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遭到倭国两次羞辱后,朱元璋本来要派军讨伐,刘基为何劝阻?

龙建源


当年朱元璋在统一中国后,曾派遣使臣到周边各国访问,目的就是告诉他们,现在我中国是大明的天下,蒙古人被赶走了,以后磕头就来找我磕,另外,大明的作为正统立国了,你们赶紧称臣的称臣,该纳贡的纳贡。


可偏偏日本不买账,大明使臣到了日本后,竟然被当时日本的当权者给杀掉了。这件事可让朱元璋火冒三丈,以狠人著称的朱元璋哪里受过这等屈辱?就立即决定要灭掉小日本,出一口恶气。

可是这一决定被刘伯温给劝了下来,他给出了几点理由,最终说服了朱元璋:


其一,当年蒙古人最鼎盛的时候,打遍欧亚无敌手,最终在征讨日本时全军覆没,可见,日本当时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其二,现在虽然把蒙古人赶出了中原,但北元势力还很强大,他们不会甘心就这样退出中原,早晚还要卷土重来,所以大明的重心应该是在北方,防守蒙古人是才是重中之重。

其三,日本四面环海,资源匮乏,征讨日本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即使是胜利了,也得不到任何资源,加上现在战争状态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现在的第一目标是发展生产力,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大明的立国之本。


朱元璋虽然脾气暴躁,但绝不是意气用事之人,他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刘伯温说的有理,也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而大明的第二拨使臣在到了日本后,日本也意识到大明得罪不起,不但善待了使臣,还同意向大明纳贡(虽然只是一句空话),但也是给朱元璋一个台阶下了。

如果朱皇帝知道日后的日本攻入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朱皇帝会不会集全国之力去灭了小日本,以除后患呢?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在大明江山建立之后,为展示大明王朝皇恩浩荡,派大明使者出访周边列国,既可以让周边的国家都知道明朝的建立,是老朱家的天下。当时元朝刚刚结束,大明王朝虽然已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还有很多元朝的残余势力未清,这也是让朱元璋比较担心的,趁着使臣出使周边国家也可以顺便缉拿这些元朝余孽。

当时明朝周边的小国都实力不足,他们自知国力不强,所以一心只想要依附大明王朝,使臣一路十分顺畅,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欢迎,但是在使臣来到倭国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原来当时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倭国当时时局动荡不安,因为国内有两个天皇,他们各据一方,当时大明的使臣先是去拜会南朝的天皇,这位天皇就是怀良亲王,此人十分的残暴,而且脾气暴躁,只懂在战场上杀敌逗狠,却没有什么政治头脑。

使臣在见到怀良亲王时,其实心中是有很多不满情绪的,这是因为在倭国朝政不稳的时候,很多倭国人开始骚扰我国的边境,很多沿海地区的老百姓经常遭到倭国人的抢劫,让这些地区的百姓不得安宁。所以朱元璋给倭国的国书中用词比较刻薄,在使臣将国书递给怀良亲王后,看到朱元璋的话语针锋相对,并直接警告倭国,如果再敢无端滋事一定不会对倭国心慈手软。怀良亲王本就是个暴脾气,看完之后不仅当着使臣的面发怒,还将好几个使臣都杀死了,只留下一个叫做杨载的人回去通知朱元璋,倭国随时应战。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震怒,使臣被杀本就是奇耻大辱,怀良亲王还这样理直气壮,所以朱元璋马上就要发兵去讨伐倭国。而刘基此时却出面阻止了朱元璋,他有两个非常关键的理由,其一,当时明朝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政权并不稳定,元朝残余势力不能不防,这个时候对倭国发兵会危机朝政。其二要吸取历史教训,此前元朝也曾经征讨过倭国,但是每一次都是失败而归,因此不能轻举妄动。

朱元璋后来听了刘基的话放弃了征讨倭国的决定,但是第二年,在使臣去倭国见到怀良亲王时,他虽然没敢再杀使臣,但是言辞依然不敬。朱元璋得知后很想去攻打倭国,可是这一次刘基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将西北战乱的事情告诉给朱元璋,当时和倭国相比,西北战乱更加重要,所以朱元璋只能再次以放弃了征讨倭国的计划。


历史课课代表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一方面想着怎么消灭元朝余孽,安定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又琢磨这联络一下周边国家,告诉他们明朝建立了,老朱当皇帝了,让他们都来归顺。其实老朱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从一个农民坐到了皇帝的宝座,想体验万邦来朝的感觉也是皇帝之常情。

