都能与世界竞争。

「现有的机制反而容易造成大家不够努力、寧可吃大锅饭的心态。」杨泮池说,曾有一所大学对外募款,一名企业主表示愿意捐款,这对学校来说本来是件好事,没想到其他学校得知后,便向教育部与科技部抱怨这学校既然有钱了,政府就不必给太多经费,结果该校经费甚至老师个人的计画费,果真被大幅删减。

未来大学倒闭会造成教职员大量失业的社会问题,该怎么处理?杨泮池表示,辅导学校及教师转型,与企业合作甚至投入企业,都是可行的方法。另外,博士生的就业问题往往出在博士只想找教职,不愿意「就」其他行业才会失业,建议企业界除了调整薪资,也可与大学合作,共同开设博士专班或学程,培育专门领域的博士级高阶人才,才不会影响年轻人就读博士班的意愿。

(中时即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