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為經濟社會發展添“油”加“氣”

時光,是開拓者前行的刻度,是奮鬥者築夢的見證。

新中國成立70年,我省油氣行業滾石上山、闖關奪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堅實有力的能源保障。

一組組躍動的數字,在70年的浩蕩長空中,標註出山東油氣發展鉅變的歷史座標。

截至目前,我省已發現81個油氣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過55億噸;累計生產原油超過12億噸;油氣長輸管道總長度超過1.2萬公里;各類油品碼頭86個,配套倉儲能力超過2700萬立方米;煉油總產能達2億噸/年,地煉企業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3億噸。2018年,我省成品油消費量約2200萬噸、天然氣消費量約166億立方米。

□ 本報記者 左豐岐

本報通訊員 繆久田 李 凱

魏志尚 孫向榮

從“一窮二白”

到油氣大省

新中國成立後的10餘年,我省油氣勘探生產一直處於空白。1964年,國家批准組織華北石油勘探會戰後,全省石油天然氣開發生產從零起步,到2019年全省累計生產原油約佔同期全國原油產量的五分之一,相當於目前國內原油產量的六年總和;實現利稅過萬億。

我省石油產區主要包括勝利油區和中原油區,開發範圍包括東營、濱州等9個市30個縣(區)。經過近60年的發展,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55億噸。2018年,勝利油田在山東生產原油2341萬噸、天然氣4.8億立方米,新增經濟可採儲量3350萬噸;中原油田在山東生產原油25萬噸、天然氣1900萬立方米。

1915年,美孚石油公司認為中國“可以預期的產油量是微不足道的”。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發表了《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宣告中國“不會含有大量石油”,自此,“中國貧油論”定型,成為世界石油界的“鐵律”。然而,我國地質石油專家偏偏不信這個邪,堅信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下一定能夠找到石油。在“背斜理論”的指導下,1961年在東營凹陷首次獲得工業價值油流,是全國油氣勘探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成為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1964年,勝利油田開始大規模勘探開發建設。1965年,32120鑽井隊勘探發現了85米巨厚油層,在勝坨油田打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千噸井。勝利油田的發現不僅打破了歐美權威學術專家“華北無油論”的“金科玉律”,也徹底摘掉了我國是“貧油國”的帽子。幾十年的砥礪前行,艱苦奮鬥,1978年,勝利油田原油產量達到1946萬噸,成為我國第二大油田;1991年原油產量達到333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從1987年到1995年,連續9年穩產3000萬噸以上;1996年到2015年,連續20年年均產量穩定在2700萬噸以上。

從“缺油少氣”

到“保障有力”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省石油天然氣全靠外部調入。勝利油田開發後,我省僅有少數群眾用上了油田伴生的天然氣。隨著黃島等油碼頭建設、西氣東輸等幹線建成投用,全省油氣生產消費迅猛發展。2018年,我省原油加工量1億噸,成品油銷售約2200萬噸、天然氣銷售約166億立方米,成為名符其實的石油天然氣能源利用大省。全省煉油總產能達2億噸,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產能聚集規模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地區的2.7億噸、日本東京灣沿岸的2.2億噸。其中,地煉企業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3億噸/年,佔全國地煉行業的70%、全國煉化能力的18.1%。全省擁有9500多家在營加油站,每年銷售汽油950萬噸、柴油1250萬噸。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隨著勝利油田、中原油田建設開發,我省石油煉製工業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一路發展壯大。1986年,全省已建成煉油生產廠點13處,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940.5萬噸,原油加工量為857.8萬噸,居全國第二位。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加速推進地方煉油行業高質量發展,我省煉油化工企業在管理水平、產品質量、環境保護及安全生產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地方煉化企業一次加工能力和主營業務收入均佔全國地方煉化的70%以上,規模、效益在全國居首位。已有32家企業獲得進口原油配額,獲得配額合計8854萬噸,佔總加工能力的64%。

上世紀八十年代,濟南、東營等地居民成為國內首批使用煤氣、天然氣的用戶之一。公開資料顯示,1982年,全國接入天然氣管道的家庭只有450萬戶。如今,全省16市140個縣(市、區)都通上了管道天然氣,覆蓋了80%以上人口,全省居民天然氣用戶已經超過1700萬戶,居民、交通等民生用氣量接近全省天然氣消費量的一半,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從“一根管”

到“一張網”

我省油氣基礎設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逐步構建起一張覆蓋全省的油氣保障網絡。目前,我省已建成原油碼頭9座,年接卸能力1.4億噸;油品和液體化工品碼頭77座,年接卸能力6600萬噸;LNG接收站1個,年接卸能力84億立方米;配套原油、成品油罐區30餘個,倉儲能力2700餘萬立方米;油氣長輸管道總長度超過1.2萬公里。

