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果然,這部電影,也只有趙本山可以勝任!

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往往會讓人不自覺的對照身邊的生活,而與生活雷同情節的出現,除了可以達到情感共鳴之外,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觀眾能夠成為一個旁觀者,置身事外的觀察著那些曾經發生在自己身邊,甚至與自己產生過關聯的事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無法看清生活的本質,是因為我們總是讓自己的思考無法割捨情感的羈絆,於是,難免會讓感性佔據理性,這樣,最容易失去透過表象看到本質的機會。所以,對於我來說,娛樂看商業片,思考看現實片,基於這個原則,《落葉歸根》這部電影,就是最值得反覆咀嚼的現實片。

果然,這部電影,也只有趙本山可以勝任!

上映於2007年年初的《落葉歸根》,因為是趙本山的主演,人們很自然的把它歸列為喜劇片中。從各大影視推薦平臺上便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確是以喜劇片的形式被介紹的。可是,這種錯誤的先入為主的判斷,則讓這部本該帶來更多思考的現實題材電影,夾雜在商業片的縫隙中,成為了遺漏的佳品。

拋開對於趙本山喜劇形象的刻板認識,《落葉歸根》這部電影,則是一部實實在在的悲劇。經歷過各種生活苦難後,讓我們在夾雜著喜劇成分的這部電影中,居然不自覺的流出了辛酸的淚水,不是因為內容的似曾相識,而是因為情感上的共同理解。趙本山渾然一體的表演,利用小人物串聯起了百態的人生,而我們,也在嚐遍酸甜苦辣之後,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了那漸漸消失的精神家園,以及割捨不斷卻早已面目全非的故土文化。

果然,這部電影,也只有趙本山可以勝任!

1

《落葉歸根》在某種程度上,有點類似於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可能是因為,在小人物的行動軌跡上,二者都正好契合著三俠移民的時代背景,只是,前者的立意是迴歸,後者的立意是尋找。當一切遠離故土的人群,在經歷數年漂泊之後,家鄉就慢慢成了遠方,而在現代進程中被碾碎的,除了對於物質上的滿足,還有就是原本固守的鄉土文化和存在的精神家園。

一句酒後的承諾,讓老趙在工友老劉喝酒喝死之後,決定揹著老劉的屍體,把他送回重慶老家。一具屍體跟著一個活人,在極其忌諱死亡的中國人觀念裡,屍體是屬於不乾淨的東西,於是,老趙背屍回家之路就變得異常困難,而在這條路上,老趙見證了太多太多普遍存在的冷漠與世故,當然,也不乏有美好的一面。

果然,這部電影,也只有趙本山可以勝任!

《落葉歸根》這部電影,來源於一則社會新聞,而在經常是娛樂佔據頭條版面的社會中,這類新聞,只能算是滿足了一小撮人的獵奇心理,或者,充其量只是在報紙的一小角,被無意發現,然後感慨一番罷了,至於深層次的原因,已經懶得有人去挖掘了。於是,導演張楊選擇了這麼一個並不討巧的題材,然後,又在賀歲檔,這個不討巧的時間段上映。

在2006年年底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商業大片的銅臭中,緊隨而來的張楊的這部《落葉歸根》,似乎是要有意將人們原本膚淺的審美,稍稍擺正一些。可惜,人們在初次接觸這部電影的時候,只是把它當做了喜劇片來看待,在趙本山農民工的形象中,多數人笑著看待這部滑稽的電影。

果然,這部電影,也只有趙本山可以勝任!

如今,12年過去了,再次回看這部電影,如果仔細去揣測被包裹在喜劇外衣裡的悲劇內核時,就會發現,其實,這部電影是在講述一種迴歸,身體和精神同時的迴歸。那具老趙始終不肯丟棄的屍體,已然成為了他最後對於家園精神的堅守。這種堅守,源自承諾,卻最終匯聚到了尚未被現代會進程玷汙的純樸精神中,這是一種故土文化的殘存。

因為老趙本身屬於底層群體,所以,在他行走的路上,圍繞著他的圈子,基本也是屬於底層圈子。那個有點仗義的劫匪,那個失戀的貨車司機,那個無兒無女的老人,那個騎車圓夢的年輕人,那個撿垃圾供養兒子上大學的母親,那個陪著老趙尋家的基層民警,這些身處底層的人,雖然在電影中只是匆匆一閃,卻也為我們完整的勾勒出底層的百態人生。

果然,這部電影,也只有趙本山可以勝任!

