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大熊貓是我國獨有的物種,由於其珍貴性加上這幾年的宣傳,如今已經是我國最著名的動物了,即便是剛開始懂事的孩子,也知道大熊貓是我們的國寶。

熊貓的外表十分呆萌,本身屬於熊科的物種,但卻給人十分憨厚的形象,全身只有黑白兩色,而且黑白兩色之間的交界線明顯,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在很多場景下,我們都能看到以大熊貓形象為主的視覺元素。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大熊貓的歷史非常悠久,被業界稱為“活化石”,最早可以追溯到800萬年前的始熊貓,它被認為是現代大熊貓的祖先。其實大熊貓發展到現在的這個樣子,是經歷了數次進化的,並且從肉食性逐漸過渡到現在的以吃竹子為主。

簡單來說就是800多萬年前,始熊貓出現;更新世早期(公元前300萬年左右),小種大熊貓出現,此時大熊貓已經進化到以竹子為主食了;更新世中後期(公元前70-50萬年),巴氏大熊貓出現,此時大熊貓家族的發展到了鼎盛的階段,分佈範圍十分廣,除了我國廣泛分佈之外,甚至還延伸到了越南北部等地;後來同期的各種動物相繼滅絕,而大熊貓則生存了下來,並且保留了其原始的形象。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大熊貓進化簡圖

如今大熊貓在我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它不僅是我國的國寶,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是最為珍貴的動物資源,同時保護大熊貓還會對其他生物的保護帶來一定的好處,比如保護大熊貓就意味著要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當地的動植物也跟著受益。

不過雖然人們不斷攻克熊貓繁育的各種難題,圈養大熊貓的數量也與日俱增,但是對於它們來說,繁育中心、動物園等人類構建的環境裡面,都不是它們真正意義上的家,大熊貓真正的家在野外。

讓大熊貓“回家”

現代大熊貓最早是1969年被全世界人們認識,當時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得知四川當地有許多動物,其中一種被當地人稱為“白熊”、“花熊”的動物讓他尤其感興趣,後來他便陸續僱傭獵人捕捉大熊貓,直到5月份的時候,他們捕獲了一隻大熊貓,只是後來在運輸的過程中這隻大熊貓不幸死亡了,戴維之後將其製成標本運到了法國博物館展出,從此大熊貓這種動物被是世界人民認識。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1988年,我國將大熊貓的保護等級升為最高級,即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從此大熊貓的保護工作進入了新紀元,任何針對大熊貓的違法犯罪,都將被嚴厲打擊。

在網上經常會有人開玩笑地問:大熊貓能吃嗎?這個問題雖然是開玩笑,但是歷史上還真有人吃。在大熊貓發展的全盛階段,即巴氏大熊貓階段,這個時候史前人類的智慧也在高速發展中,從出土的一些大熊貓骨頭化石上看,有許多“砍痕”,表明這個時候的大熊貓很可能經常被人們捕食。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大熊貓祥祥

大熊貓真正的家園是森林,經過多年的人工繁殖,2018年全球圈養大熊貓的數量已經達到了548只,加上野生環境保護得當,其實大熊貓野放的各項條件已經具備,也有了足夠的實驗樣本供人們嘗試,事實上我國的大熊貓野放工作早就在進行中了。

2003年的時候大熊貓“祥祥”作為野放對象進行嘗試,經過在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訓練之後,專家評估“祥祥”放歸大自然的條件已經成熟,便進行了野放,但後來這個實驗失敗了,主要原因是“祥祥”野性不夠,被其他雄性大熊貓追趕摔傷後死亡。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大熊貓淘淘

後來又陸陸續續進行了幾次野放嘗試,從2012年的大熊貓“淘淘”開始,研究人員們已經逐漸攻克了大熊貓野放實驗的各種難題,截止到2018年,我國野放的11只大熊貓在野外的存活率達到了81.2%,也就是說11只存活了9只。

在2017年回捕的大熊貓裡面,研究人員發現了其中一隻正是2012年放歸的“淘淘”,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專家們十分興奮,因為這意味著大熊貓“淘淘”已經完全適應並且能夠在野外獨自生活,大熊貓真的“回家”了。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大熊貓“回家”,在我們普通人眼中可能只是一件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看起來也很簡單,無非就是野化訓練加放歸自然,但是整個過程卻困難重重,而且是多方面的,雖然之前人們已經解決了大熊貓人工繁育的各種難題,但是大熊貓野放工作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因為大熊貓是我國獨有的物種,在這之前沒有任何的經驗可以借鑑,一切都需要研究演員不斷完善理論加實驗。

