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大師真性情:我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是

“我今生沒有別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幾個女人”。在著名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清華園日記》中,赫赫然就寫著這麼一句大俗話。

大師真性情:我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是

全文是這麼寫的:

今天看了一部舊小說,《石點頭》,短片的,描寫並不怎麼穢褻。但不知為什麼,總容易引起我的性慾望。我今生沒有別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幾個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觸。

當然除了這句,能讓季老先生“晚節不保”的句子還有很多:

二十日

過午德文,破形疏散,看清華對附中女子籃球賽。說實話,看女人打籃球,其實不是去看籃球,實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學大腿倍兒黑,只看半場而返。

二十九日

因為女生宿舍開放,特別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裡。

二日

今天才深切地感到考試的無聊,一些放屁胡謅的講義硬要我們記住。大千走了,頗有落寞之感。

十三日

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孃的什麼東西。

大師真性情:我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是

雖說這本日記某些內容言辭粗鄙,但看完之後反而更加喜愛季老先生,字裡行間中一個年輕氣盛的少年躍然紙上,腦海中的大師形象因為這本《清華園日記》變得有血有肉。

當然關於“多日幾個女人”一說,目前頗有爭議,有人翻出了季老的原版日記,認為並不是“多日幾個女人”,而是“多同幾個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觸”。

大師真性情:我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是

這樣的爭議實在無趣,就在2003年出版社準備出版季羨林的日記的時候,校版一出主編就關於日記中的這些可能會“損及大師形象”的內容諮詢了季羨林。季老師先生反饋說“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他說:“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

大師真性情:我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是

或同,或日,聯繫上下文之後,意思其實都大抵一致。這樣的爭論與其說是尋找真實或者學術探究,倒不如講有一些人難易接受大師存在“汙點”。因為我們習慣了去接受一個被“神化”之後的榜樣,他應當是道德標杆,他身上應當擁有著世界上所有的美好的品質,他的頭像貼在牆上應當能趨吉避凶,保佑全家,顯然季老不願意做這樣的紙片人。

《清華園日記》記錄的是季老先生大三大四在清華的生活,他的學生錢文忠在《我的老師季羨林之學生時代》裡則記述了更多他的軼事。

季老先生小時候文理偏科非常嚴重,文科很好,數學特別差,上課的時候桌上放著課本,桌下放著各種小說,他在中學的時候就在課堂上把《金瓶梅》給看完了。錢文忠曾經問過季老他的高考數學考了幾分,季老只說“很低的。”

鍥而不捨的錢文忠居然通過查清華大學的檔案,找到季老百分制的卷子只考了4分。很難想象如果季老在今天參與高考,還能不能與清華結緣?我們還能不能有一個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的季羨林。

當然在那個大師輩出的時代,數學差基本是普遍存在的情況。清華校長羅家倫高考成績一般,數學零分;大師錢鍾書,數學15分;聞一多,數學18分;朱自清參加北大招生考試,數學0分。

這些人對這個國家社會的進步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季老在世的時候,溫家寶總理曾5次親自到醫院看望他,送上“君子蘭”,交流中對季老都是用“您”來稱呼,季老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在過去的2018年以來,很多大師相繼離去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有的時候不禁去思考到底是時代成就了大師,還是大師成就了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