渴望衝破生活的束縛,卻總是困在彷徨的路上,擁有對幸福追求的心,卻在不斷髮展的社會中,慢慢迷失自己。這種底層人士身上傳遞出的孤獨感,其實,大多數來源於背井離鄉的無根狀態。這裡的根,不僅僅是一種具體化的家鄉符號,更多的是故土文化中原本自帶的精神屬性。可是,當這些人或多或少的與老趙產生聯繫時,老趙從最初單純的送屍體回家,到最後,已然承載了一種尋找精神家園的使命。

果然,這部電影,也只有趙本山可以勝任!

2

電影中,老趙自殺的那場戲,讓我印象深刻。原本是給老劉挖的墳地,可是,當老趙躺進去時,面對著藍天,環繞著綠草,微風拂過,這種久違的田園風光帶來的愜意,居然,讓老趙產生了埋葬於此的念頭,於是,老趙嘗試用石頭來達到自殺的目的。

這一情節的安排,雖然看起來很是搞笑,卻在細細品味之後,感覺內心一陣寒意。我們在生活重壓之下,何嘗沒有過老趙的這種衝動,用死亡來逃避精神的空虛,從而達到自己心理期望的那種迴歸。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對於故土文化的背叛。風景再美,卻也不再是當初的那種美,因為,我們的心,早已被虐過千百遍,而片刻的停留,只是一種表面化的欺騙,於是,老趙從死亡中頓悟,繼續前行。

果然,這部電影,也只有趙本山可以勝任!

在電影的最後,當老趙終於帶著骨灰回到老劉家鄉時,面對的卻是一片已經被拆遷了的廢墟。這種諷刺的結尾,似乎是導演刻意而為之的,畢竟,現代化的發展,總要不斷面對拋棄舊事物,迎接新事物的過程,可是,固執尋找回歸的那些群體,則在這種變化中,連最後一點故土文化都無法尋覓得到,只能再度繼續往前,繼續尋找。

果然,這部電影,也只有趙本山可以勝任!

在所謂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因為漂泊,因為物質的追求,我們逐漸遠離家鄉,而殘存的精神家園也開始被漸漸剝離。我們追求著財富,抽離著精神,追求著精緻,抽離著仗義,當有一天,我們累了,開始像老趙一樣,因為某件事慢慢找尋著回鄉的路時,才猛然發現,原本熟悉的故鄉,居然已經成為了無法企及的歷史,終於,落葉無法歸根,精神家園四分五裂。

《落葉歸根》是一部聚焦鄉村與都市變化的影片,可是,它卻巧妙的避開了鄉村與都市直接的碰撞,而是利用老趙這麼個農民工,串起了鄉村的景色與鄉村的人。只是,我想導演對於景色的展示,更多的增添了某種理想化的狀態,而對於沿途遇到的人,則是完全基於現實的真實呈現,這種淳樸景色與冷漠人性的反差,正好點出了那種漸漸消失的故土文化。

果然,這部電影,也只有趙本山可以勝任!

鄉村,出去的人想回來,待著的人想出去,來來去去中,鄉愁已然成為了城市中人群的主流情緒,可是,這種主流情緒,卻並非是真正精神家園的堅守,頂多算是空虛寂寞時候的一種藉口。時代發展與故土文化之間的撕裂無法避免,既然如此,那就把鄉愁範圍縮小一下,先從迴歸家開始吧。

於是,電影名字“落葉歸根”就可以解釋成“落葉歸家”。焦慮成為了城市人的通病,也無形的擴散到了鄉村,所以,我們就要常回家看看,正如電影中老趙含淚唱的那首《我想有個家》,這時候,才算是勉強朝著最初的精神家園靠近了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