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風從運河來——京杭大運河與聊城

 悠悠大運河,風采越千年。

聊城,就是因運河而興的一座城市。在明清時期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為當時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緩緩流淌著,大運河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滄桑。

“對於和大運河相互成就的聊城,這條運河串起了時間和空間,已經融入這座城市,融入生於斯、長於斯的每個聊城人的靈魂。”10月18日,市委書記孫愛軍在中國大運河·江北水城文旅大會暨第五屆運河論壇上的致辭,引起了全市上下的強烈共鳴。

流淌千年的悠悠運河,滋養潤澤了世世代代的聊城人,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獨特的文明與繁榮!


風從運河來——京杭大運河與聊城



  一

這是一部流動的遺產,這是一段活著的歷史。

“大運河記錄了聊城,書寫古今佳話、千年崢嶸。”正如孫愛軍書記所講,大運河開掘於春秋,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這其中每一段歷史都與聊城息息相關。

大運河聊城段,開鑿於元朝。為方便南糧北運,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政府開鑿東平安山至臨清的運河河道,上接濟州河、下通衛河,並以“開魏博之渠,通江淮之運,古所未有,詔賜名會通河”(《元史·世祖紀》),這便是大運河聊城段的由來。

聊城與大運河有極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大運河自陽穀縣張秋南五孔橋入聊城市,途經東昌府區、臨清市,在臨清市西北隅與衛河交匯,全長97.5公里,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明清時期,會通河一直承擔著南糧北運以及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聊城也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的興盛,繁榮興盛達400年之久。

明清時期,聊城是運河沿岸最重要的地區之一,出現過數百年的繁盛,尤以其發達的商業著稱於世,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南有蘇杭,北有臨張”, 是古人對京杭大運河沿岸四處著名商埠的描述,“臨張”,即為聊城的臨清市和陽穀縣張秋鎮。當時的臨清鈔關,稅收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被譽為“富庶甲齊郡”。也正是這種盛極一時的繁華,使聊城成為當時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

水迢迢,韶華易逝。如今,河岸邊星星點點的燈光,仍在昭示著大運河曾經的繁華!




京杭大運河,是一首流淌千年的詩。

幾千年來,運河作為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不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更孕育出濃郁的線形文化景觀,成為一條傳承中華民族文脈的歷史走廊。

“大運河描畫了聊城,繪就悠長文韻、連綿勝景。”孫愛軍書記在致辭中如是說。穿城而過的大運河如一條“玉帶”,是一部承載聊城歷史文化的寶典。

京杭運河哺育了兩岸地區的人民,也為聊城留下了眾多美麗傳說和歷史遺蹟。比如,有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的光嶽樓、建設精美的山陝會館、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具有宋代建築風格的舍利塔,宋、元年間的鐵塔,全國著名的清真寺以及大碼頭、鰲頭磯等名勝古蹟。

聊城是一座行走在名著裡的城市,古典名著《水滸傳》《金瓶梅》《聊齋志異》《老殘遊記》中的許多故事情節,都在聊城展開。東昌毛筆、臨清貢磚、東昌葫蘆、木版年畫、東阿阿膠、茌平剪紙……這些涵蓋飲食、舞蹈、音樂、民間工藝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得到很好地傳承和發揚,也為這座有詩有遠方、有夢有生活的文化之城更添靈動和韻味。

流淌千年間的大運河,見證了聊城的輝煌歷史,彰顯著聊城的深厚文化底蘊,是聊城歷史記憶和聊城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風從運河來——京杭大運河與聊城



  三

10月7日上午9時,在濟南市傳染病醫院重肝科病房,淡黃色的血漿順著管路流入姜風英老人的體內。“這些血凝結的愛心和情義,我們萬分感激、銘記在心!”姜風英的二兒子任保山兩眼潮紅地說。姜風英是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仙莊村人,自她病重短短几天時間,全村169人自願赴濟南獻血,彰顯出聊城人的無疆大愛。

一場跨越130公里的愛心傳遞,感動了無數人,溫暖了一座城。而像仙莊村群眾這樣的善行義舉,無時無刻不在水城大地上演著。這些,與大運河賦予聊城大地的誠信重諾、寬厚包容的精神特質密不可分。

在大運河漫長的發展史中,通過一項項工程和一個個鮮活人物,不斷實踐積澱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傳承弘揚著忠義誠信的使命擔當精神。傅以漸、武訓、傅斯年、張自忠、李苦禪、季羨林、孔繁森、張海迪、徐本禹、白雲等婦孺皆知的名人佳話,正是這種精神的時代體現。

千百年來,歷代運河建設者們將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運河連通為一條縱貫南北的人工運河,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奮鬥進取精神。而這種精神,在聊城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經濟從滿目瘡痍到百業興旺,工業領域湧現出信發鋁電、時風機械、祥光銅業、中通客車、東阿阿膠、魯西化工、乖寶寵物食品等一批在全國同行業有實力、有影響力的企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突飛猛進,到201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586.10億元。這些,都是最有力的見證!

寄語飛南歸北雁,大河頭尾是家川。

歷史上,大運河曾為經濟發展、城市繁榮提供精神元素,為文化交流、科技進步提供精神動力。新時期,大運河正為沿線城市帶來取之不竭的發展良機。

翻開運河地圖,聊城有較高文化價值和影響力的古蹟遺存幾乎都集中在運河沿線。要把這些的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來,改變散亂無序的狀態,運河是一條“金絲線”。面對這一獨特的寶貴資源,該如何開發好、保護好,使之為全市人民造福?目前,我市正乘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的東風,著力將大運河聊城段打造成為“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

市委書記孫愛軍指出,我市將按照古運河流經路線,將運河沿線節點串聯一體,通過沿途鄉村旅遊、溫泉養生、體育健身等一系列項目建設,實現“遊運河、泡溫泉、嘗小吃、品阿膠、做好漢、研文學、聊聊城”的獨特旅遊生活休閒方式,力爭使聊城成為京杭大運河上最具吸引力的生態旅遊文化名城。

“我們誠邀投資者到聊城興建城市休閒娛樂綜合體、文旅特色小鎮,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等產業,共同開拓聊城周邊巨大的文化旅遊消費市場。”如今,聊城已經向廣大客商發出“邀請函”。

大運河,這條滋養聊城數百年的生命臍帶、文化長廊,伴隨著聊城新徵程的起航,正欲鳳凰涅槃,挺起聊城文化旅遊業振興的脊樑!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宏磊 曹天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