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建榕橋中學修白雲路……南安這位僑親為家鄉捐資超1000萬

建榕橋中學修白雲路……南安這位僑親為家鄉捐資超1000萬

馬負千斤,蟻負一粟,每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大家對教育有虔誠,群策群力、眾志成城,就能達到美滿收穫。 ——林文鴛


建榕橋中學修白雲路……南安這位僑親為家鄉捐資超1000萬

林文鴛(1917-2006年),祖籍柳城三堡村,新加坡籍,自1982年起連續五屆任新加坡南安會館主席,歷任新加坡中華商會常務理事,新加坡宗鄉會館常務理事,福建會館常務理事。

16歲時隨其姑父往新加坡謀生,後事業有成,創立美德置業私人有限公司、合成發私人有限公司等,主要經營五金銅料、鐵類、修造船煉油等,還代理世界各國汽車、貨車零件銷售。

林文鴛是新加坡社團組織骨幹,長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與國內關係甚為密切,多次率團到福建南安、福州、武夷山等地考察參觀。捐資榕橋中學、三堡村、三堡小學等。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人民政府多次給予表彰,福建省人民政府給予立碑表彰。

捐建學校讓家鄉孩子上好學,修橋鋪路幫助鄉親脫貧致富,發動鄉賢群策群力共建家鄉……只要家鄉有需要,愛國僑領林文鴛都慷慨付出、不求回報。他心繫家園、情繫桑梓的大愛,在武榮大地廣為流傳。

建榕橋中學修白雲路……南安這位僑親為家鄉捐資超1000萬

榕橋中學。

動員海外鄉親 一起共建家鄉

“教育是千秋萬代的大事業,為了國家、人民的需求,我們都要儘量設法創建學校。馬負千斤,蟻負一粟,每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大家對教育有虔誠,群策群力、眾志成城,就能達到美滿收穫。”聽著琅琅書聲,看著捐資名錄,退休後重回榕橋中學的黃金盃和黃清河彷彿還能聽到林文鴛那擲地有聲的話語。

1993年春節,時任新加坡南安會館主席的林文鴛特地返鄉,參加榕橋中學教學樓籌建組會議。當了解到家鄉教育情況後,林文鴛說了上面這段話,並當場將募集到的資金如數交到當時的溪美鎮領導手中。“這些都是關心、熱愛家鄉的鄉賢們捐的,教學樓要馬上啟動建設,不足的資金我來補上。”

數日後,榕橋中學教學樓動工建設,並於當年9月投用,取名“恆毅樓”。

“如果不是林文鴛先生慷慨捐資,發動熱心鄉賢參與,建設這棟教學樓,學生們都不知道要到哪裡上學。”時任榕橋中學副校長的黃金盃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因辦學質量好,溪美、大埔村、東田彭溪村、豐州等地的學生也紛紛到此求學,學校已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建設新教學樓迫在眉睫。為獲得林文鴛先生支持,黃金盃書信說明家鄉教育事業發展情況,“當時老先生回信說,將全力支持教學樓建設”。

收到家鄉來信,林文鴛當即召集新加坡僑親到他住所。“榕橋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家鄉,它的發展靠我一個人做不起來。如果我們大家一起抱團出力,眾志成城,豈不是很好。”

捐建教學樓,林文鴛完全有能力一個人承擔,但身為愛國僑領,他更希望團結新加坡僑親,一起出力建設家鄉。在他的帶頭下,18名華僑慷慨解囊。

除了“恆毅樓”,他牽頭捐建榕橋中心小學(榕橋中學前身)8間教學樓、榕橋中學“仰星樓”、榕橋中學禮堂,獨資捐建三堡小學……“文鴛先生身居海外,心繫家園、情繫桑梓,時時處處關心、家鄉的公益事業。”黃金盃說,在家鄉公益事業上,他累計捐款超1000萬元。

建榕橋中學修白雲路……南安這位僑親為家鄉捐資超1000萬

三堡小學。

在與林文鴛交往中,最令黃清河感動的是他對教師的尊敬。2000年,年逾八十的林文鴛邀請4名家鄉老師到新加坡參觀,親自帶他們到處參觀。“一路上可以感受到老先生對老師這個職業的尊重。”

修建盤山公路 助力楊梅銷售

每到6月,來自浙江、雲南、陝西等地的水果客商紛紛來到柳城街道三堡村收購楊梅鮮果,村裡楊梅種植戶個個忙得不亦樂乎。

三堡村是南安楊梅集中種植地之一,“山寶黑”楊梅尤為出名,2004年“山寶黑”楊梅還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

“你看到那些山頭,種的都是楊梅樹。”站在三堡村一處山腳下,一名村民指著環繞四周的遠山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前幾年,楊梅曾是村裡主要支柱產業,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種楊梅。”三堡村老人協會會長王堅說,楊梅是“嬌貴物”,往往因運輸時間過長而影響鮮度,因此村民要趕在楊梅落地之前趕緊採摘。

然而,原先村民上山採摘楊梅根本“無路可走”,更不用說將楊梅運下山。“當時只能用扁擔挑下山,走三四公里山路,一趟下來全身都溼了。”王堅回憶道,當時,恰逢林文鴛返鄉,瞭解到村民需求後,決定獨資新修一條公路,沿著三堡村的楊梅山直通白雲寺。

1993年11月,3.43公里長、4米寬的白雲路正式通車。

建榕橋中學修白雲路……南安這位僑親為家鄉捐資超1000萬

白雲路。

道路修好了,楊梅順利運到水果客商手中,村民們腰包鼓起來了。後來,很多村民買了摩托車運楊梅。“路又寬又順,可好走了。”村民老鄭說,騎摩托車運輸一趟僅需10多分鐘,節省的時間也保證了楊梅的新鮮。楊梅成熟時,貨車都是排隊來收購。

“在楊梅種植高峰期,一斤楊梅的收購價兩三元。”王堅說,靠著種植楊梅,大部分村民過上寬裕的生活。

可以說,白雲路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林老先生一年回鄉一兩次,每次回家鄉,村民們遇到他,無不感激他的慷慨捐建。”王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