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曲沃縣歷史沿革

曲沃縣歷史沿革

曲沃縣是臨汾市轄縣。位於山西省境南端,地理座標為東經111°24′-111°37′,北緯35°33′-35°51′。北依太行山餘脈塔兒山、喬山、壚頂山,西傍汾河同襄汾河為界;南隔中條山餘脈紫金山與絳縣為鄰;東和翼城縣接壤;西同侯馬市毗連。總面積437平方千米。總人口23萬人(2013年末)。全縣轄5個鎮、2個鄉:樂昌鎮、史村鎮、曲村鎮、高顯鎮、裡村鎮、北董鄉、楊談鄉。縣政府駐樂昌鎮府東街。

地處臨汾盆地南端,地貌主要分為平原和丘陵。境內南北兩山對峙,形成屏障,南、北、東三面高,西面低,形若簸箕,其間大部分衝擊平原和丘陵,平原佔國土面積89.5%,丘陵佔10.5%。主要河流有汾河、澮河、滏河、天河。屬典型的半乾旱大陸型氣候。名勝古蹟有大悲院、裡村西溝舊石器遺址、方城新石器遺址、鳳城村曲沃古城遺址、感應寺塔、大四牌樓、星海溫泉、景明瀑布等。

曲沃之名,始於西周初期。古晉國以絳山為宗,絳水(今沸泉)出絳山之南,沸湧而東,折向北經青玉峽,東流白石山,懸而為沃泉(今景明瀑布),九曲而北入於澮,縈迴盤旋,西流入汾。取其曲,取其沃,得名曲沃。據《讀修曲沃縣志》,因古曲沃城為名,古曲沃得名於境有沃水並縈迴盤旋,是為曲沃命名之由。

春秋時為晉都絳,故址在今縣城西南1千米。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封成師(桓叔)於此,號“沃國”,歷桓叔、莊伯、武公三世,公元前678年,武公滅晉自代,定都於此。公元前661年晉獻公為世子申生築城,亦名太子城,即今曲沃城。秦因置絳縣,東漢建武十一年(35)改絳邑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曲沃縣,自此歷代縣名均不改。北周建德年間徙治今縣城南1千米安吉村。隋開皇十年(590)徙治今縣城。

1949年屬臨汾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8年11月,由曲沃、新絳、汾城及鄉寧縣關王廟鄉組建侯馬市;1963年5月,恢復曲沃縣,縣政府駐侯馬鎮。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臨汾地區。1971年8月,析出5個公社設立侯馬市,曲沃縣與侯馬分置,縣址遷回新城(今縣城)。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1996年,曲沃縣面積438平方千米,人口約21萬人。轄4個鎮、7個鄉:城關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楊談鄉、裡村鄉、西常鄉、下裴鄉、北董鄉、蘇村鄉、安居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曲沃縣常住總人口222391人,其中,城關鎮33767人,史村鎮21585人,曲村鎮24380人,高顯鎮14940人,裡村鎮18414人,蘇村鄉17014人,下裴鄉14959人,北董鄉21366人,西常鄉20157人,楊談鄉23643人,安居鄉12166人。

2001年區劃調整後,曲沃縣轄5鎮、2鄉:樂昌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裡村鎮、楊淡鄉、北董鄉。共15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樂昌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曲沃縣常住總人口237033人,其中,樂昌鎮64587人,史村鎮41197人,曲村鎮25135人,高顯鎮29825人,裡村鎮17986人,北董鄉37234人,楊談鄉21069人。

2015年末,曲沃縣轄5個鎮、2個鄉(合計7個),6個居委會、158個村委會(合計164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