54年前投產的東營一段不足80公里的原油管道,開啟了我省油氣基礎設施建設的先河。經過十多年艱苦奮鬥,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全省長輸原油管道就已經南達長江(魯寧線)、北至冀中(臨邑—滄州)。新世紀以來,我省加速推進長輸油氣管道建設,截至目前,省內建成原油(燃料油)輸送管道19條,總長度2513公里,年輸送能力約1.21億噸;建成成品油輸送管道4條,總長度2013公里,年輸送能力1980萬噸,油品管道基本覆蓋全省主要石油化工企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我省開啟長輸天然氣管道建設。經過三十多年建設發展,全省長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里程位居全國前列,初步形成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骨幹運輸網絡。截至目前,全省天然氣干支管道里程6468公里,各市縣均實現主幹管線覆蓋。同時,形成了以中石油、中石化管網為主,中海油管網為輔的天然氣供應網絡格局,最大供應能力達300億方/年。

2014年,中石化山東LNG接收站建成投產,年接卸能力達到600萬噸。今年8月底,龍口南山LNG接收站一期工程獲得國家核准,建設規模為500萬噸/年;煙臺港西港區LNG接收站也已經報國家進行核准,中石化龍口LNG接收站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形成了陸上自產氣、西部輸送氣、海上液化天然氣等多渠道供氣保障格局。

從“各自為治”

到“依法治理”

油氣管道安全運行事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特別是我省石油天然氣主幹管道的總長度迅速增加,管道保護工作日益重要。

管道運行初期,管道的外部保護主要由石油企業自我管理。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省設立勝利油區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管道保護制度機制,全省108個縣(市、區)明確管理部門,組建1萬多人的保護監管隊伍,率先開啟油氣管道保護“山東模式”,經驗推向全國。

進入新世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油氣管道外部環境越來越複雜,保護形勢越來越嚴峻。2009年,我省出臺全國第一個省級層面的政府規章,管道保護工作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2010年,國家油氣管道保護法頒佈後,我省對有關規範性文件進行全面梳理,規範行政執法文書式樣,制定省油氣生產儲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全省管道保護水平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提高。2016年,我省啟動油氣管道保護地方性立法工作,從草案起草到審議通過,歷時三載,於今年3月正式實施,為管道保護工作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法律保障。

從“規模增長”

到“高質量發展”

進入新時代,我省加快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大力推進油氣開發利用,著力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石油天然氣產業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春天。

提升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質量。加大勘探開發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工作機制,推進簡政放權,加快勘探開發及配套項目手續辦理,不斷優化和提高服務保障水平。以中石化勝利油田為主體,加大油氣勘探開發投入,開展中深層高效勘探,提高控制和探明儲量,大幅度提高老油田採收率,確保較長時間內持續穩產2300萬噸,有效降低盈虧平衡點,實現油田可持續發展。

優化氣源供應保障格局。打造沿海LNG接收倉儲基地,統籌構建以青島港、煙臺港為主,日照港、東營港為輔,相互連通,主要服務省內,輻射環渤海區域的LNG儲運體系,提高沿海港口LNG接卸能力。到“十四五”中期,全省LNG年接收能力達到2500萬噸,實現天然氣平穩安全供應,滿足我省及華北地區天然氣供應及儲氣能力需要。

推進管道智能化發展。在今年7月召開全省石油天然氣管道智能化發展論壇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加快管道智能化發展指導意見,以管道智能感知、智能預判、智能管控為重點,對新建管道實施數字化交付、智能化應用,對在役管道實施數字化恢復、智能化改造。推進“三個三”示範工程,培育三個智能化管道示範企業、打造三條在役管道智能化示範管線、選樹三個新建管道智能化樣板工程。

加快應急儲備調峰設施建設。在全省構建以沿海LNG儲備基地為主、內陸LNG儲備基地為輔,LNG罐箱集散中心和其他儲氣方式為補充的儲備調峰體系。優化整合4處沿海LNG儲備基地,儲氣能力10.5億立方米;依託已建和在建儲氣設施規劃5處內陸省級LNG儲備基地,儲氣能力3億立方米;保留已建在建市縣小型儲氣設施,全省規劃建設儲氣能力13.9億立方米,滿足政府3天和城市燃氣企業5%儲氣能力建設需求。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能源發展新趨勢、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我省油氣行業以“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凝聚起新時代逐夢再出發的希冀與力量,開創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