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南開大悅城的前身,一條人造的赤龍河

南市曾是老天津最繁華的區域之一,如今南門外大街的大悅城的熱鬧程度,也算“繼承”了老南市的人氣。

不過,大悅城的前身是個河灣,20世紀初,天津城南一帶本是一片窪地,本沒有河也沒有橋。南門正對著的大街,最初叫南關老街,後來自南門至榮安大街段,改稱南門外大街,從榮安大街至海光寺段,叫海光寺大街。隔著這條大路,西側是人煙稀少的開窪地。

南開大悅城的前身,一條人造的赤龍河

大約1906年,天津西南城角蓄水池開始施工,上百的工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建成了中國第一個雨汙水處理工程。這個蓄水池,天津人稱之為四方坑,專為收集城區排瀝雨汙水,經過自然沉澱、淨化後再次被租界和華界利用。這就是赤龍河的前身之一。

赤龍河的上游在北,下游在南,有6座跨河橋樑,從南向北依次排列為海光寺橋、炮臺莊橋、自來水橋、寧家橋、楊家橋和菜橋。

南開大悅城的前身,一條人造的赤龍河

老天津人誰人不知菜橋,但按現在人們理解的界限劃分,它與赤龍河都不應該屬於南市,因為它們都在南門外大街以西。但歷史上的南市,是以赤龍河為界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南市,就沒有赤龍河,至於菜橋,更沒有單說的,都說成是南市菜橋子。

南開大悅城的前身,一條人造的赤龍河

民國時期沿牆子河航行的小船

菜橋子在赤龍河最北端,當年西南四十八鄉的農民,划著小船一直北上,到最後的菜橋子處靠岸,卸下菜蔬和魚蝦,販賣給城裡和南市的人們,在菜橋子周圍,形成了天然的蔬菜批發販賣市場,人們遂稱其為菜橋。於是長6.1米、寬僅僅3.5米的菜橋子,在六座橋樑中規模最小,但名氣最大。除了提供新鮮的蔬菜的菜橋子,如今的大悅城北側部分,還有一條魚市大街。

老人們回憶魚市大街:當年魚市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大木盆裡裝滿了柺子、鯉魚、鯽魚、白鰱等各種魚鮮,隨意挑選。據老天津人回憶,魚市最出名的是可與“泥人張”媲美的“螃蟹劉”。他家的螃蟹,蓋青、眼動,頂蓋兒肥。這位“螃蟹劉”有一手在天津衛稱絕的“一招鮮”——木桶裡的螃蟹無論爬行還是臥著,他只要打上一眼就能看出圓臍長臍,是肥還是瘦。

南開大悅城的前身,一條人造的赤龍河

魚市大街上還有很多著名的吃食,有水煎包、茶湯、麵茶等各色小吃。小飯鋪有“一食居”(他家的小燉肉按一大銅元一塊售賣,還有海帶粉條燴肉湯、篤麵筋等)和“餑餑孫”(主營玉米麵貼餑餑及蒸窩頭,另有熬小魚、燴餅、燜餅、炒餅、麵湯等平民吃食),還有如今也大名鼎鼎的杜稱奇燒餅。

到解放後,赤龍河南門外部分已不復存在,有關部門把它填平,在此基礎上建了一個小公園,就是赤龍河公園。到了1960年代,赤龍河公園辦起了加工廠,至1995年,二馬路平改,就完全拆除了。赤龍河的舊址就是現在的紫光苑二號樓與三號樓之間。而菜橋子和魚市大街,也隨著老城裡改造,改建成更繁華、更新潮的大悅城。

南開大悅城的前身,一條人造的赤龍河

天津因河而起,因水而興,這條人造的赤龍河的興衰也是老天津城繁榮發展的一個小小縮影。

文 /劉晶

圖片/部分源自老照片部分源自圖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