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明初在山東東平掘地時發現一塊漢代碑石,立於東平儒學明倫堂前。此碑全稱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簡稱《張遷碑》,是東漢晚期佚名書法家書丹,孫興刻石而成的一件隸書書法作品。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張遷碑》拓片

《張遷碑》是為追念張遷之功德而立,銘文著重宣揚張遷及其祖先張仲、張良、張釋之和張騫的功績,記錄了張氏家族對於漢朝的世代忠貞。此外碑文還涉及到黃巾軍的有關情節,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張遷碑》拓片

《張遷碑》代表了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此碑以古樸、厚重取勝,字裡行間流露出天然、率真的筆意。它以方筆的堅挺為主,轉角處方圓兼備變化多端,堪稱漢碑中的無上神品。

此碑結字巧中有拙,既有自然流暢的表達,又有精心佈置的巧妙,雖為人工,宛若天然。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張遷碑》拓片

由於清代碑學興盛,《張遷碑》被發現以來,為歷代書法大家所注目,對於清代甚至今天的書法風格都有極大的影響力。許多書法名家因《張遷碑》而領悟了書法的奧妙,進而成為一代大家。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何紹基臨《張遷碑》局部

何紹基是晚清時期的書法大家,他從碑刻中學習古人的筆意,四十餘年堅持學習書法,把篆書、隸書,以及南北朝的碑刻筆意融入到楷書當中,最終把真草隸篆都融為一爐,形成他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獨特風格。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何紹基行書作品

何紹基既有深厚的漢碑功底,又有自己靈動、活躍的新風貌。何紹基在“師古”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對隸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對草書的創新也有著深遠的意義,他在書法史中的地位無人可以取代。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伊秉綬節臨《張遷碑》

伊秉綬是清代碑學大家,他曾出任廣東惠州知府,在重修蘇東坡故居時,意外地從墨池中發現蘇軾的“德有鄰堂”端硯。後來伊秉綬把自己的書齋命名“賜硯齋”。蘇東坡用過的硯臺也許激發了伊秉綬無盡的才情,他用這塊端硯磨墨書寫的字特別漂亮。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伊秉綬隸書作品

伊秉綬臨摹過的碑帖有二十多種,他尤其喜愛《張遷碑》,他的隸書作品筆畫平直、挺拔堅強,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

伊秉綬學書時,每日在紙上畫上百個圓圈,有了深厚的基本功才使他取得了很高的書法造詣。所以他的誇張風格不但沒有被人詬病,反而被沙孟海譽為“隸書的正宗”。我們從伊秉綬的刻苦中也許能領略到書法的核心內容。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沈曾植節臨《張遷碑》

沈曾植是曾國藩的老師,由於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被稱為“中國大儒”。沈曾植的書法藝術影響了諸多的書法家,如於右任、馬一浮、謝無量、呂鳳子、王秋湄、羅復堪、王蘧常等。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沈曾植行書作品

清中期,由於大量古碑版器物出土,興起了金石學,這種復古的風氣影響到了書法領域。沈曾植年輕時書法成就一般,但是也許他看到漢代碑刻後豁然領悟了書法的奧秘,晚年才成就卓然。

對於碑刻,沈曾植最早認識到刻工的水平可以影響最終的效果,刻工水平高則碑帖的水平高。他不去鑽牛角尖,而是大膽地獨創了運筆的方法,形成了“游龍舞鳳,奇趣橫生”的藝術成就。

《張遷碑》——黃巾起義時留下的書法烙印

▲鄭孝胥節臨《張遷碑》

近代書法家鄭孝胥主張楷書和隸書相互融合,取碑、帖之長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從《張遷碑》《西狹頌》吸取方峻用筆,成為了近代藝術特色最為鮮明的書法大家。沙孟海對鄭孝胥評價極高,他認為只有鄭孝胥可以矯正飄泛、板滯的書法弊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