野化訓練難

要把圈養的大熊貓放歸野外,首先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大熊貓的野化訓練,一個純圈養的大熊貓想要完全野化,是困難重重的,這也是當初“祥祥”不能在野外生活的重要原因,畢竟在野性和領地意識等上面,不能與完全野生的大熊貓相提並論。

後來“淘淘”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它是雌性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屬於半野生狀態,出生之後就由母親照料,沒有直接與人類接觸。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大熊貓野化訓練

當然,野化訓練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其中涉及的板塊之多、項目之複雜,超過了人們的想象。比如單純是一個領地意識的培養,就需要花費數月甚至是數年的時間,這還只是大熊貓野性訓練的其中一個小板塊,此外還有采食、尋找水源、識別同伴及其他野生動物或危險等等訓練科目,如果要將一隻大熊貓培養成完全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適應環境難

經過野化訓練之後,由人們評估認定大熊貓已經具備野外生存能力之後,並不是說它就一定能夠在野外生存,實際上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比如此前的“祥祥”,雖然身體素質、生存技能等條件都已經達標,但是卻因為野生大熊貓的攻擊追趕,導致摔傷,最終因臟器衰竭而亡,與真正的野生熊貓相比,人們野化訓練之後的大熊貓,還是處於弱勢的。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淘淘”回捕後重新放歸自然

野放的大熊貓能不能適應環境,是一個非常大的困難,因為一旦放歸野外之後,一切都變得不可控,雖然依靠特製項圈人們能夠監測到熊貓的活動範圍,但是對於每隻大熊貓在野外究竟遭遇了什麼事情,誰也不能保證完全在可控範圍內,所以挑選大熊貓的放歸場所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其中野生大熊貓密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競爭過大,太低了則不能很好地交配繁殖。

監測困難

大熊貓放歸大自然之後,並不代表人們就“撒手不管”了,實際上對它們的監測困難程度不亞於野化訓練。目前的主要監測手段就是佩戴項圈GPS定位、採集糞便、腳印等等,用以判斷大熊貓在野外的活動範圍及生存狀況,但這些並不能完全地監測到熊貓在野外的全部生活情況,且項圈用了幾年之後會沒電,加上熊貓在日常活動中也會將項圈弄掉。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研究人員在野外回捕籠前

目前人們主要採取回捕的方式用以後續研究大熊貓在野外生活的各種情況,包括身體是否健康,是否能夠正常受孕繁殖等。

比如在2017年底回捕的大熊貓“淘淘”,研究人員就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得到的結果也令人滿意,“淘淘”的所有指標都是健康的,體重達到了120千克以上,表明它已經完全適應了野外環境。當然,回捕的另外一項工作也很明確,那就是重新佩戴GPS項圈。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輿論壓力

經過這麼多年的宣傳教育,大熊貓在國內的知名度非常高,但凡是關於熊貓的新聞,基本上都能夠引起全民的關注,即便是在國外也一樣,比如在上個世紀60年代,大熊貓到英國展出時,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達到了萬人空巷的效果。

大熊貓野放工作,成功了還好,可一旦失敗,研究所包括一眾研究人員,所承擔的輿論壓力是非常大的,畢竟大熊貓死亡,在國內來說是全民關注的一件大事。

大熊貓迴歸自然的意義重大

目前大熊貓的野放工作仍在持續推進中,從一開始的單隻放歸大自然,到後面每年放歸一隻,再到後面的兩隻同時放歸,至於今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就像當初人們不斷攻克大熊貓人工飼養繁殖、雪豹人工飼養繁殖的難題一樣,大熊貓的各種野化放歸難題,也會被人們不斷攻克,至最終形成一套成熟的流程,被廣泛應用。

讓大熊貓“回家”有多難?但我國已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自古就是大熊貓的棲息地,如今作為動物保護的旗艦物種,雖然不大可能恢復之前的繁榮狀況,但將人工繁殖的大熊貓重新放回其棲息地的意義是相當重要的,這代表著人類對動物保護進入了新的紀元,同時也意味保護方式的進步,也給世界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樹立了一個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