元朝余孽是老朱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虽然他们大多数都已经逃到漠北去了,但是还有不少人去周边国家藏了起来。老朱想来个一箭双雕,派遣使者去周边国家宣扬改朝换代这件事情的同时,顺便打探一下元朝余孽的消息。

于是,朱元璋同时派遣了数批使者分别去向不同的国家。去高丽、安南等国家的明朝使者都完满完成了任务,这些国家不但乖乖交出了元朝余孽,而且还表达了成为明朝藩属国的意愿。

但是,唯独去日本的明朝使者不大顺利,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朱元璋刚当皇帝那会儿,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时代和战国时代的过渡期,国家被分裂称南北两地(我们姑且称作南北朝),而且南北各有一个天皇,局势十分混乱。

当时出使日本的明朝使者是杨载,他来到日本之后,误打误撞地先见到了南朝的怀良亲王。怀良亲王是南朝的实权派人物,但是他为人狂妄,性格暴躁,不是个好对付的主儿。

杨载见到怀良亲王之后,便向他递交了明朝的国书。国书是按朱皇帝的意思写的,大致意思是:日本海盗猖獗,时常骚扰明朝的边境,你作为日本国王(其实老朱搞错了,怀良亲王不是日本国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我大明朝皇帝朱元璋正式通知你,你要么交出海盗,俯首称臣;要么等着我大明朝的军队踏平日本。

如果是别的小国接到这样的国书,早就吓得屁滚尿流了。可是这个怀良亲王不但不为所动,很硬气地给朱皇帝回了一封国书,其大致意思是:一,我们国家虽小,但是我们知足;明朝那么大,不但不知足,还要窥视别人的领土;二,你动不动就要发兵攻打别人,一点尧舜的仁德之心都没有;三,明朝强大,有兴兵之策,日本虽小,但也有御敌之图;四、自古以和为上,不要贸然发动战争,造成生灵涂炭。

不仅如此,怀良亲王还杀掉了杨载的随从人员,只让他一个人带着国书回国。杨载回国之后,将国书提交给朱皇帝,朱皇帝看罢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决定即刻发兵攻打日本。

刘伯温听说此事之后,就找到了朱皇帝,告诉他不能攻打日本。朱皇帝很生气,问他为何不能攻打日本。刘伯温说出了两个原因:

一、明朝刚刚建立,各地还不太平,抽不出兵力。而且国家百废待兴,别说现在没钱了,即使有钱也应该拿来搞建设;

二,前车之鉴。元太祖忽必烈数次攻打日本,都还没到达日本本土就被大风大浪给挡了回来。即使是运气好到了日本,打了胜仗还好说,万一打了败仗,大明朝脸上无光,也会让元朝余孽蠢蠢欲动。

朱皇帝听完刘伯温的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暂且打消了出兵的念头。但是朱元璋心里的恨却没有消失,他想着迟早有一天要把日本给收拾了。


后来,明朝又一次派遣使者到日本谴责日本的海盗问题,接见日本使者的还是怀良亲王。但是怀良亲王这次没有杀人,而是又写了一封国书让使者带回去。

朱元璋接到国书之后打开一看,之间一面有一句话特别扎眼:

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亡,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弈,有何惧哉?

我归顺你不一定就可以生存,不归顺你也未必就要灭亡。有种就来打一仗吧!

朱元璋脾气暴,上一次受辱忍了也就算了,这次还这么嚣张,朱元璋实在受不了,就又要发兵攻打日本。正当朱元璋要点兵点将的时候,刘伯温又来了。

这次刘伯温啥也没说,只是将一份西北军情紧急的奏章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看罢,长叹一声之后,便又放弃了攻打日本的念头。


时间来到1387年,朱元璋不知道从哪里得知日本暗中支持胡惟庸谋反,给他提供了很多火药和武器,试图用这些东西谋杀自己。朱元璋虽然很生气,但是人年纪大了,也没那么冲动了,他这次没有要攻打日本,而是派遣使者去日本,断绝了两国的外交关系。

使者回来之后告诉朱元璋,怀良亲王已经在1372年隐退。朱元璋对此感到十分惋惜,虽然他很恨怀良亲王,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怀良亲王确实是个有骨气和才干的人。朱元璋在此事过后,便告诫自己的儿子们一定要提防日本,不可小视他们。


围炉煮酒话春秋


朱元璋时代属于民族复兴阶段,造船技术没有那么发达,这时干仗结果跟元朝没两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